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白面馍馍”的岁月记忆

溪中石

<p class="ql-block">  偷吃“白面馍馍”的岁月记忆</p><p class="ql-block"> 溪中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悠悠的人生旅途中,往昔的事儿就像一页页撕去的日历纷纷飘逝而去,许多的记忆已经渐渐地模糊不清。可曾经偷吃“白面馍馍”的那段经历,怎么也无法忘却,时不时的闪现在我的脑海里,让人不由自主的回想起那段少年时期的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上世纪60 年代末,故乡是天水武山的禹河浦村,少年时光基本消磨在了 七八十年代。那时候,老家的日子正从“吃不饱”慢慢地往“能吃饱”过渡,“贫困饥饿”就像个甩不掉的尾巴,如影相随。我是真真切切尝到了挨饿受冻的滋味,深深的知道吃饱穿暖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是辛勤劳作的回馈。就像老话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是家里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第一个儿子”,前面有三个姐姐。按老家的传统习俗,我就是全家以后的“顶梁柱”“掌门人”,因此父母家人都非常的宠爱我。家里偶尔有点好吃好穿的,头一个就想到我。</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陇西师范毕业,就在武山的乡村学校教书,后来也当校长。母亲因为是解放前乡村“大户人家”出身,小时候就让外婆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强制性缠了小脚。她在家一边照顾我们几个子女,一边迈着小脚在生产队累死累活挣那点可怜的“工分”,换点粮食和柴火,帮衬父亲养家糊口,勉强过日子。那时候,父亲工资少得可怜,一个月就三十九块钱左右。在公社粮站打的二十三斤粮,大多是红苕干、杂粮,或者代食品,大米几本上见不到,小麦面粉(我们当地叫“白面”)少得可怜,一个月食用油也就二三两。生产队粮食产量非常低,而且种的大多是谷子、糜子、高粱、荞麦等杂粮,小麦种植面积特别小,因此“白面”就稀罕得很。当时流行着这样的号召:“山上要一片黄,山下要一片红”。——公社规定山坡地必须主要种谷子,水浇地必须大面积种高粱。谷子做的厚饼子,乡亲们都叫“黄团长”,吃多了胃胀反酸,难受得要命;高粱做的馍馍,叫“红司令”,吃久了肚子像着火,大便干结得跟烧火棍似的,每次上厕所都费老劲了。即使这样,粮食总是短缺不够吃,人们的肚子经常饿得咕咕叫,忍不住的放屁成了男女老少都非常尴尬的事儿,有人还一放一串串,被人们打趣的称之为“连环炮”“一串铃”。我们姐弟几个,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白面馍馍、臊子面,再加上一两个鸡蛋,那味道,现在想起来,还在嘴里头打转呢,真是香得不可言传。当时不仅缺吃也缺穿,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一年,最后做成鞋垫鞋底继续穿”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幸好我有个又能干又坚强的妈。她怕我们营养跟不上,就像个会变戏法的魔术师,到处采摘野菜野果,在院子里种满各种蔬菜,还偷偷养了一头猪和几只鸡(那时候不让公开养),给我们做成各种各样的饭菜充饥。我爸也省吃俭用,给我们买“青松牌”奶粉、炼乳、麦乳精,还有水果糖,给我们补营养。记得那时候水果糖(当时叫“洋糖”)也很少见,父亲偶尔带回来十几颗,便平均分给我们姐弟几个,一人也就两三颗,这难得一见的“洋糖”便是童年记忆里最“甜”的美味,我们舍不得一次性嚼完全,每一颗都砸成小颗粒,然后用糖纸包起来,等到嘴馋的时候拿出一两粒放进嘴里解解馋。平时在家里我们小孩子是不太主动喝水的,除非渴得受不了随便舀起一碗水解解渴,可是逢年过节去走亲戚,我们便一个劲的要着喝水,常常把肚子喝得像皮球一样圆鼓鼓的。其实不是为了喝水而是为了喝放了糖的甜味,因为那时候人们平时是舍不得给水里放糖的,只有在逢年过节、举办婚礼的时候,买点砂糖或糖精招待亲朋好友。</p><p class="ql-block"> 因为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就算父母亲想尽一切办法,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的。他们总把好东西留给我们,我们品尝“美食”的时候,他们老说“不饿,吃过了”,其实呢,他们背着我们吃糠咽菜,喝残汤吃剩饭。 后来,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出生了。家里添丁按说是喜事,可父母亲压力就更大了。但最小的孩子,肯定得先照顾好。我和姐姐们也帮着爸妈照顾弟弟。可那时候,饿起来真难受,人的意志力根本扛不住,我就干了件偷吃白面馍馍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奶粉和小麦面粉比金子还稀罕。为了保证弟弟基本营养,母亲就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小麦面粉蒸成馒头,拿出一两个给我和姐姐们尝一尝,剩下的便切成薄片晒干藏起来。遇到没奶粉的时候,就拿出几片来,用开水泡化了喂给弟弟,我和姐姐们就只能砸吧着嘴干瞪着眼咽口水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回到家,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我饿得前胸贴后背,就像一头饿急了的小老鼠,到处找吃的,可啥也没找到。肚子饿得“咕噜咕噜”直叫叫唤,简直难受得要命。我就想,母亲平常总会藏点吃的,说不定这次也有。突然,我想起我妈给弟弟藏的“白面馒头片”了。饥饿一下子冲昏了我的脑袋,我壮着胆子,像发疯似的翻箱倒柜地找。我先把放杂物的柜子翻了个底朝天,啥都没找到。又跑到厨房,在碗柜里一顿乱翻,还是啥都没有,心里就别提多沮丧了。我坐在炕头,揉着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为啥家里老是没吃的,为啥我这么饿……”我在心里不停地埋怨。