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夏季,不仅来得早,而且温度格外高,还没“入伏“,气温“嗖嗖”上窜,突破30多度。做为在青岛海滨长大的人,也感到受不了。适逢周末,人们纷纷涌向海边,看大海,吹海风,分享清凉。早晨,太阳火辣辣当空照。当我来到鲁迅公园西侧,只见,通往小青岛景区的琴屿路上,来自各地的游客,云集在这里,呼吸着海边清新的空气,享受大海刮来的柔风。漫步海滨路,美女帅哥,以蓝天白云、大海、浪花、褐色礁石、沙滩、海边黑松为背景,纷纷拍照留念。漫步来到通往小青岛景区的大坝上,眺望海中翠绿的小岛,不禁使我想起,来这里游览的往事。(此照片摄于2024年初夏青岛海滨)</p> <p class="ql-block"> 多彩的夏日,充满了激情,总是那么令人心动。做为生长在海滨城市的人们来说,海边,有着难舍的感情。我们的家乡是青岛,美丽的海岸线,留下了几代人的足迹。在1998年11月前,我们在台东居住。去海边看海、赶海,洗海澡,在金色沙滩晒太阳、挖沙,礁石旁边捉小鱼、小螃蟹,成为夏日生活的不可缺的一部分。也给孩子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童年的美好时光。每张老照片,都是那么珍贵,值得记忆。(此照片摄于2025年7月5日青岛小青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初夏,我二叔从学校毕业后,准备去东北吉林工作。二舅自1949年6月入伍后,于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临沂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与战友一起来青岛,他们带着我,一起游览海滨,并在鲁迅公园东边的礁石上,以青岛水族馆为背景合影留念,留下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这是我童年,在青岛海滨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去海滨看大海、游玩,是童年夏季最快乐的事。鲁迅公园与小青岛近在咫尺,那时,小青岛并不对外开放,只能眺望它的远景。(此照片摄于1956年5月23日青岛水族馆西侧)</p> <p class="ql-block"> 青岛夏季空气湿润,温度不高,是我们老家及外地亲朋好友,来青岛观光的最佳季节。去海滨游览,是我们家招待客人的一项重要活动。父母总会亲自全程陪同,也是孩子们最欢快的时光。在20世纪60年代,从我们居住地台东,如果是重要的客人,父母陪着客人,带着我们兄弟,从家门口,乘坐公交车到栈桥。下车后,自西向东,沿海滨一线,游览青岛鲁迅公园、青岛水族馆、青岛海产博物馆。如果遇到退大潮,在栈桥东侧海滩,能拣拾到海带,挖到蛤蜊。在鲁迅公园海边礁石上,能捉到小螃蟹、小鱼,乐此不疲。对我们来说,要费不少时间,也是快乐的时光。每当站在莱阳路眺望小青岛灯塔时,感到有种神秘感,那座灯塔也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此照片摄于2025年7月5日摄于青岛琴屿路海滨)</p> <p class="ql-block"> 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我已成家,夏天周末,带着孩子去海边,是最经济实惠的遛娃方式。1990年夏末秋初,听邻居们说,小青岛公园开放了,可以去钓鱼、捉螃蟹,感到很兴奋,决定去看看。还听说,鸡肠子是“钓螃蟹“最好的诱饵。我们家附近的台东南山市场,有几家宰鸡的摊位,在那里花2角钱,能买到一套鸡肠子。夏末秋初,是捉螃蟹的好时机。选择农历退大潮的日子,在家里提前用塑料纱网做了一个兜子,拴上一根长塑料绳,这是最基本的工具。然后,再去市场买了一些鸡肠子。骑着家里那辆旧自行车,带着孩子,从台东向小青岛公园驶去。(此照片摄于2024年夏季青岛海滨)</p> <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的青岛海滨,天蓝海水更清。当我与家人带着孩子,来到位于小青岛景区时,已经开始退潮。港湾内北侧挡浪坝露出一片褐色礁石,有的游客在那里敲海蛎子。站在这里,向北望去,就是莱阳路,海滨风光一览无遗。那时的海边,没有高层建筑,西北方向那座红顶的双塔教堂,在地势起伏的街道中,格外醒目。栈桥近在咫尺,清晰可见。东边是绿色观象山,山上有座红色蘑菇状建筑。挡浪坝下面,有许多带着孩子的游客,在那里用塑料网兜吊螃蟹。我们找到一处人少、水浅的地方,拿出自己制作的塑料网兜,把一根鸡肠子,放进网兜里。然后,再拴上一根细长的塑料绳子,放进近一米深的水里,静等螃蟹进网。(此照片摄于2021年3月21日青岛小青岛景区北挡浪坝)</p> <p class="ql-block"> 在大坝上捉螃蟹、捡海螺的人,各显其能。这里坡度大,显得潮水退得慢,有的游客,小心翼翼地下到水里,伸手翻动石块,能捡到几只海螺、海星。我观察到,那些螃蟹们,多是躲藏在护坡坝石那些缝隙里。如果用铁丝、小木棍去抠它,越抠越往里,根本捉不到。我们放进水里的塑料网兜,引起了螃蟹的注意。它们从礁石底下缝隙里爬出来,有的用前腿那对大钳夹,去钩扯那根鸡肠子不松开。我一看,赶紧提起网兜。谁知,网兜刚已离开水面,螃蟹立即松开大钳夹,落入水中,又逃回礁石底下。我看到,有的人,钓蟹子时,又备了一根带网兜的长杆,这样螃蟹就不会逃跑了。