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体验:走进盲人世界,感受别样人生

🌲雪鬆🌲

<p class="ql-block">“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视力于我们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人都能就其意义说上几句。然而,倘若突然置身于黑暗世界,像盲人一般摒弃视觉,仅凭借触觉、听觉和嗅觉去感知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并以此开启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又会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昨日,笔者一行四人受沈阳海漫智慧养老中心之邀,前往该中心探访,并在其黑暗体验馆中,亲身感受了一把“盲人生活”。</p> <p class="ql-block">黑暗体验馆的创意源自瑞士苏黎世的黑暗餐厅。当我们走进体验馆,心中满是好奇与忐忑,“黑暗世界里究竟有什么?会不会很恐怖?”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四人一同接过盲杖,缓缓掀开门帘,踏入了未知的黑暗。“好黑啊!一点光也没有!”手握着盲杖,我们小心翼翼地四处敲打着,不敢轻易挪动脚步。这时,导引小妹温柔的声音传来:“大家不要害怕,跟着我的声音走。”于是,我们竖起耳朵,在她的语言指引下,战战兢兢地向前挪步。</p><p class="ql-block">在艰难的行进过程中,笔者能清晰地感觉到路面的起伏。来到第一个体验区,脚下的盲道和身边可触摸的植物叶子,以及耳边传来的鸟鸣、蛙叫,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公园。导引者让我们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在一番误打误撞后,我们成功猜出是公园。然而,导引小妹随后的话却让我们陷入了沉思。她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盲人都未曾去过公园,一方面是因为公园面积大,缺乏无障碍设施和盲道;另一方面,盲人在景区常遭受明眼人的歧视。这一事实,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正常世界的人难以理解的。</p>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模拟的“马路”。这里有会发出声音的“汽车”“摩托车”以及红绿灯,而这些在盲人的世界里,却可能成为危险的源头。据了解,中国失明残障人士高达1700万,几乎占世界盲人总数的一半。然而,真正能够配备导盲犬的盲人还不足2%。这背后的原因令人心酸,大多数盲人朋友经济能力有限,连维持自身生存都成问题,更无力饲养导盲犬。而且,导盲犬的培育和繁殖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br>随后,导引小妹带领我们来到了模拟的地铁站。她引导我们进入车厢,触摸座椅,并以声音告知我们后续的行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通过手感、体感和嗅觉来分辨相同形状却不同内质的物品及食物。接着,我们又被摸黑带进了“影院”,体验了盲人朋友的最美业余生活——“无障碍电影”。这与我们小时候听的广播剧颇为相似,在没有视觉的情况下,用耳朵“看电影”。<br> 进入生活区,我们尝试了盲者如何倒水,亲身感受了他们如何通过细心的感知自食其力。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在黑暗中却变得异常艰难。<br>一小时后,当我们终于“重见天日”时,每个人都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健全人的世界里,那些简单微小的事情,如走路、辨别物品、享受美食等,对于盲人来说却难如登天。导引小妹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位盲者阿姨的故事,她因社恐16年未曾下过楼。想想疫情期间,仅仅一两周的隔离就让一些人感到崩溃,而这位盲者阿姨却在黑暗与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16年。此外,当我们在不同场合品尝各种美食时,盲人朋友却有很多讨厌的饮食,如烧烤、火锅等,因为这些食物的气味和环境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友好。<br>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此次黑暗体验让我们感触颇深。如今,青少年近视问题愈发严重,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小学生近视率已达60%,不少大学生毕业时已成为高度近视。而这次体验不仅对青少年具有警示意义,对成年人也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它能促使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盲者的生活,从而更加体谅和尊重这个特殊群体。<br>回程的车上,透过车窗望向远方,乌云遮住了天际。这一幕让我不禁想起了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Three Days to See)。在文中,凯勒写道:第一天,她要通过上帝看那些鼓励她生活下去的善良、温柔的人;第二天,她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她要看那些用生活去体验的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br> 哈利路亚,凯勒的人生世界虽然一片黑暗,但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光明。尽管视觉静止了,但她生命的旋律从未休止,这源于她与上帝的相遇,更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不懈追求。<br>这次黑暗体验之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盲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视力,同时,也要为改善盲人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用爱和关怀,为他们的世界点亮一盏明灯,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