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霞的美篇

马春霞

<p class="ql-block">经历了繁忙的期末备考,考试结束,一切安排妥当,我们迎来了一场久别重逢的读书分享会。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共鸣。让我们一同回顾这场活动,感受阅读的魅力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阅心润德斋第1次线下分享会</p><p class="ql-block">幸福人生读书会第52期分享活动</p><p class="ql-block">本期分享书目:</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p><p class="ql-block">推荐人:崔红</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马春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读时间:2025年6月27日晚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享地点:枣阳市教研室</span></p> <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这种重要性不仅仅提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养育者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这正是与这本书的标题呼应的地方,《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的看见和回应</p> <p class="ql-block">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依恋关系优先于教育行为‌</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出『关系先于教育』,教育者需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当孩子感受到被关注时,问题行为会自然消退。</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部分书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马洋:要达到“每个孩子都被看见”的目标,我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泛爱众”。凡是孩子,都要关心,不分亲疏,不论大小,力争以大爱无疆的赤诚,实现与孩子心与心的联结。二是要“学而时习之”。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力求通过反复磨炼,逐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三要中西合璧。要将西方的先进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智慧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不断增强看见的能力,提升看见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崔红:格局是委屈撑大的,平时生活工作中,我们要学着多付出培养感恩恭敬之心。</p><p class="ql-block">把你们,他们变成我们。</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认为他人应该怎么做,应该具备什么能力?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掉应该心,把“我应该”换成“我愿意”。</p> <p class="ql-block">刘德情:今年所带的复读班,作为班主任,利用小组互帮互助,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强化集体荣誉感,打造积极的班级氛围!今年高考成绩名列同归班第一,学生的学习,卫生,纪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p> <p class="ql-block">冯少梅:非常感谢这本书,这是一本6至18岁的孩子情绪健康守护指南。书的题目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其实,不仅“每个孩子”需要被看见,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已经长大的或者在父母心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们自己同样需要被看见。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在阅读中看见自己,对话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我看到了那个年轻时曾经崩溃的自己,我知道了情绪崩溃,成人也在所难免。那种无助时的自我攻击源于沮丧感,需要找个出口去发泄和释放。当然,我们应该选择更加理性的方式。我看到了那个生活工作中经常追求完美的自己,我懂得了缺憾是完美的组成部分。我改变了对自我的认识,不再为难自己,凡事不苛求完美。世界上没有那么的完人和全人,小满即圆满。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勇敢做自己,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允许一切的发生,接受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自己。人生最棒的状态和场景是:花未全开月未圆。</p><p class="ql-block">我理解了什么是对孩子的真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无声的默许(简单的把不同的人放在一个房间里,剩下的听天由命),更应该(给不同的人创造一种可以真正做自己的空间,并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所需支持)提供一种积极的支持,让孩子获得一种情绪安全感,打造健康的情感共同体。对孩子来说,养育者和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意义重大,我们的包容会成就他们的包容,我们的接纳能带给他们情绪的安全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点亮明灯,还需要有持续的电力供应,只有这样在激励留下的印记消退后,这盏明灯才会长明不息。</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月的线上线下共读与分享,更让我看到了优秀的大家。每一位书友都专注阅读,默默付出,真诚分享,心灵碰撞,相互赋能。何其有幸,能够与你们同行!我喜欢这种读书的方式,线上线下相得益彰。我愿意和你们一起,愉快地读下去,幸福地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陶秀玉:在日常互动中,我学会了将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和安全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正如书中所言,当孩子感觉到被真正“看见”和情感上被守护时,他们内在的潜能和韧性才能自然生发,学习和发展才有了坚实的根基。</p><p class="ql-block">一、先连接,后纠正: 这是极其关键的原则。当学生情绪爆发或行为失当时,首要任务是修复或维持情感连接,而不是立刻讲道理、批评或惩罚。在情绪高涨时,孩子大脑的理性部分是关闭的。一个关切的询问、一个表示理解的眼神、一句“我在这儿陪着你,等你好一点我们再谈”,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有效。等情绪平复后,再讨论行为和解决方案。即使需要纪律措施,也要确保孩子明白:“我不喜欢的是你的行为,但我依然关心你这个人。”</p><p class="ql-block">二、关注自身的情绪健康: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守护学生的前提是守护好自己。我们需要找到健康的减压方式,建立支持系统,培养稳定内核的兴趣爱好。做一个情绪稳定、内在充盈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情感锚”。</p> <p class="ql-block">马蕾:作为教师兼两个孩子的妈妈,读完这本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句话时常让我陷入反思。</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我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回到家,因职业疲惫与教育的惯性,常对高中的女儿和上小学的儿子产生评判。</p><p class="ql-block"> 面对女儿堆积如山的试卷和沉默寡言,我总以自己的高期待要求她,忽略了青春期的她同样渴望被温柔安慰;对儿子天马行空的提问,我不自觉地搬出“课堂管理”的严肃面孔,用“别闹”“快去写作业”敷衍他的热情。