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行将消逝的记忆</b></p> 连环画,也叫小人书,在我们四川很多地方都叫娃娃书、娃儿书。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初的美学启蒙,方寸之间,隐匿着童年对世界最初的想象,是文化艺术传播中最通俗、俭朴而又特殊的方式,也是社会变革、特殊年代的烙印。<br> 当我们童年,对文字还没有认知的时候,只能翻阅画幅里面的“小人人儿”,而首先要判断里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往往视其人物表情一览便知,这便是连环画艺术独有的特性,也因此最受小孩子们的喜爱。还边翻阅边叫大孩子们讲解里面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能识字,看懂里面的故事了。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空军战斗和训练题材</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老电影版、小说绘画版</u></i></p> 六十年代,我家乡的平武小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出售连环画,还有朱、宋两家专门经营连环画阅览的店铺,据说书店没有的书他们都有,光顾的常客还是成年的小青年居多,而少年较少,儿童几乎为零,因当时广大民众的经济状况都不理想,每一分钱都牵系着一大家人的基本生活。经济条件好的还要有一定文化的家庭才有到书店购买或花钱阅读连环画,买来的书阅读完了就有他人借阅,这样,和其他书刊读物一样,就有了民间借阅流通连环画的现象。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这是一本老连环画</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一九六四年十月一版一印的。</u></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u>这张演员表上的演员,现在的人都很陌生吧?</u></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我还有印象,六十年代出版的电影连环画有蓝色影像版的。</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到了七十年代,这样颜色的连环画就看不到了。</u></i></p> 当时全民文化素质低,很多人对古典白话文小说难以通阅,因为有了连环画,更多人才知道了四大名著故事,也有一部分人是常常在茶馆里听评书,了解到的古典故事,又讲给他人听。那时的文化生活匮乏,除了看些以“三战”为主重复的电影,讲故事我们叫“摆龙门阵”也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大孩子们给我们讲连环画里面的故事,在他们相互分享、争论中,我也了解到一些三国、说岳、杨家将故事的碎片,耳闻了岳飞、岳云、张飞、穆桂英等人物形象。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古典小说故事绘画版</u></i></p> 早在文革前夕,就已开始批判“封、资、修”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还有“破四旧、立四新”风暴的席卷,这时的古典小说、古典戏剧以及由其改编的连环画,都被视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封建主义、毒草。连环画以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为代表的古典题材,包括杨家将、说岳传、古装戏剧影视版连环画全部下架不得出售,个人手中有的,自觉上缴焚毁,幸存下来的都是冒着政治风险偷偷收藏的。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印象中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就是这样书</u></i></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文革时期,社会上流传的大多是以争先进、树新风、斗私批修、活学活用毛著、红卫兵红小兵系列、反敌特、抓阶级敌人、农业学大寨、上山下乡的知青故事、赤脚医生等题材,也保留有文革前的儿童团、民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故事、战斗英雄人物等题材的连环画,我印象深的《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鸡毛信》、《雁翎队》、《雷锋》、《刘文学》等。还有很多农村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题材,如《暴风骤雨》、《夺印》等。</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有少儿参加的战斗故事题材</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红缨枪题材</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红领巾、红小兵、红卫兵系列</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u>这是一本六十年代出版的农村阶级斗争题材连环画</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这样的书存世的已经很少了。</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这本书七十年代有过多次再版</u></i></p> <p class="ql-block">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出版了电影版和绘画版的八大样板戏连环画,到了七十年代,每一个政治运动,每一段社会政治潮流都会有相应的连环画出版,比如以黄帅和白卷先生张铁生为代表的“反潮流”也就是反对旧的教育制度、工农兵上大学、批林批孔、批宋江、批资产阶级法权等题材。电影版《决裂》及绘画版《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投降派宋江》等应运而生。戴敦邦老师的老版《一支驳壳枪》里面内容,七十年代再版时,被迫做了修改,其中少儿赶车的马鞭,改成了红缨枪。当时比较轰动的革命小说也改编了连环画,绘画板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沸腾的群山》、《矿山风云》等还有轰动一时的电影改编的连环画《创业》、《青松岭》、《火红的年代》、《春苗》等。这一时期也再次出版了很多前苏联小说改编的绘画版连环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夏伯阳》、《青年近卫军》等。历史风云的变换都被连环画反应出来了,而那些保存下来的连环画,就是很好的历史的见证,也因此成为了珍贵的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就凭手上的老茧就能上大学</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批林批孔</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戴敦邦绘画版</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老版的这一页,小朋友手上的红缨枪是一个长鞭子</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这一页的红缨枪也是个长鞭</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最流行的小说改编绘画板连环画</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最轰动的电影改编的电影版连环画</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影响较深的前苏联电影、小说改编成连环画</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苏联、朝鲜电影版</u></i></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古典小说、戏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是历史的存在;偷辣椒、占集体便宜的不一定都是地主婆;只凭手上的老茧就可以上大学,会使教育科技乃至民族文明倒退不前,甚至消亡。