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辛竹

<p class="ql-block">“非遗”焕新———遇见时光里的匠人精神</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5日下午,在秦文公馆继续开展文化沙龙活动,以《“非遗”焕新——遇见时光里的匠人精神》为主题,首先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中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非遗,保护非遗,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福祉的经典故事。 </p><p class="ql-block"> 我们探秘古籍,从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脉络解读匠人精神。“匠人”来自于人类的初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把能制作工具的人类称为“匠人”。而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记载的为中华文明、智慧与科学进步而发明创造的匠人不胜枚举,古有木匠鲁班,厨师伊尹,赵州桥建设者李春;近代有京张铁路建设者詹天佑,化学科学家徐寿父子;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洪流中有我们熟知的铁人王进喜,工匠倪志福,纺织女工郝建秀,导弹之父钱学森……匠人是什么?《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成语,就是匠人精神的最初定义。新的时代,匠人不仅仅是传统的车钳铆电焊的工人,更是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包括高科技人才。大力提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其基本内涵是:精益求精,专注、坚持,创新、突破,责任与担当,热爱与敬畏,协作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当“非遗”扎染于新时代的匠人精神相结合,会绽放怎样的场景?大家在解了中国2000多年扎染的文化与智慧,了解从东汉出土的扎染衣服和湘西白族、贵州苗族的扎染作品之后,在张迪老师的教授与引领下,亲自动手体验扎染。只见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纯棉白布方巾,同样的染料,每个人扎捆方式不同,通过染色,静默,冲洗,定型等流程,每一个打开扎染的方巾,就如同抽盲盒,红橙黄绿青蓝紫,千姿百态别具一格。大家举着自己的作品,惊喜不断,手舞足蹈,纷纷拍照,分享着如此这般捆扎而浸染出如此这般的美丽作品。</p> <p class="ql-block">匠人精神与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非遗扎染遇到匠人精神</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的东方浪漫———扎染</p><p class="ql-block">这是新疆的出土文物———东汉扎染服装</p> <p class="ql-block">讲解扎染基本步骤</p> <p class="ql-block">扎染的基本步骤</p> <p class="ql-block">相互交流</p> <p class="ql-block">路虎团队的苗总第一个展示作品。她善于留白。典型的扎染蓝白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的作品是绿色与黄色,与今天我穿的蜡染服装很搭配。</p> <p class="ql-block">丹丹美女的扎染色彩最丰富,与路虎广告图片上的美女服装同款——乘胜而来!</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作品都不同的蓝白扎染</p> <p class="ql-block">取之于蓝,而胜于蓝</p> <p class="ql-block">大家开心,主持人更开心!</p> <p class="ql-block">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