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9日,张女士因“腹痛3小时”来我院就诊,外院腹部CT提示:子宫右上方占位性病变,与子宫分界不清(大小约8.6✖️9.2cm),血常规提示细菌性感染; 查体: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p> <p class="ql-block"> 入院后,立即行开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盆、腹腔内充满白色脓液,臭秽,右侧附件与部分肠管及右侧盆壁、周围组织黏连包裹,形成包块,于包块近盆底处可及一小破裂口,内有脓液不断流出。吸出包块及腹腔内脓液共200ml,与脓肿黏连的部分肠管水肿。与外科副主任医师共同探查后,予以清理脓腔,放置盆腔引流管后关腹。</p> <p class="ql-block"> 术后予抗生素静滴、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中医予以中药汤剂(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加减)口服+灌肠(红藤败酱散加减),散结消癥功效的中药封包外敷包块处。4月2日复查包块较前明显缩小,感染指标明显下降;中医治则从祛瘀排脓变为清热解毒,口服中药改为五味消毒饮加减,后续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积极治疗患者症状及各项检验检查指标均明显好转。出院后患者继续门诊就诊,中药汤剂(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加减)口服+灌肠(红藤败酱散加减)及中药封包外敷包块处治疗。</p> <p class="ql-block"> 6月30日患者至我院门诊就诊,复查血常规、子宫附件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无发热、腹痛等不适,月经按时来潮,二便调。</p> <p class="ql-block"> 总结:患者为盆腔巨大脓肿病人,中医古籍中并无“盆腔炎性疾病”之病名,其散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等病证中。在手术无法达到切除脓肿病灶这一条件下,该患者的中医、中药治疗在患者最终能够彻底消除病灶的结局中,发挥巨大功效。历代医家多认为盆腔炎性疾病以湿热者居多,治疗则以清热利湿为大法,亦有认为湿热不是主要病因,虚、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急性期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高热阶段属实属热,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热减或热退,则以消瘕散结化湿为法;若邪盛正衰,正不声邪,出现阳衰阴竭之证,则以急救为先,宜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此患者出入院为急性期,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合术中所见,患者盆腔内瘀热明显,予以口服大黄牡丹汤加减清热化瘀排脓,予以红藤败酱散加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复查发现患者包块明显缩小,体温反复,更改口服中药予以五味消毒饮加减,清热解毒治疗。患者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无腹痛腹胀,大便正常,每日1次。舌质由红转为淡红,脉由数转平。</p><p class="ql-block">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肠道,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此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有显著疗效。</p><p class="ql-block"> 中药封包治疗对于包块保守治疗效果尤为明显,无论对于炎性包块、囊性包块均可使用中药封包治疗,此法的功效主要取决于封包内的中药组成。</p><p class="ql-block"> 中医内服外治将疗效最大化,除以上外治法,我科还提供耳穴埋豆、穴位贴敷、带脉隔姜灸、盆灸、房氏十三针、穴位埋线等诸多中医适宜技术,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另外,马上要入伏了(7月20日是头伏),冬病夏治的时机来临,欢迎大家前来咨询和体验我科的三伏贴。</p><p class="ql-block"> 咨询电话:0713-6271366;体验地点:武穴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内科楼二楼中医妇科门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