这些社会风向变化,也影响到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改革,因此,又开始重版了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大批古典连环画。外国题材绘画版的也重新出版了很多,有福尔摩斯探案系列,莎士比亚戏剧版系列、也有世界名著改编的《战争与和平》、《斯巴达克思》、《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随着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和电影《少林寺》播出,又出现了大批武侠题材的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外国著名小说改编的绘画版连环画。</u></i></p> <p class="ql-block"> 专门的小人书阅览店铺却没有恢复起来,被街边的小人书阅读、出租的摊贩取而代之,方便了小孩子们,可用比较少的零花钱畅览。</p> 随着改革开放的同时,人们的心思很快投入到了怎样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不满足的现状中了。企业职工多挣奖金,有的下班摆地摊赚钱,无业人员转为个体户做生意。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了,课外作业繁多,连环画渐渐无人问津。至一九八七年后新华书店已看不到连环画了。九十年代也有少量出版,两千年以后陆续出版有大批老版新印的收藏版,只是一些特殊的书店才有,这时的连环画采用了先进的胶装技术,纸张也是现代有光纸张,没有了过去那种极具魅力的老黄纸,没有了丁装、线装版,购买人群也没有年轻人了。今天,连环画终究成为一段历史,成为一个民族在特定年代最生动、最可触摸的心灵图谱。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老版新印平装、小精装连环画,价格便宜,品相好。</u></i></p> 我喜欢连环画,因为他是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br> 夏日的浓荫下,自制玩具换来一本卷边的《铁道游击队》指尖翻动间,便将我卷入那片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的纸页宇宙。彼时小小连环画,竟是童年通往浩大世界的唯一渡船。 <p class="ql-block"> 虽然不知道什么叫“收藏”但从小也有点珍藏意识,我存放的一小木箱连环画,很少是花钱买来的,大部分是用物品换来的,比如自制木手枪、地牛(陀螺)、铁环、“赌博”赢来的很多香烟盒、后期赢来的玻璃珠、珍藏多余的幻灯片、食物等。也有向小伙伴索要的,他们看过了感觉没用了,或以某种条件交换的。我母亲没文化,也不懂孩子的心思,孩子大了,小时候的东西没用了,直到我参军离家后,将我珍藏的连环画、香烟盒、毛主席像章、幻灯片等等,凡是纸质品都用来点火做饭,其余的分发给了邻居的小孩们,把床底下塞满的东西都是清空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根据阿国电影《地下游击队》改编的绘画版连环画</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地下游击队绘画板</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乃至后来的外国题材绘画版,多以钢笔画居多</u></i></p> 今天的我,也有抽些时间,活动活动指尖,翻翻仅存的心灵图谱,享受方寸世界带来的快乐。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连环画,最喜欢的白描、钢笔画两种画风,更崇敬那些精心绘制连环画的画家大师们。</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被称为南顾北刘的刘继卣大师绘画的《鸡毛信》六十年代获大奖</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鸡毛信》画页</u></i></p> <p class="ql-block"> 白描圣手贺友直,以白描技法描绘出市井精魂,他的《山乡巨变》以简驭繁,线条舞动处尽是人间烟火与泥土的芬芳;刘继卣的《鸡毛信》笔锋如刀刻,形神交响;王叔晖的《西厢记》是工笔中的绝唱;顾炳鑫更是多种技法的大师,运笔飘逸流畅、潇洒灵动,在 《红岩》 《列宁在十月》 等白描作品中,长线条的节奏感与时代气息相得益彰,而《渡江侦察记》 将 铅笔素描 与中国画意境结合,光影效果与情感表达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被称为南顾北刘的顾炳鑫大师画笔下的《红岩》</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红岩》画页</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刘继卣大师画笔下的《朝阳沟》</u></i></p> <p class="ql-block">朝阳沟《朝阳沟》画页</p> <p class="ql-block"> 连环画的历史上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是上海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那就是古典题材连环画套书中的天花板。规模宏大,参与的画家众多,约四十位当时的顶级画家阵容,共60册套书,从1957年至1961年陆续完成。画风统一,封面设计精美无比。无论是飞马扬尘、刀枪溅火的战场,还是庄重威严的朝堂,都是画面布局得当,情景交融,细节充分展现,极具强烈的透视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三国演义》是古典连环画中的天花板,除上海人美,其他出版社很少。</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其余三大名著上海、河北、山东、湖南等地都有出版</u></i></p> <p class="ql-block"> 黄云松老师的外国题材钢笔连环画,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尤其擅长刻画异国风情场景。他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战争与和平》,钢笔线条疏密有致,笔触刚劲凝重,明暗恰到好处;《静静的顿河》、线条流畅自如,人物造型鲜明,兼具力度与美感;《鲁宾逊漂流记》里大海的汹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森林的错落,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黄云松的钢笔画作品</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神秘岛》画页</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福尔摩斯》画页</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静静的顿河》画页</u></i></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指尖翻动的已被光亮的银屏取代,然而那些泛黄薄册中的线条与色彩,早已沉淀为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画师们笔下的英雄儿女与苍生百态,是民族集体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底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建国</p><p class="ql-block"> 于2025年7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