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聆听了杨咏梅老师关于“亲子关系与沟通的艺术”的讲座。声音温和而坚定。她说:“沟通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理解。”我望着她,心里却浮现出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对话,那些我曾以为是“教育”的训斥,如今想来,更像是在筑墙,而不是搭桥。</p> <p class="ql-block">“父母和老师有没有管教的权柄?管教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震。我曾无数次问自己:杨老师说:“管教不是压制,而是引导。”我低头看着手中的笔记本,突然意识到,我曾把“听话”当成了“成长”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指着屏幕,语气沉重:“这些悲剧可以避免吗?”她提到武汉一中学生跳楼事件,孩子的父亲描述了事发当天的细节,教育局的处理方式也浮现在屏幕上。但真正触动我的,是杨老师说的那句:“有时候,一句伤人的话,比一记耳光更致命。”</p> <p class="ql-block">会场的灯光忽然柔和了些,屏幕上飘着雪花,旁边写着“好美”、“喜欢”等字样,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杨老师笑着说:“沟通,不只是语言,更是情绪的传递。”她提到,有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两株植物,一株生机勃勃,另一株却枯萎了。杨老师说:“宜家用30天把植物‘骂枯’,这不是实验,而是警示。”她解释说,语言的暴力,就像无形的刀,伤害看不见,却真实存在。</p> <p class="ql-block">“管”的解读:“管是管理,要用规则、用公序良俗、用家风家规来管。”旁边还配了一张熊猫的图片,显得生动又有趣。杨老师说:“孩子需要边界,就像树需要枝干。”没有边界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放任。</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的画面变了,一个女孩坐在地上,低头哭泣。屏幕上写着:“教是教导,要用爱心和耐心,不是说教,是点拨。”杨老师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我们讲究管教的艺术。”她提醒我们,不能“敬业却不专业”,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沟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先连接❤️再解决问题。”杨老师说:“沟通的第一步,不是讲道理,而是建立情感连接。”她举了个例子,孩子考试考砸了,第一反应不是责备,而是先问:“你心里难过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沟通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先理解情绪。</p> <p class="ql-block">一瓶醋和一个饺子,旁边写着:“常见这样的沟通?达成了目的却不那么舒服。”杨老师说:“有时候,我们赢了道理,却输了感情。”她提醒我们,沟通的目标不是“赢”,而是“理解”。</p> <p class="ql-block">“沟通能力自测”的评分表,从0分到10分。杨老师笑着说:“给自己打几分?”她鼓励我们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改进。</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写着“I can't”的纸,旁边写着:“寻找得分点,你做对了什么,因此得到这个分数,而不是更低?”杨老师说:“沟通不是全有或全无,而是不断调整和进步。”她鼓励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而是要看到自己已经做到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了一组对比图,左边是孩子在走廊上互动,右边是孩子坐在地上哭泣。杨老师说:“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是否了解孩子的情绪?是否给家长提供专业建议?”她提醒我们,沟通不只是家庭内部的事,也需要学校和老师的配合!</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卡通人物,旁边写着:“孩子愿意听哪句话?”杨老师说:“语言的力量,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怎么说。”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如果你提前写完作业,玩的时间就能长一点。”而不是“如果你不按时写完作业,就别想玩儿了!”我点点头,意识到,正面的引导比负面的威胁更有效。</p> <p class="ql-block">“孩子愿意听哪句话?”的讨论,</p><p class="ql-block">旁边是一个卡通孩子在写作业的画面。杨老师说:“沟通不是命令,而是选择。”她提醒我们,给孩子提供选择,而不是单方面下指令,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我望着屏幕,心里暗暗记下:“沟通,不是控制,而是合作。”</p> <p class="ql-block">讨论沟通的语言暴力,列举了多个负面评论,如“你怎么这么笨?”、“你脑袋里装的是豆腐脑吗?”旁边还有一个哭泣的小孩头像。杨老师说:“语言的伤害,往往比身体的伤害更深。”她提醒我们,沟通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记。</p> <p class="ql-block">“对方好像听不懂?”杨老师说:“有时候,不是对方听不懂,而是我们没有用对方能听懂的方式说话。”她提醒我们,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向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女性伸出手指的画面,旁边写着:“我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到!”、“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杨老师说:“沟通的温度,来自于信任和鼓励。”她提醒我们,不要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而是要看到他们的潜力。</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列出了一系列负面沟通方式,如命令训斥、唠叨说教、讽刺嘲笑等。杨老师说:“这些方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抗拒沟通。”她提醒我们,沟通不是发泄情绪,而是解决问题。我点点头,想起自己也曾因为情绪失控而对孩子大吼大叫,那一刻,我意识到,沟通的艺术,其实是控制情绪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关于沟通的总结:“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和情感时——微笑是教育,斥责也是。鼓励是教育,批评也是。”杨老师说:“沟通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找到平衡。”她提醒我们,沟通的关键,是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了一组对比描述:“微笑是伪装,斥责是真实”、“鼓励是哄骗,批评是打击”……杨老师说:“这些误解,往往让我们在沟通中陷入误区。”她提醒我们,沟通不是表演,而是真诚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引用:“轻慢父母的,必受咒诅。”、“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杨老师说:“沟通不是单方面的权威,而是双向的尊重。”她提醒我们,父母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听话。</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分享中,一起探寻了亲子沟通的诸多艺术,从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到用爱与理解去回应他们的每一个困惑与期待,从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到在日常的点滴互动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支持。我们深知,在AI迅猛发展的当下,亲子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更多创新沟通的机遇。</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让我们带着今天所收获的沟通智慧,回到生活中,用更加细腻的情感、更加巧妙的方式,去经营这份珍贵的亲子关系。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爱的沟通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幸福之花,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奔赴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