后来,当我见到螃蟹爬进塑料网兜里,再提起水面,这样就捉到了几只,总算有了收获。(此照片摄于2021年初夏小青岛公园)</p> <p class="ql-block"> 小青岛,面积只有约0.012平方公里,海拔约17米,位于青岛湾内,距东侧海岸约720米,通过一条防波堤,与陆地相连。地方虽小,名气却挺大,青岛名称源于此岛。夏季早晨,海上受气温影响,经常升起一层薄薄的白雾。远眺小青岛,犹如在仙境中,岛上那座白色灯塔格外醒目。记得在少年时代,傍晚时分,与弟弟妹妹在父母带领下,去前海栈桥游览。看到那座白色灯塔,射出的红色光芒,一闪一闪,感到很惊奇、神秘,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光?后来长大了,知道那是船舶进出青岛港湾的重要助航标志。青岛有家酿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商标,取名为“灯塔”,经久不衰。据资料介绍:灯塔高15.5米,始建于1904年,分上下两层,石砌结构,灯光射程约12海里,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此照片摄于2025年7月5日小青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 小青岛景区的东部港湾,是海军博物馆,停泊在码头边,威武的退役战舰、核潜艇,曾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当游客站在这里,向那里眺望时,心中不禁充满了敬佩之情。(此照片摄于2025年7月5日小青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 贝壳亭,位于小岛东南部,独特的设计,显出海的风格。游客坐在长椅上,看海、听涛,让海风驱赶夏日的烦躁。小息片刻,令人心情舒畅。这里,拍摄海景,出片率高,是摄影爱好者取景佳位之一。几位年轻游客,在这里以大海为背景,变换姿势,拍个不停。远处海面上,不时有快艇、游船匆匆驶过,身后带起长长的白色浪花。(此照片摄于2024年5月12日小青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 位于小岛东部的一段小铁轨,曾与防波大堤相连,是当年往岛上运送物资的运输设施。沿岛东部,进入岛内,铁轨尽头是一个弹药库,如今已封闭,成为历史遗址。那条小铁轨,防波堤上那一段,早已拆除,只剩岛上这一小段。弹药库顶部,是一处观景台,上面安放着石桌、石椅,供游客休息。北侧,是一条长长的防波堤,堤上安装了一排照明灯。堤的东侧,建了一座游艇浮码头。向北望去,太平路、栈桥,尽收眼底。一些游船、快艇进出港湾,拖着长长的白色浪花。远处的信号山、天主教堂,清晰可见。西北方向,是青岛火车站、西镇一带,那里的摩天大楼,展现出时代的风采。(此照片摄于2014年初夏,小青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七月,充满了诗意,焕发了青春与活力,让多彩的海滨,增添了时尚与绚丽。一道防波堤,将海水分成两半,堤内风平浪静。堤外,波涛汹涌,进出港湾的船只,劈波斩浪,令人怦然心动。虽说,高温潮湿的天气,令人感到闷热,在这里总会找到一处荫凉处。在小岛的西侧环岛路旁,坐在石凳上,呼吸带着海味的空气。听海浪撞击礁石,发出的沉闷的“噗通”,望着那些激起的白色浪花,感受大海的激情与粗旷。(摄于2024年初夏,小青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 如今小青岛景区,经过多次精心建设,硬件设施更新,岛上绿色长青。小岛形状如琴,又名“琴岛”,与蓝色大海相辉映,彰显出独特魅力与气质。人们原先可以钓鱼、捉蟹的北防波堤,已封闭管理,确保游客安全。人们在海边,远离城区喧闹,依栏欣赏褐色礁石,观看海天一线景色,让夏日的浮躁静下来,享受慢生活。(此照片摄于2024年初夏,小青岛景区西南部)</p> <p class="ql-block"> 琴女雕塑,位于景区东南部小广场。琴女,一个身材婉约的女子,手中拿着一把琴,眼睛一直远眺南边的大海,她不是在演奏,而是在等待。琴女雕塑,是艺术家们根据一个凄美动听的古老传说,发挥想象力创作的艺术作品。整座雕塑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充满现代艺术风格,深绿色调与大海相辉映,让琴女雕塑所在的小青岛成为青年男女爱情圣地。小青岛不仅是情侣们约会的好地方,更是许多新人拍摄婚纱照的选择地之一。他们希望在琴女的见证下,让爱情长久,婚姻更加幸福美满。(此照片摄于2024年初夏,小青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 当我离开小青岛景区时,络绎不绝的游客,在琴屿路的海滨,纷纷拍照留念。金色沙滩、红褐色礁石、清清的海水,温柔的海浪,白色的浪花,路边的建筑,都被摄影者纳入镜头。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彩画。缤纷的夏日,小青岛景区,精致的海岛风光,与它历史底蕴,使其成为游览青岛,不可错过的打卡地之一。这里异步一景,令人流连忘返。“琴屿飘灯”为青岛十景之一,为缤纷的夏日增添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