人说山西好风光(三)龟城——古县城平遥

天涯视界

<p class="ql-block">结束壶口瀑布的旅行已是午饭时刻,领队小溪无语与负责生活的旺旺和pengai-m等在离壶口瀑布景区附近不远的地方,找了一家农家乐集体午餐后,13点半左右开启了到平遥古城的旅程,经过约4个小时行驶约280公里,于17点30左右到达平遥古城景区北关停车场。步行一段路程,我们来到平遥古城北门拱极门下。</p> <p class="ql-block">北门拱极门旁的平遥古城地图</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境域东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始建古平遥城池。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遣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焚毁平遥县城,后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以后历朝历代多有修缮。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县城,整座城池宛如向南爬行的乌龟。南门(迎薰门)为龟头:这是古城的正门,面向代表生机的南方。城门外的两眼水井,被形象地比喻为乌龟的两只眼睛。北门(拱极门)为龟尾:这是古城的后门。有趣的是,北门的外城门是向东弯曲的,就像乌龟的尾巴在摆动。东西各两门为四肢:上东门(太和门)、下东门(亲翰门)被视为乌龟的左前腿和左后腿。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被视为乌龟的右前腿和右后腿。弯曲的城墙为龟甲边缘:平遥古城墙并非完全方正,而是有自然的弯曲弧度,这恰好勾勒出乌龟背甲的轮廓。内部街道纹路似龟背:古城内部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了井字形或龟背纹路状的交通网络。这些纵横交错、主次分明的街道,从高空俯瞰,非常像乌龟背甲上的纹路。因此平遥古城有“龟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在拱极门下,我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在城外,拍的北面的城墙,另一张是进城后,拍的拱极门城楼南面。</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的一睹平遥古城的全貌,我和老覃决定登临城墙,俯瞰全城。我俩扫身份证通过拱极门南面的检票点,登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环北门拱极门城楼一周,着重观赏了其建筑风貌和辅助设施。高大的立柱,翘起欲飞的飞檐和榫卯结构的斗拱,还有那口大水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准备在城墙上,由北向西,转而由北向南,再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环城墙转一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俩边走边拍边聊,沿途所见城墙、墙砖、角楼、店铺、街道、 民居等,凡有特色者,均在所拍所聊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北面城墙上俯视到的北海西街北三巷7号民宿“故里闲居”</p> <p class="ql-block">在北面城墙上俯视到的北海西街北三巷7号</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北面城墙北海西街北七巷9号</p> <p class="ql-block">在北面城墙北海西街北七巷9号附近南望</p> <p class="ql-block">1979年修复城墙时使用的专用砖</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北面城墙东段</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北面城墙西段</p> <p class="ql-block">北面城墙上俯拍北面城墙</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北海街南三巷</p> <p class="ql-block">1979年修复的城墙地面</p> <p class="ql-block">北马大街和西马道街夹角之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马道街</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北面城墙与西面城墙之间的角楼</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面城墙</p> <p class="ql-block">在西面城墙所拍平遥古城北面城墙旁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马道街旁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马道街旁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面的城门——下西门(凤仪门)城楼前的简介:“城楼、角楼、敌楼是一座城池的高空防御的主要设施。平遥城墙共有城楼六座,创修于明代, 清代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修补重建,后毁于战火,现存城楼复原于九十年代。”</p><p class="ql-block">凤仪门(下西门)之名取自《尚书·益稷》中“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寓意“凤凰来舞,仪表非凡”,象征吉祥尊贵。这个名字寄托了对城池繁荣祥瑞的期许,也暗含对西门方向(古人视西方为尊)的礼敬。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凤仪门的守护神——虎踞台上的虎图腾。虎为西方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应东西南北),西门正属西方,设虎图腾以 镇守方位。 与门名“凤仪”(凤为南方神鸟)形成 “西虎南凤”的五行呼应,暗合古建风水“四象和合”之理。</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面的城门凤仪门城楼前对平遥城墙的简介:“平遥古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城池。相传,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一公元前782年)。现存的平遥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6.2公里。整座城墙由墙身、马面、挡马墙、垛口、 城门以及瓮城构成。墙身高平均为10米,底宽8-12米, 顶宽2.5米-6米。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各二, 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城墙顶部的附属物包括:敌楼、角楼、城楼、魁星楼、文昌阁、点将台。六座瓮城内都建有庙宇。环城共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城内有马道,城外有护城河。 </p><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规模庞大, 保存完好,在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技术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1965年5月24日, 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平遥城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 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平遥古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城墙也同样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据说,72座敌楼和3000个垛口蕴含着对孔子弟子3000人和其中贤者72人的隐喻,为这座古老的城墙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面的城门——下西门(凤仪门)下城墙朝西一面上的题刻“通衢”。</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三年(1370年),平遥城墙扩建,西城墙西迁,西门诞生。初为军事防御,以高大城墙、坚固门洞御敌。</p><p class="ql-block">明清时,平遥商业兴,西门成连通内外要道,商贾往来、店铺林立,见证晋商据点的辉煌,是交通与经济交流节点。</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后大修,知县刘叙据“西门外凤凰来朝,有容仪为吉祥瑞应”,命名“凤仪门”,寄德政惠民、国运隆昌之愿。</p><p class="ql-block">近代,凤仪门挺过动荡。1948年解放战争,解放军围而不打护古迹,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城防建筑技艺。</p><p class="ql-block">如今,凤仪门仍旧保存着古朴的风貌。城墙砖石经岁月侵蚀,如历史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凤仪门瓮城底部。</p><p class="ql-block">由于凤仪门位于古城西南,瓮城门洞面南而开(与主城门呈90度错位)。这一设计既符合“迎吉纳祥”的风水理念(面南迎瑞气),又强化了军事防御功能(避免敌军直冲主门)。