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725535</p> <p class="ql-block"> 西湖,它不是杭州的专属,早在清代年间就有书籍曾记录: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在国内一共有31个湖泊叫西湖,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安徽等多个省份。广东省惠州西湖,自东晋形成发展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历经沉浮,曾被贬至惠州。他在西湖边筑堤修桥、吟诗作画,在惠期间,他共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为西湖增添了无尽的诗意,西湖畔,有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地名和景点。他的诗文和墨宝更是为惠州西湖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底蕴,惠州人称:“东坡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的精魂。”朝京门与合江楼也是惠州两处极具历史价值的地标,均与苏东坡及惠州古城文化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苏堤玩月”因北宋文豪苏轼谪居惠州时倡建堤桥而得名。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为解民众涉水之困,捐资主持修筑长堤与西新桥,后称“苏堤”“苏公桥”,堤桥落成后,湖光月色交融,清代知府吴骞赋诗“人在苏堤千顷边,可知月在此间圆”,得名“苏堤玩月”。</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主要景观为"六湖九桥十八景"。这里山水秀邃、幽深素雅,山环水绕,亭台楼阁,名胜古迹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犹如一幅动静相生的风光画卷。</p> <p class="ql-block"> 泗洲塔傲立西山,这座唐代古塔历经雷火与岁月,见证了惠州岭南名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贤堂,后来改称为丰湖书院,初时的丰湖书院位于银岗岭。 丰湖书院清康熙年间迁至今址,750多年来,一直是惠州最主要的学府,留下不少名人遗迹。</p> <p class="ql-block"> 东坡园:展示苏轼与惠州西湖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 不期而遇,我来,你开!暮春时节的惠州西湖,在碧波荡漾处藏着惊鸿一瞥的惊艳——湖畔的鱼木花开正繁,此刻正披着满身琉璃色,偶有清风徐来,可见花瓣纷落,醉了树下的赏花人。鱼木的花和金银花一样会变颜色,初开时是白色的,过一段时间便会转为奶酪般的乳黄。恰似东坡笔下的“淡妆浓抹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 鱼木自古便是文人笔下的风雅客,明代文人张岱记:“湖上鱼木花发时,素绡千叠,香沁十里,竟使六桥烟柳失颜色。”,清代文人吴其濬记“鱼木三春叶未展,繁花先占枝头冠。”,当代诗人李若冰记:“鱼木花开香满径,山风摇曳紫罗裙。”可见对此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丰渚园里睡莲也恰到好处的装扮着西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朝京门,是惠州最坚固的城门。从明朝到民国,见证了六百多年的历史,可惜在战火中被毁。惠州市政府在故址旁边重建城楼,2006年6月底建成。</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为六百多年历史的见证,经受多次战火洗礼。</p> <p class="ql-block"> 合江楼原惠州府的东北部,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也是苏东坡寓惠首居之所,在此写下了《寓居合江楼》等诗篇。合江楼历来是惠州府城的东城门,也称小东门、合江门。</p><p class="ql-block"> 因年代久远,古合江楼屡遭破坏,最终在民国初期的拆城运动中被夷为平地,踪迹无寻。如今的“合江楼”是2006年根据史料记载,选择在“东新桥”东端异地恢复重建的。重建的“合江楼”为仿清代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分为8层,楼下为一层基座,全高48.77米。</p> <p class="ql-block"> 水东街是惠州的老城区,保存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可以在这里品尝当地的小吃和特色菜肴,感受惠州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在广东惠州恰逢巽寮第十一届妈祖文化非遗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即为妈祖诞辰日,当地人将连续举办三天的祭拜活动),除了传统的祭拜仪式、英歌舞、麒麟狮等外,最令人心动的是“大盆菜,巽滋味”——2025年巽寮特色盆菜品尝活动,有幸现场免费品尝当地特色盆菜,拍照体验惠东渔家文化的美好瞬间。</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位于巽寮湾商业街,供奉妈祖神像,始建于明代末年(约1644年),历经修复后恢复香火。作为渔民祈求平安的场所,其建筑群包含大殿、古戏台等,与周边红树林生态景观融合,形成独特的历史与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圣母,是历代船员,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袛。传说每逢有人海中遇险,妈祖便能显身救人。妈祖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很多人,是当地人们十分景仰和爱戴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 表演英歌舞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4月19日广东海丰县第三届妈祖巡游,千年信仰与非遗碰撞,妈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一直在沿海地区扎根生长,成为了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妈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巡游活动不仅是对妈祖的纪念,更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表达。巡游队伍由民间组织融合西秦戏、白字戏、英歌舞等国家级非遗表演,更有舞龙、舞狮、麒麟舞、八音锣鼓等传统民俗艺术瞬间点燃现场氛围,浩浩荡荡的巡安队伍一眼望不到头,9.7公里的巡游线路万人空巷,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场盛大的文化庆典中。</p> <p class="ql-block"> 妈祖倍受东南亚人敬仰,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妈祖是人们对她的昵称,其真名林默,又名“默娘”,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湄洲的一个渔村,因从出生到满月都不曾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字。相传她八岁就能诵经,16岁就能下海,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和商船,她立志不嫁,一生要以行善救人为事。</p><p class="ql-block"> 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林默为抢救落海的父兄不幸遇难,年仅28岁,民间传说她是“白日飞升”。升天后,每逢波涛汹涌的海中遇险,妈祖总能显圣救人,她被尊为海上女神。</p> <p class="ql-block"> 妈祖文化在海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全球妈祖信众达2亿多,分布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300万台湾同胞中信仰妈祖的达1600万,妈祖文化已成为联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巡游队伍中也有来自台湾的同胞。</p> <p class="ql-block"> 汕尾的红海湾是国家4A景区,有着中国观浪第一湾的美誉, 红海湾也被称之为广东水质最好的地方,在这里有众多的观景平台,无论你站在那里,都可以看到壮观一望无边的大海,海边有座废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span>旧电站,这些旧建筑被称之为古堡, 这个发电站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但是它就依然矗立于蔚蓝的大海之中,成为网红的打卡拍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通往风车岛的海上公路, 两边都是大海,可以停下脚步一边吹着海风,一边品着心怡的咖啡,与过往的车流共同欣赏大海的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