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5上海博物馆(东馆)

蓝天绿地

<p class="ql-block">6月的天气,今年格外炎热,到室内活动是不错选择,很早就打算去上海博物馆看看,在很远便见到馆外矗直着著名地标日晷,是中华白天的记时器,对应着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博物馆(东馆),它见证着浦东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东馆高大宽敞,上下共4层的展馆,先上最高层,慢慢往下走着看。</p> <p class="ql-block">4楼 江南造物馆 有精致的饰品,室内罢设及文房四宝,精美的瓷器、雕刻工艺品及天然精品。缕金玉簪挑双珠</p> <p class="ql-block">提灯捧盒酒盈尊</p> <p class="ql-block">本色大阿福</p> <p class="ql-block">一寸田黄一寸金</p> <p class="ql-block">清期景德镇窑青花描金粉彩人物图文房具</p> <p class="ql-block">宜兴窑紫砂象生小品</p> <p class="ql-block">透雕链环九猴象牙盒</p> <p class="ql-block">留青江寒汀画竹虫图虫具</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顶层花园</p> <p class="ql-block">顶层花园到底层的螺旋形木栈道</p> <p class="ql-block">3楼处 远望上海科技馆</p> <p class="ql-block">3楼 陶瓷馆</p> <p class="ql-block">清 粉彩百子图环耳瓶</p> <p class="ql-block">清 青花胭脂红福寿纹螭耳瓶</p> <p class="ql-block">清 青花五彩葵瓣碗</p> <p class="ql-block">清 粉彩石榴纹戟耳瓶</p> <p class="ql-block">红陶双耳罐,甘肃出土文物(距今约3400-2700年)。</p> <p class="ql-block">夹炭灰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300年),浙江余姚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灰陶三囗器,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遣坦5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灰陶刻纹豆,崧泽文化(6000-5400年),崧泽9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灰陶盖罐,文字说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6000-5400年),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8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晚期的广富林文化(4100-3900年),相差崧泽文化一千多年,这件文物说明不大清楚,观众很难看懂。读历史看文物,有思考,是学习的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灰陶多节瓶,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青浦崧泽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菱形纹大囗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400-4300年),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福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黑陶鬶,新石器时代广富林文化(距今约4100-3900年),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3368号灰坑出去。</p> <p class="ql-block">2楼处 眺望楼外</p> <p class="ql-block">往下看的日晷</p> <p class="ql-block">2楼 玉器书法馆 先秦各式名样官印</p> <p class="ql-block">三国 魏 虎牙将军章</p> <p class="ql-block">西魏 威烈将军印</p> <p class="ql-block">唐 齐王国司印</p> <p class="ql-block">清 多罗定郡王印</p> <p class="ql-block">宋 吴氏图书</p> <p class="ql-block">晚清 南公鼎斋</p> <p class="ql-block">自周、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等,一系列图章贯穿有文字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文化传承衔接的金石。</p> <p class="ql-block">1楼 青铜器馆 乳钉纹管流爵,夏(公元前18-15世纪)</p> <p class="ql-block">甲壶 商(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卣 商(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豕卣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徒卣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方罍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罍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饮壶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聀觚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觚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瓿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乳钉雷纹瓿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四羊首瓿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小臣卣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德鼎 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羔羊鼎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父戊方鼎,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德鼎 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甲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南单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甗 是蒸食器,上部为甑,下部为鬲,甄用以盛稻梁,鬲用以煮水,甑与鬲之间有箅子相隔。始见于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p> <p class="ql-block">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从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磬 是打击乐器,材质一般以石质为主,青铜磬出现于商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执铃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父乙孟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颂鼎 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p> <p class="ql-block">龙纹壶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效卣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佰孟 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叔硕父方甗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龙纹甗 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卷龙纹鬲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师虎簋 西周懿王(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p> <p class="ql-block">虎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莲瓣盖龙纹壶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牺尊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交龙垂鳞纹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变形兽面纹铙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八牛贮贝器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龙纹蕤宾钟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馆出口,巧遇新疆喀什中学生,听老师讲来参观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参观了解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也是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古代先民发明的陶器、青铜器大部份与盛水、盛食、煮食相关,民以食为天,会用火烧水、煮食,人类由此进入文明时代,这类文物是最好的佐证。兵器、乐器、瓷器、雕刻、字画贯穿文明与时代俱进。展馆文物量多品精,篇幅有限只能挑选入眼的,遺漏肯定不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件展品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及丰富的故事,是值得参观学习的博物学院。还有东馆展示国内各地出土的文物,有不少文物精品是个人捐赠的,优秀的文明是大于展品、超于展品的博大心胸,有幸见识的人们应问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