直到女儿的言语里透露出“妈妈的笑容只会留给学生”,儿子委屈哭诉“妈妈不是真的爱我”,我惊觉自己在角色切换中弄丢了最重要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试着摘下“教师的滤镜”,在女儿模拟考试受挫时放下“方法论”,只给她无声的拥抱;把课堂上鼓励学生的耐心,转化为听儿子讲校园趣事时的全情投入。</p><p class="ql-block"> 原来,教育者的专业不应成为亲子相处的壁垒,唯有放下“教导者”的姿态,以母亲的细腻去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才能在职业与家庭间找到温暖的平衡点。</p> <p class="ql-block">马红:《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们教育路上的挚友与导师。她时刻提醒我们,蹲下身来,用爱与耐心去“看见”孩子,陪伴他们走过每一段成长的旅程。看见即疗愈。教育绝非仅仅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与成长的陪伴。我们要营造一个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的环境,孩子内心的需求、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给予孩子理解、力量与爱,让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激发他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他们才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为自信、独立且内心强大的个体。在成年时,形成健全成熟的自我,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愿每位家长与教师都能阅读此书,从中汲取智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看见”的温暖中,绽放生命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高贞贞:通过读书,我意识到任何时候关系大于一切。</p><p class="ql-block">作为父母,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得建立联结。</p><p class="ql-block">1.兴趣方面:建立一个共同的兴趣,可以把一家人串联起来。</p><p class="ql-block">2.情感方面:要让孩子觉得任何时候父母都是他坚实的后盾,可以带来安全感和温暖。</p><p class="ql-block">3.信任方面:即使孩子不在我们视力范围,也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p><p class="ql-block">另外三件事不要做:外人面前数落孩子;拿孩子跟人做比较;孩子犯错了就开骂。</p><p class="ql-block">4.尊重方面:不只是语言表达,还有耐心的等待。</p><p class="ql-block">作为妈妈,不做“苦”妈,要做“酷”妈。</p><p class="ql-block">1.要让孩子觉得我们很有意思。我们还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好,还有童心会开玩笑,我们还会变得很美,孩子会以我为荣。</p><p class="ql-block">2.要让孩子认为我们很酷,拿的起放的下,不啰嗦。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相信他的能力,他的事他能解决好。</p><p class="ql-block">3.要让孩子崇拜我们,除了孩子之外我们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事可以去做。</p><p class="ql-block">4.跟孩子有同样兴趣,了解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件事可以让我们一起快乐起来。</p> <p class="ql-block">王园园:我看完了整本书,发现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关系”,我联想到以前看过的一本洪兰写的《学会思考》这本书提到,孩子的行为的好坏不是由你嘴松或者嘴严决定的,而在于你花多少时间在他身上,有没有参与他的生活。孩子若是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父母是不需要学习太多的育儿技巧的,孩子自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我看了太阳和北风的故事,想起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晚自习我发现一个男生玩手机,我让他出教室,出来之后,我平心气和的跟他说:看到我你就把手机收起来了,我让你出来你就出来了,说明你还是尊重我的、给我留了面子的,今天叫你出来不是为了骂你,那样你不高兴我也不开心,我是想要跟你谈谈,我们能做点什么改善一下你的学习。听了我的话,他的面部表情明显松驰下来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都在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事。最近一次调位子这个学生主动坐到第一排来,上课也积极多了。我或许可以像北风一样用足够大的力气,把那个学生的斗篷扯下来,但也可以像太阳一样给他足够的温暖,就能让他主动将斗篷脱掉。只要给人创造合适的环境,人就会改变。当我们用温暖和安全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世界也讲敞开怀抱拥抱我们。</p> <p class="ql-block">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读书,肖老师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所有人都感恩肖老师。</p><p class="ql-block">肖桂林:</p><p class="ql-block">教育的伟大,在于输送能量和温度。</p><p class="ql-block">现在学校每节课之间老师们无缝衔接,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分离,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积极呼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p><p class="ql-block">允许孩子们犯错的信念留存在心底。面对犯错的孩子们,私下想办法处理,而不是当面让他们崩溃,维护孩子们的安全感。常用:“你肯定很生气吧”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进行情感上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孙云:案例分析,幼儿园有一个孩子攻击性强。究其原因,在家里,这个孩子的爸爸总打他。特别为这个孩子多配了一个老师,细心呵护。‌</p><p class="ql-block">艺术教育能唤醒孩子的创造力、情感感知力和自我表达力‌,通过绘画、音乐等多元形式,让孩子被“看见”并建立自信,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p> <p class="ql-block">马春霞:我在照顾我父母时遇到了挑战,亲爱的书友们,群策群力,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感恩马洋学长:养父母的心,更要养父母的志</p><p class="ql-block">感恩崔主任:照顾父母时,把我应该变成我愿意</p><p class="ql-block">感恩冯主任:询问父母的需求,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父母身上</p><p class="ql-block">当我放下对自己的要求,对父母的期待,尊重与父母之间观念上的不同,不再对父母有预设,我的内心是平静的</p><p class="ql-block">当我不再急匆匆地想着我要为父母必须做哪些活,静静的陪着他们说说话,暖暖他们的心,比完成那些劳动任务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当我感冒咳嗽不舒服的时候,在身体扛得住的情况下,内心的良知告诉我那一天必须去父母家,去了之后,陪妈妈散步一个多小时,头不在那么沉闷,身体轻松了很多,妈妈吃上了我做的美味饭菜,洗完澡换上干爽的衣服,我好安心,发现陪伴父母的过程就是缓解感冒的好时机</p><p class="ql-block">当我全力以赴的,用心的和父母相处时,怎么选择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小结:这次读书会大家坦诚又敞开,共同营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读书氛围。感谢参与读书会的每位书友,你们都是一道光,照亮了自己,温暖了身边人!</p><p class="ql-block">我作为其中一员,深感荣幸。希望更多爱好读书的书友们加入我们这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