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前 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15年的1964年,隨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亟需外交外语人才,于是在敬爱的周总理的指示指导下,在全国成立了几个培养外语人才的系和校。有的语种掛靠在某个大学的某个系,比如法语掛靠在南京大学的法语系、英语排靠在北京外贸学院的英语系…等,唯有日语是单独成立了一所“日语專科学校”,也许是招生人数太多了吧!共有526人之多,我们就是这所学校的首届毕业生(1964年~1968年)。</p><p class="ql-block"> 大连日语專科学校创建于1964年9月份,11月份首届学生开学,创造了新中国外语教育史上“百天建校”的奇迹。大连日语專科第一届招生500多人分成一部和二部(也叫一片和二片)。一部1~14班,二部15~28班,学校从零开始,当時整个一年级,我们一部上課教学、吃饭在“大连海运学校”(简称:大连海校)、住宿在“大连海运学院”(简称:大连海院)。从1965年二年级時,一部二部全都搬到大连市内,合并在一处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涉足过"大连海院”和“大连海校”,屈指就是5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9月份没能回大连参加母校“大连外国语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也就没能实现当時借校庆之机筹划的三项美好活动计划,留下了很大的遗憾。但老天眷顾给我们创造了机会:今年5月份借进住“颐景荟.康养中心”的机会,先在大连市内游玩了几天,将这份遗憾全部弥补上,为此我制作了三部“美篇相册”,其中第一篇《母校情结游》中,就专门介绍了回“母校大外”参覌新校园,如愿以偿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自从进住了“颐景荟”之后,心里又不平静了,心心念念的、抓心挠肝的想去看看“大连日语專科学校”时代,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明知道一年级時借读借住的地方己经不存在了;明明知道二年级以后搬到市内的校舍也灰飞烟灭了,却仍然想站在曾经承载过咱们青春回忆的地方,親自验证一下当年早就刻在我记忆中的那些情景和场面“这里真的存在过”,并親眼观赏一下時光流逝在这里留下的景物、用心灵体会一下时代变迁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p><p class="ql-block"> 想要回去看看既是“怀旧”,也是想把心中的那份青春時“初心记忆”的牵挂,落实在現实的印证里,来一段和“青春的印迹和记忆”告别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三篇“美篇相册”的结束语,证明了我的三大宿愿都已“如愿已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年级借读借住校舍</p><p class="ql-block"> 旧貌变新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机会来了,6月12日我乘坐颐景荟的班车,在星海广场换乘有轨叮当车从黑石礁车站下车,追寻着脑海中的记忆向前走,边走边打听,不远处便看到了第一处刻有“大连海事大学”的校名石,左边还有一个刻着“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的石碑。这里肯定是当年我们借住的“大连海运学院”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处大门是关闭着的,从快递小哥从旁门出入的情景看,可能是后勤部门或是家属区的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连海事大学还冠名为“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这个大门的左侧,就是第二处刻有“大连海事大学”的校名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名石“左右两侧,有刻着“建校年份”字样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校名石的建校年份石碑左侧,是一片开着小黄花的草地,后面有“航海家的摇蓝”几个一人高的大字。</p><p class="ql-block"> 这儿是没有校门的,校名石的后面是一排类似校墙的拦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就是第三处刻有“大连海事大学”的校名石,右侧有一个“世界航海路线图”的石碑 。</p><p class="ql-block"> 这儿好像是学校的大门口了,好多穿着“海大”硕士服的学生们,在校名石这儿,兴高彩烈的照相。</p><p class="ql-block"> 左边是机动车辆出入的大门,保安人员站在方型平台上,指挥着来往的车辆通行。</p><p class="ql-block"> 从穿着硕士服,兴高采烈照相的学生们那儿听说:老校牌子“大连海运学院”还在原校门处掛着。我一听,高兴的我立刻也要隨着他们去那儿照相,结果被门卫保安拦住,身份证都不管用,非要我拿出和大连海事大学有关系的证件,我上哪拿去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名石的右侧是刻着世界“航海线路图”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发现从这个机动车辆出入大门左拐有一个侧门,装有安全检查闸机,出出入入的人很多,于是我紧隨着进入的人混入校内。