</p><p class="ql-block">凤仪门瓮城是平遥城墙防御体系的精华体现:</p><p class="ql-block">第一,实施“瓮中捉鳖”战术: </p><p class="ql-block"> 敌军若攻破外瓮城门,会陷入四面高墙的封闭空间,守军可从城墙上三面放箭、投石,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现存瓮城内仍保留藏兵洞(士兵埋伏处)和马道(快速登城墙通道)。</p><p class="ql-block">第二,双重城门设计延缓敌军进攻: </p><p class="ql-block"> 主城门(凤仪门)与瓮城门(外门)错位而设,敌军无法直攻内门,必须迂回转向,大大延缓进攻节奏。</p><p class="ql-block">第三,防御设施遗存彰显古人智慧: </p><p class="ql-block"> 瓮城上方的垛口、瞭望孔及城墙内侧的跑马道,均为明清时期实战所用,见证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智慧。</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相传由西周名将尹吉甫(《诗经》主要采集者)始建。凤仪门瓮城附近曾设点将台(今遗址无存),民间流传尹吉甫在此操练军队时“凤鸟翔集”,故将此门命名为“凤仪”,赋予神鸟护城的祥瑞色彩。</p><p class="ql-block">平遥作为晋商核心,清代镖局常押送银两出入凤仪门。传说瓮城地下有暗道连通城内商号,供紧急时转运银两(虽无实证,但反映了瓮城在商业安全中的象征角色)。</p><p class="ql-block">当地老人常言,瓮城形如“聚宝盆”,可锁住城内财气,又能以“四方闭合”之势化解灾厄。每逢节庆,百姓绕行瓮城祈福的习俗延续至近代。</p><p class="ql-block">凤仪门瓮城门洞上方嵌有砖雕匾额“凤仪”二字,字体雄浑。门洞内壁可见清代刻写的“永固”等吉语,彰显城池长治久安之愿。</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整体形似灵龟(六门象征首尾四肢),凤仪门作为“龟尾”西门,其瓮城如龟甲上的盾片,暗合“龟寿永年,固若金汤”的筑城理念。</p><p class="ql-block">作为平遥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凤仪门瓮城于1997年随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凤仪门城楼的飞檐斗拱堪称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上西门顶上平台上的八仙桌椅</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面城墙上所拍上西门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面城墙上所拍南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西面城墙最南端所拍南面城墙及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面城墙与南面城墙之间的角楼</p> <p class="ql-block">南面城墙</p> <p class="ql-block">南面城墙上俯视</p> <p class="ql-block">南面城墙西端所拍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面城墙上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罗汉庙街上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罗汉庙街上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南面城墙上的炮台</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文庙的古槐树</p> <p class="ql-block">迎薰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南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南门迎薰门城楼旁的弓箭手</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南门迎薰门城楼旁的哨兵</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南门迎薰门城楼旁的更夫</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文庙外文庙街上的“宪章文武”匾牌</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街留影</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上的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街上的题刻“地鉴”: “鉴”即镜子,意为“大地如明镜”,照见人的行为善恶,呼应城隍庙中“彰善瘅恶”“明察秋毫”的题刻主题。</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街上的题刻“天知”:源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东汉杨震“四知”拒金),强调神明(天)的无所不知,暗合城隍“监察人间善恶”的职能。</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上的“千祥云集”牌坊</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上的“一方保障”牌坊</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上的“百福俱臻”牌坊</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上的“万姓帡幪”牌坊</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明伦堂墙上的“儒”字和“圣哲之光”的匾牌。</p><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位于古城内东南隅文庙街,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坐北向南,其总体布局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六进院落,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庙前左右各有牌坊1座,横跨街面。</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上的景观灯饰</p> <p class="ql-block">在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上的景观灯饰前打卡</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隍庙门前立柱上的石狮和“恶过吾门胆自寒”的题刻街。题刻的上联是:“善游此地心无愧”。</p> <p class="ql-block">平遥市楼夜景。</p><p class="ql-block">平遥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贯通南大街南北,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曾有补葺。市楼东南脚下有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以“市楼金井”列为平遥十二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平遥市楼为市井装点性建筑物,位处平遥城中心,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2013年3月5日,平遥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市楼点明了这座建筑的功能和名称——“市楼”,即古代管理市场、瞭望火警、报时打更的公共建筑。</p> <p class="ql-block">市楼南面上书“市楼”,是乾隆遗存;下有“金井古迹”,据说是嘉庆年间的。传说市楼下有一口神秘的“金井”(也称“市井”),井水能映照出市楼的倒影,故称“金井古迹”。(题刻见上面两图)市楼北面则有“灵誉宇宙”“古陶胜境”的题刻。</p><p class="ql-block">其实,“灵誉宇宙”“古陶胜境”的题刻原来在平遥古城西门(凤仪门)瓮城拱券门洞正上方。从城内进入西门瓮城后,面朝瓮城内壁方向,抬头即可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排小字)</span>“靈譽宇宙”(“灵”“誉”为繁体)和(下排大字)“古陶勝境”(“胜”为繁体) 两行青石材质的楷书阴刻题刻,镶嵌在拱门顶部。</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南大街,熙来攘往,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位于平遥古城西大街16号的明清别院民宿的广告语。</p><p class="ql-block">明清别院是一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整个民宿都是木质结构,古色古香,温馨有情调。</p> <p class="ql-block">20点20分时候,西大街上的游客依然不少。</p><p class="ql-block">我们决定返程,虽有不舍,但平遥古城值得一看的还有很多景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走马观花,期待他日有充裕的时间,去细细领略平遥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