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与行中破茧 ——一场培训会带来的思考

朱小 朱亚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次理论浸润的思想觉醒,这是一场实践突围的行动,这又是一场心灵共鸣的交流,这还是一次探寻职业幸福的旅程,这更是一段专业进阶的征程。7月3日,由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朝阳市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质量培训会”在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11楼的会议室启幕。来自全市7个县区心理教育同仁汇聚于此,我在这半日的活动中触摸到了专业成长的脉搏。</p> 会前感怀——遗憾刻度上的成长觉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见到市院德育部的领导心里莫名的遗憾,遗憾于2018年朝阳市举行的班主任素质提升大赛,自己差两名选手没有进入一等奖的行列而错失了斑斓班主任工作室的遴选机会。自此就错过了德育部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活动。每次他们举行完活动后的我就从美篇、公众号的字里行间汲取养分。可真是越看越后悔,越看越恨当时的自己,怎么就不努力一些呢?错失了这么多成长的机会,而今天我又一次与德育部有了交集,我想我应该倍加珍惜这次机会,不让几年后的自己与今天一样如此懊恼。</p> 理论充电——教学评一致性的认知重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丹老师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优化路径思考》讲座,让我对教学评一致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只知道不管是什么课,都要有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和不同的方式的评价。而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忽略了评,有时在课堂上会随意的设计个评价环节,以此来凸显这堂课有教、有学、有评。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真的是云里雾里。罗丹老师的讲座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发展到新课程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再到心理健康课教学评的一致性,从根讲到茎,从花延伸到果。用理论和课堂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体会到教学评一致性是素养导向下的必然。我们忽略的评是对教和学的推进,而不是为了评价的环节而存在,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教和学。罗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出现在的心理课堂弱化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在《起航小飞机》课例中,我正是陷入了“重活动狂欢,轻目标锚定”的误区。学生的重点全在活动的参与上,而不在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科都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上。在心理健康课上,你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目标服务的,在老师评价的时候更应该指向目标。评是为了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评是教和学促进的方式。而目前我的课堂上的评只是在课堂的结尾处评价。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评价,评是教和学的粘合剂、催化剂。</p> 课例研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心理教师,活动的设计是我最大的困顿。而课例《与“刺”同行》、《张开想象的翅膀》、《小黑点变形记》则提供了一些心理健康课上的教学活动,玩游戏、看视频、听故事、画图画等方式,都能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认识自己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好的服务于目标。三位教研员的评课,让三节试课的亮点更加闪耀。如果说课例让我明确心理课应该这样上,那评课环节就是让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上。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培训活动上的闭环设计。</p> 思享共振——从心育中寻找职业幸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思享会上老师们围绕“心育教学有效探究”这一话题展开了分享。心理健康课区别与其他课堂,它有着随机性、适时性、实用性等特点,主要是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其中有着30年教龄的老师分享她的经历的时候,眼中迸发的亮光让我读懂:心理教育的真谛不在教案的精美,而在对“人”的看见。我想这就是作为老师的成就感,这就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幸福。当反思——调整——优化不再是机械流程,而成为带着温度的教育叙事,专业成长便有了生命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刘主任的总结发言中强调:教育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温暖一个社会。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与使命。我突然意识到:当同行已将AI技术嵌入心理课堂,当他人的教学评三角已运转,自己还在的安于现状。教育的诗和远方从来不在彼岸,而在每一次在“柴米油盐”中寻找“琴棋书画”里。那么此刻我需带着觉醒重新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