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挥别建水(临安)斑驳的古城墙与悠悠古韵,迎着青山绿水驶入天猴高速。车轮滚滚向前,将千年故事留在身后,带着对豆腐飘香的期待、对法式小站的向往,奔赴石屏。半日虽短,也要解锁这座小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从建水出发,驱车一小时便能抵达石屏。这座古城历史底蕴深厚,唐代时称石坪邑,元至元七年(1270年)设石坪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石屏州,成化十六年(1480年)始建州城,奠定了“五街九铺二十四巷”的格局。东正街、西正街等五条主街,州前铺、东关铺等九个商铺聚集区,至今仍留存着昔日风貌。</p><p class="ql-block"> 纵横交错的二十四条曲巷,以州衙为中心串联起五街九铺,划分出九个大小各异的区域,暗含“八卦”“九宫”图式,形成疏密有致的街巷脉络。明崇祯年间,知州萧廷对发现石屏古城形似神龟背负,街巷如龟背裂纹,赋予其“龟背托起之城”的独特意象,寓意与天地同寿、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五街二十四曲巷的麻石道路蜿蜒伸展。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石板路,每一块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全靠肩挑手提,却能铺就如此规整的道路,尽显古人精耕细作的匠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p> <p class="ql-block">沿着斑驳的石板路缓缓前行,青砖黛瓦间,古朴巍峨的县衙便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是石屏古城的核心行政中枢。飞檐翘角下,大堂庄严肃穆,留存着古时断案议事的威严;院落布局规整,厢房、吏房等建筑错落有致,一砖一瓦间都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故事,尽显传统官式建筑的庄重与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步出县衙,毗邻而立的便是气势恢宏的文庙。石屏文庙始建于元代,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分布,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庄重。这里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曾是教书育人的学宫,承载着千年文脉,处处彰显着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石屏古城,玉屏书院是不容错过的人文胜景。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曾为滇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书院内古雅的亭台楼阁、幽静的庭院与藏书楼相映成趣,承载着历代文人的治学精神,处处弥漫着墨香与历史韵味,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尔后,我们踏入袁嘉谷故居。它坐落于石屏县异龙镇南正街22号,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是座西朝东的清代木结构四合院楼房。这座占地695.8平方米、建筑面积875.9平方米的建筑,由大门、多进院落、书房等构成。其主人袁嘉谷1903年高中经济特科头名,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职多地,辛亥革命后返乡潜心学术,著述颇丰,为地方文化研究贡献卓著。</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袁嘉谷的治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依然熠熠生辉,成为激励一代代学子的榜样。我们参观当日,恰逢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前来研学,他们穿梭在故居的厅堂院落间,认真聆听讲解,目光中满是对先贤的敬仰与求知的渴望,古老宅院因这些朝气蓬勃的身影,焕发着传承与希望的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巷前行数百步,便抵达石屏火车站。这座承载岁月印记的车站,始建于特定历史时期,是滇南交通发展的重要见证。斑驳的墙体、古朴的站台,仍保留着旧时风貌,铁轨延伸处仿佛诉说着往昔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静静伫立间,尽显历史沧桑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此次昆明之行,步履丈量滇东南的人文与自然之美。漫步弥勒东方韵,红砖艺术建筑群如大地生长的诗篇,充满奇幻色彩;太平湖的繁花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如世外桃源。在蒙自碧色寨,锈迹斑斑的铁轨与法式建筑,无声诉说着滇越铁路的百年风云。元阳红河哈尼梯田层层叠叠,在光影流转间勾勒出震撼人心的农耕画卷。建水古城、团山古村与石屏古城里,青石板路、古宅深巷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这几日的旅程,既有视觉的盛宴,更有心灵的触动。暂别这片热土,也更加期待下次继续踏上旅程,探索祖国更多的壮美山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