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倾诉血泪史 ,盟军将领羁辽源, 84天巡游日志之26

老殷

<h1>  (因2025年4月--5月间前往南疆,中断了去年的游记整理,回来后原想先整理南疆游记再补去年的,一想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东北游这是重要内容,故继续之。)<p>  </p></h1> <h1>  书接上回。话说我们一行于2024年6月4日离开奈曼后,经通辽直奔四平,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塔子山战斗遗址等,由于此前曾专程来过四平,也编辑整理过四平之行的美篇专辑,就不再重复。6月5日,离开四平前往辽源,专程去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悲愤不已!</h1> <h1>  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也称“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是依托辽源矿工墓遗址建立的专题陈列馆,以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纪念死难矿工为核心,警示后人在花前月下和平的岁月里勿忘那一段及其黑暗悲惨的历史。</h1> <h1></h1><h1></h1> 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包括三部分:<br> 墓地遗址区:8处尸骨展馆:包括“铁丝捆绑尸骨”“童工血泪”“炼人炉遗址”等,保存197具完整遗骸及20余具零散遗骨,揭露矿工被虐杀的惨状。3000余座矿工坟及死难矿工纪念碑。<br> 警示碑林区:126块石碑警示后人勿忘国耻。<br> 陈列展示区:1055平方米的综合陈列馆,主题展览《历史见证殖民劫难》,分为六部分:《煤城西安》(历史上辽源曾称为西安)《侵占矿山》《矿工血泪》《矿山风云》《辽源光复》《公祭与警示》。有200余幅照片、70余件文物及幻影成像、沙盘等现代化手段展示了那一段历史。<h1> 简要介绍如下。</h1> <h1>  1931年9.18后,东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辽源西安煤矿,为了满足战争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他们在西安煤矿推行了“以人换煤”的“人肉开采”政策,把矿工赶进毫无人身保障的矿井中采煤,致使大量矿工死亡,抛尸荒野,矿工墓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处矿工遗骨埋葬地。</h1> <h1><p>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p></h1><h1> 《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原址就是辽源煤矿的矿工墓地,这里安葬着从1918年至1945年间的数万名死难矿工。这些矿工绝大部分是在日本占领时期被迫从事繁重劳动,由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事故、伤病死亡甚至被直接杀害的。</h1> <h1>  陈列展示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辽源煤矿的历史以及矿工们的悲惨遭遇。</h1> <h1>  陈列展示区讲述了辽源煤矿怎样从民族工业被日本人抢夺的历史过程。</h1> <h1>  历史用大地深处流出黑色的血,告诉后来者,亡国奴的滋味是从殖民掠夺开始的,这不仅仅是矿工的血,还是国家、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痛!</h1> <h1>  陈列展示区揭露了辽源煤矿在日本人占领时期是如何残酷欺压矿工,视矿工生命为草芥的畜牲行为!</h1> <h1>  我漫步在陈列展示区,一步一惊心,步步踏入血海深仇!扪心自问:“凭什么小日本能如此欺负中国人?”"凭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被日本人活活打死?”这段黑色的历史如今年轻人怎样理解?今天,一些“哈日”的“宝贝”们,请到东北各处走走,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留下的世纪之痛能否唤起你中国人的良知?</h1> <h1>  炼人炉、万人坑这些人类最最丑陋、肮脏的行为,永远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德国并列!</h1> <h1>  以人换煤、八大酷刑仅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辽源煤矿惨绝人寰的一枚“勋章”。东北黑土地、华北平原、中华大地到处都有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枚枚“勋章”,这些“勋章”永远把日本帝国主义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h1> <h1><p>  </p></h1><h1> 有压迫当然有反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辽源矿工们进行了包括罢工、暴动、秘密组织等反抗和斗争,在抗日战争中矿工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做出了贡献。1933年2月,杨靖字将军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赴辽源煤矿视察工作。杨靖宇将军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州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等职。</h1><p><br></p> <h1>  1963年9月,辽源矿工墓开始挖掘整理, 矿工墓万人坑现场出土的累累矿工白骨,轰动了全国!</h1> <h1><p></p><p> 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有一尊遗臭千年的汉奸浇注塑像,最为引人注目:</p>  蔡九龄,汉奸,屠杀辽源矿工的刽子手。旧军阀出身,1936年混入我军某部曾任营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叛变,投靠日军驻天津特务机关。1940年在辽源煤矿“方家柜”任总经理,充当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刽子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方家坟”万人坑,双手沾满了无数矿工的鲜血。1945年日本投降后,蔡九龄潜逃在外,1948年冬改名换姓潜回辽源市,伪装卖鱼。1951年4月被老矿工发现,随即抓捕归案,1951年5月22日执行枪决。 <br> 此雕像很有意义,望后人铭记汉奸之下场! </h1> <h1>  参观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和参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样,很压抑。但值得去一次,铭记历史是为了走好未来的路。</h1> <h1>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所专门关押盟军高级将领的战俘营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国际意义。</h1> <h1>  此前真不知道,在我国竟然有一所二战盟军高级军官战俘营,关押过二战盟军数十名将军级高级军官。(现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战俘营的发现源于1992年美国战俘帕泰克的求助信,推动了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关注。</h1> <h1>  由于日军投降前后曾销毁大量罪证,回来的建筑也几经变迁,导致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遗址尘封60余年,现存文物多为后期征集。(2000年前后,战俘营的秘密才被揭开,相关部门与史学界着手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2004年9月,美国大华府日本侵略史协会和台湾战俘纪念协会副会长王鄂率领考察团来访,推动了对战俘营的关注。2008年4月,吉林省考古研究所等部门对辽源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西侧数百平方米进行了勘探,2009年9月进一步挖掘地下通道。)</h1> <h1>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建立于1942年,主要用于关押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俘虏的盟军高级军官和政要。</h1> <h1>  由于辽源(当时称为西安县)地处东北地区腹地,相对隐蔽,日军选择此处作为战俘营,以避免战俘营受到盟军攻击。</h1> <h1>  1941年12月23日,日本政府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公布了《俘虏收容所令》,从1942年起在各占领区和日本本土陆续建造战俘营。1942年10月,日军为使用盟军战俘充当掠夺东北战略物资的劳动力,从菲律宾临时战俘营挑选近2000名盟军战俘,押送至奉天战俘营。</h1> <h1>  1944年12月1日,又从这里挑选出 部分,前往“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二分所”,即辽源战俘营。 </h1> <h1>  1944年12月1日到1945年8月24日(共计267天),这里关押了美军中将温莱特等16名来自多个国家的盟军高级军政要员及其随从人员共34人,其中包括美、英、荷高级将领8人,英国驻香港总督和荷兰殖民地地方长官8人。 </h1> <h1>  这些昔日威风凛凛的将军或高官战俘们食不果腹,衣不蔽身,每天只有少量的食物供应,甚至在过元旦时,日军发放的米饭中还掺杂着黑虫子,还有日本看守给战俘吃大便。战俘们的御寒衣物常被日军看守收缴,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送来的食品衣物也被日军锁在仓库里。 </h1> <h1>  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原有20多间囚室,现仅存5间,还有地下室、地下通道和新修缮建成的约360平方米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史料展室。在西北角发现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砖砌水泥勾缝地下室,并有一长3米、宽0.8米的地下甬道。</h1> <h1>  1945年,为营救关押在各地的战俘,美国军方制定了“北美红雀行动”计划,秘密组建战俘营救小分队。行动小组最初完成了接收奉天战俘营的任务,但未找到温莱特等高级战俘,后得知他们被关押在辽源“第二分所”,小分队派出霍尔·雷斯和拉马尔二人于1945年8月18日赶赴辽源执行营救任务。关押的战俘中包括美军驻菲律宾总司令乔纳森·温莱特中将和英军马来亚总指挥官阿瑟·珀西瓦尔中将,两人后来参加了1945年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的日本投降仪式</h1> <h1>  离开四平市时,我们慕名前往叶赫那拉城参观。 叶赫那拉城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转山湖东山,据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h1> <h1>  回来后查了一下,叶赫那拉城始建于十六世纪中叶,分珊延府城、东城和西城三处。约1573年,叶赫部首领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周围小部落,在叶赫河两岸山头险要之地筑起现存的废城。1619年,努尔哈赤最后一次攻打叶赫国时,古城原址被毁。</h1><h1> 1994年6月,叶赫那拉城易地重新修复,1995年8月竣工,现在的叶赫那拉城是完完全全的一座仿古建筑群。</h1> <h1>  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满族文化在此源远流长,为研究满族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h1> 虽然是复建的古建筑,还是很有点规模。 复建的叶赫那拉城里没有任何文物,只好举办一些展览。 <h1>  东北的民俗文化还有些看头。</h1> <h1>  叶赫部族的历史对研究清朝的学者可能会有所帮助。</h1> <h1>  不少仿古建筑里都是临时展出。</h1> <h1>  叶赫那拉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夫人孝慈高皇后纳喇代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慈禧太后的祖籍地,因此有“两代皇后的家乡”之称。这些个美人照都是后人绘画。</h1> <h1>  复建后的叶赫那拉城建有箭楼、旗兵营房、贝勒府、祭神殿、议事厅、公主楼等建筑,古朴典雅,企图再现满族建筑风格和古城原貌,可惜不知参照的是沈阳故宫还是哪里?</h1> <h1>  一些个仿古建筑和名人联系起来还有点看头。</h1> <h1>  比如纳兰性德(1655—1685)简介,知道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为其所作,也有收获。</h1> <h1>  至于东北的民俗展就一般般了。</h1> <h1>  皇后展可以看到一些珍贵文物的复制品。</h1> <h1>  叶赫那拉城古建筑群投资不小,不知收益如何?我们去时游客不多,但愿早日文旅兴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