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应用研学心得体会

美丽向学朱艳伟

<p class="ql-block">  近期,我有幸参与了关于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研学活动,深入学习了宋见林老师“Deepseek等大模型赋能教育教学” 以及肖芳顺老师 “数字化从技术赋能到育人变革” 等相关内容,收获颇丰,也对教育数字化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一、大模型赋能:开启教育教学新可</p><p class="ql-block">能 </p><p class="ql-block"> 宋见林老师围绕Deepseek等AI大模型展开讲解,让我真切感受到大模型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潜力。从项目源起来看,运用 “文心一言”“创意写作” 进行撰稿,涵盖润色、扩写、仿写、改写等功能,这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了全新思路。大模型能够处理多应用、多场景任务,无论是日常教学文案优化,还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都能发挥其独特作用。在AI大模型分类知识学习中,按应用领域分为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专业大模型,按数据模型分为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这让我明白不同类型的大模型可适配不同教育场景。比如通用大模型能辅助教师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讲解,多模态大模型则可在艺术、科学等课程中,通过图文、视频等多元形式呈现知识,提升教学直观性与趣味性。 “教您一招:文生图” 环节,指令要素 “场景 + 对象 + 细节 + 风格” 以及借助AI大模型工具生成图片的方法,为教学资源创作开辟新路径。在讲解家乡特产推广时,运用大模型生成推广图片的实践,让我意识到可引导学生利用此技能,进行学科融合实践,如结合地理知识介绍家乡地理环境,用文生图制作特产推广素材,既加深知识理解,又锻炼信息处理与创意表达能力。大模型在论文、教案等文本创作辅助上的应用,更是为教师减负、提质。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时,可借助大模型梳理思路、润色文字;设计教案时,能参考大模型提供的多元教学环节设计,激发创新灵感。这不仅能提升教学准备效率,还能促进教学方法迭代升级。</p> <p class="ql-block">二、育人变革:数字化的深层使命 </p><p class="ql-block"> 肖芳顺老师关于 “数字化教学趋势——从技术赋能到育人变革” 的分享,让我对教育数字化的理解从工具层面上升到育人高度。 从数字应用维度看,数字创新贯穿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虚拟仿真实验、跨学科教育场景构建,推动教育从信息化(1.0)迈向数字化(2.0)。在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能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直观感受微观、宏观世界的原理,如物理课的微观粒子运动、地理课的地质构造演变,增强知识理解深度与学习兴趣。跨学科教育场景的打造,契合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培养综合素养。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各国对教育数字化的重视,让我认识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科技革命与生产力进步,要求教育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也需要数字化助力资源均衡、质量提升。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意义重大,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手段,培养创新人才的支撑。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参与、推动教育数字化是响应国家战略,肩负为时代育人才的使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国家智能公共服务体系一部分,为教学提供丰富资源与便捷工具。思考如何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明白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链条变革。教学模式创新上,可借助平台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科研与学科升级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分析教学数据、探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科教学深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融合启发:重塑教育实践 </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分享,给我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在教学实践融合上,可将大模型工具与育人变革目标结合。用大模型辅助教学资源创作,服务于跨学科育人场景构建,如用文生图制作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情境素材,用大模型辅助学生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实现技术工具为育人目标服务。教师角色重塑方面,需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数字教育生态构建者、学生数字学习引导者。要掌握大模型等数字工具,引导学生合理、有效运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创新思维,同时借助教育数字化战略契机,推动班级、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迭代,让每个学生在数字赋能教育中,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成长。教育数字化评价也需创新,除关注知识掌握,更要考量学生数字工具运用能力、跨学科思维、创新实践等素养,构建契合育人变革的评价体系,保障教育数字化育人目标落地。</p> <p class="ql-block">  总之,此次研学让我深度认识数字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应用与深层价值。未来教学中,我将积极践行所学,把大模型工具融入日常,以育人变革为导向,探索数字化教学新路径,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让教育在数字赋能中绽放更耀眼的育人光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