</p><p class="ql-block"> 出来時,我看到一个穿着海军校服的男生,一闪念:何不照一张照片,让同学们看看如今的海事大学的校服什么样,毫不犹豫拦住这个男生说明来意,他也毫不迟疑的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这张飒爽英姿的男生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照完相,我说加个微信吧,我把照片传给你,他显得特别高兴,看得出他也非常想留下这张照片。可是加了几次加不上,我忽然找起我的手机正处于被封号的期间,结果小伙子嘴上说没关系,但显得有些失望。我则心里觉得有些对不起他。唉!世上那能事事都遂心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到校里面后,跟着穿硕士服的学生们,很轻易地到了掛着老“大连海运学院”校牌子的老校门处,啊!这才是我要找的、要看的“初心记忆”中的地方和景物啊!这一刻我脑海中立即涌现出了许多往事的记忆:每天早上固定時间、固定路线、每个班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坚定的步伐,喊着“一、二、一”的行进口号,就是从这个门向“大连海校”的教学楼出发去上课,十几支队伍成为每天这条路上的一道风景线;每节课课间操、和下午自由活动时间都在“海校”的操场上活动;每到星期日去食堂吃饭都要路过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海院”学生为适应海上的生活而锻炼用的器具如悠悠板、360度旋转的大铁环、单杠上棱形360度旋转的器械任我玩;“一部”举行的長跑马拉松比赛,我们11班女生3人都拿到了名次,因此总分第一名……唉,俱往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老式“大连海运学院”校牌子下面的“题记”上写到: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询问到“海院”的宿舍楼時,得到的答案是:己经不复存在了,己经被一片新的写字楼和公寓所替代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打听“大连海运学校”教学楼和食堂怎么走,试图去看看当年上课和用歺的地方時,得到的答案是:“海校”早已经没有了,早就被合并到“海事大学”里面去了。原来的校址的地方就在那儿。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就是照片上这一片現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原地,凝视着这一片现代化的建筑很久,又把眼光投向这片建筑的对面,当年那儿是一片海滩,我们经常去那儿散步玩耍,运气好的時候还能捉到“鲜海蜇”,在大连同学的指导下,清洗干净后用开水烫一烫,放上调料就大快朵颐起来了……。如今那儿也是一片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了。当年不起眼道路也变成了下面照片上的这条车水马龙的大道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之,①我们一年级時生活和学习借读借用的3个(上课、住宿、用歺)地方,基本都没有了,都被现代化的、更具有新时代特征高、大、尚(时尚)的高楼大厦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②当年“大连海运学院”校门旧址和掛在校门右侧的旧校牌还在,当然也是经过多次重修过的。这是目前为止,一年级時唯一一处还存在的记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连工学院”、“辽宁财经学院”都离我们很近,因为这两所高校都有我高中的同班同学,经常光顾很熟悉,所以我想既然来了,借此机会,捎带脚儿为我自已也为2位同学,去看看这2所高校如今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东北财经大学”,原来的“辽宁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原来的“大连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并还掛了一个校牌“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該研究生院是1986年4月設立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校门可能不是正门,因为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处刻有“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校名石,那儿有许多穿硕士服的学生在照相。</p><p class="ql-block"> 但这个校门是最热闹的校门,校门前人很多,出来进去熙熙攘攘的,而且校门正对着丁字商业街口,车水马龙交通很拥挤。</p><p class="ql-block"> 这是离大连海运学院最近的门,从这点上我断定:这就是当年我经常光顾的大门,正是我记忆中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市内南山校舍、 只独楼守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从二年级1965年,学校搬进市内后,还是分成二部分:上課教学在南山角下;教学教务管理、后勤保障机关(我们称之谓“校部”)、学生宿舍院都位于原大连市委隔壁的原“市委党校”旧址。二部分统称为“市内南山校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教学楼独楼守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22日到了大连的第二天,我们3人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望南山教学区。