</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我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炕头对面高高的五斗柜上有个大黑瓦盆,上面盖着木盖子。我寻思,里面肯定是馒头片,一下子就如获至宝的兴奋起来。</p><p class="ql-block"> 真是人饿生狂胆,我赶紧找来小板凳,踩上去伸手想拿一两片馒头片解解馋压压饥。可能是板凳没放稳,也可能是我太着急太紧张,只听“哗啦”一声,板凳倒了,大瓦盆也被扳下来摔得粉碎,我也重重的摔倒在地,小腿也被瓦片刺伤了,鲜血染红了裤管。我向来懂事,这下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一屁股瘫倒在地上,脑子里瞬间一片空白。“完了完了,这下闯大祸了,爸妈肯定不会轻饶我了,我该咋办……”缓过神来后各种恐慌的念头在我脑袋里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吓得手心里全是汗。</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会儿,我也顾不上小腿擦伤的疼痛,慌慌张张抓了两三片瓦碴里的馒头片,撒腿就跑出了家门。我跑到村后面的山坳里,给流血的左小腿撒了一把黄土止住了血,心神不定的躺在土坑里门,把偷来的馒头片狼吞虎咽的吃下了肚,似乎也没吃出“白面馍馍”的味道来。因为又惊又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冷风吹过来,像刀子一样割脸,把我冻醒了。我迷迷瞪瞪睁眼一看,太阳像个着急回家的人,很快就要落山了,心里又紧张又害怕。天慢慢黑了,四周阴森森的,吓得我不敢再待下去。我心里想:“家里人发现我不见了,会不会着急?我妈是不是还在生气?他们会不会到处找我……”越想越害怕,我就像只受惊的小兔子,从村子后边山坡下的树林里,小心翼翼地溜到院子附近,听到爸妈和姐姐们大声喊着我的小名,满村子在找我。</p><p class="ql-block"> “儿啊,你在哪儿啊?”母亲带着哭腔的声音在村子里回荡。我躲在一旁,听到她万分着急又嘶哑的声音,心里又愧疚又害怕。“我妈肯定伤心死了,我咋这么不懂事,不但偷吃留给弟弟的馒头片,还把瓦盆那么贵重的东西打碎了……”我在心里不停地责备着自己。这时传来也传来向来严厉的父亲扯着嗓子喊:“儿子,快回来,别怕,爸爸不怪你!”听到父亲焦急的的呼唤,我鼻子一酸,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下来了。姐姐们也都在大声地喊呼叫着:“弟弟,你赶紧快回家吧,天都黑了,我们都在找你呢!”</p><p class="ql-block"> 我却担心回家挨打,悄悄的躲进我家院子附近的一棵老槐树的树洞里,大气都不敢出,浑身抖个不停。我缩在树洞里,听着他们着急的喊声,心里啥滋味都有。“我到底要不要出去呢?出去肯定要被骂甚至被揍一顿,不出去他们又这么着急……”我在树洞里纠结得不行,心里矛盾极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到母亲带着哭腔喊我的名字,我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妈的哭声就像重锤,一下一下砸在我心上。“母亲肯定担心坏了,我不能再让她伤心了……”,犹豫着准备出去面对父母亲的“怒骂狠揍”。这时,路过树洞的邻居杜大伯发现了哭泣的我,便把我硬拉回了家。回到家,我头低得都快贴到地上了,不敢看父母的眼睛,哆哆嗦嗦地给他们认错:“爸,妈,我错了,我不该偷吃弟弟的馒头片,还把瓦盆打碎了……”</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母亲一下子把我抱住,眼泪“叭哒、叭哒”地掉下来,嘴里念叨着:“你看把我的心疼娃饿得、冻得成啥样了……唉!”;父亲赶紧拿来一件小棉袄,用他温暖的大手披在我身上,轻轻摸着我的头,啥也没说,眼泪在眼眶里亮晶晶地打转。从他眼神里,我看出了他对我的疼爱,也看出了他无法言说的无奈。姐姐们赶紧倒来放了糖的温开水,让我喝一口暖暖身子。那一刻,一股暖流一下子流遍全身,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暖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左邻右舍听说了我闯祸的事儿,都来看我。李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走进我家院子,嘴里念叨着:“娃呀,可把人吓坏了,以后可不敢乱跑了。”王大爷也跟着进来,一脸担心地说:“这孩子,肯定是饿坏了,现在生活不容易,大家都得互相帮衬着。”邻居们的话虽然普普通通,但是特别暖心,让因为我犯错变得紧张的家,多了好多温馨。</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边招呼邻居们坐下,一边红着眼圈讲事情经过。陈奶奶听着,直摇头叹气:“唉,都是这苦日子闹的,孩子们都遭罪了。”周大爷安慰说:“娃娃没事就好,以后日子慢慢会好起来的。”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可以帮忙从自家地里匀些菜,有的说能教我母亲制作一些土食品的好办法,尽量别再让孩子们饿肚子了。在大家的关心安慰下,我心里没那么害怕和自责了。我感受到了邻里间的淳朴真情,也明白了人在困难的时候,大家互相扶助有多重要多暖心。</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母亲特意做了一大锅放了肉臊子的白面片。我们姐弟几个放开肚皮的吃起来,吃得那叫一个香。虽然我至亲至爱的父母亲已经在十多年前永远的走了,我也到了两鬓斑白的年纪。但这“家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我心里,徜徉在我的梦乡里。</p><p class="ql-block"> 走进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大家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要有过紧日子的打算,提醒人们吃饱穿暖非易事,要居安思危谋发展。对此,我深以为然——因为小时候非常懂事的我,也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偷吃过母亲留给弟弟的白面馒头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