</p><p class="ql-block"> 教学区的大门依旧,只校牌的名称变了:左侧为“大连外国语大学”</p><p class="ql-block"> 右侧为“国际教育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对着校大门的这座红“教学楼”,应该说承载着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整个南山教学区也只有“它”唯一的一座楼仍然耸立在那里,似乎是坚定不移为我们守着全部对南山教学区的记忆:从二年级开始,我们学海泛舟在这里、军营学军从这出发、文革中弄潮戏浪的种种、回校闹革命搞毕业分配等等都是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进了校门往左走不远,上了一段高台阶,右侧就是这棟“红楼”,左侧的原来的二层小白楼、楼前一片绿色植被、一座绿藤缠着的小亭子、小白楼中间的大礼堂(公布决定我们命运的“毕业分配方案”就是在这)、小白楼后面再上一段台阶正对着的电化教研室、图书馆、左侧的兰球场等等的一切一切,无论是大家记得、不记得的统统都灰飞烟灭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在这红教学楼左侧有一条通道,通向红楼后面灰色的配楼。通道左边修了一条长长隔墙,完全把“红楼”孤立在墙的右边。</p><p class="ql-block"> 墙的左边就是以上说的灰飞烟灭了的一切一切,都被一大片高大高档的公寓所代替。</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大连日專”67、68届的同学们,如果再回南山教学区,也只能是看到这座孤独耸立着的“红楼”,才能引起对这里的所有回忆,如果没有这楝“红楼”,恐怕对南山教学区一点印象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这楝“红楼”承载着咱们这两届同学们,对这里的所有记忆,应不为过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楝“红楼”己经成为咱们67届、68届同学手中的一个“宝”,因为它既承载着60年以来,咱们对南山教学区的所有记忆,同時也承载着对整个市内校舍的记忆。因为校部大院、宿舍大院也都灰飞烟灭了,整个市内的“南山校舍”只剩下“红楼”独自守着同学们的记忆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红楼”后面的,曾作过男生宿舍的配楼。</p><p class="ql-block">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的镜头,去看看已经消失得无踪影的“校部大院”和“宿舍大院”,如今都变成什么样了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26日,宋慧敏同学热情的陪我去看校部大院和宿舍大院。</p><p class="ql-block"> 一下23路公交车,就是当年咱们每次从“校部”到南山教学区,必须要经过的绿地小公园。如今变成了宽大的、配着许多休闲坐椅的“街心公园”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街心公园的一个出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大院就是当年的校部大院了,大院内曾发生过多少令人难忘的大事啊!如今还仍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如今,只有大门的位置没变,其他一切一切都被完全陌生的建筑所代替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大门沿右侧人行道往前走,走到被黄色囲板囲成大楼拐角的地方,就是当年学校的医务室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顺着黄档板右拐就是校部用石头砌成的囲墙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头墙用石头垒砌成的石头基座没有变,经过这么多年,只是修修补补而已。所以我很快发現了异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手指“異样”的地方,正好位于石头囲墙中间的位置,很明显下面没有石头基座,上面横板下面也没有棱形花样,我判断:这儿原来就是从“校部院”通往“宿舍院”的台阶的位置。后来将台阶堵死時,没有更多的石头砌成基座,没有同样的石材砌成上面棱形花样,于是就造成了明显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看这儿是否明显的異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面照片“異样”的地方,正好对着小马路(如今这小路叫“南山街”)对面的居民楼“南山街4”的这个位置,那这儿就是原来学生宿舍楼的大门了,因为当年校部院通往宿舍院的台阶和宿舍楼大门正好是相互对着的。</p><p class="ql-block"> 原来的宿舍院里,如今只有隔着小马路(叫南山街)与医务室对着的那个角落是一座白楼,这白楼是退休教职员工办公楼 其他都是居民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居民楼“南山街4”的位置向左稍微走10几步到了楼端头的地方,就是居民院的大门,里边就是当年咱们的“宿舍院”了。这个大门是后来开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院里周边都是居民楼,当年的学生宿舍楼都没踪影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3张照片都是另一侧面临大街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大外教职员工退休白色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正好是,当年女生宿舍楼、如今居民楼的后面。即是当年校部大院和宿舍大院后墙与“铁道医院”后墙之间的那条马路,如今叫“柳林街”的一侧的人行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从南山街左拐过来的校部院后墙,和原铁道医院(如今是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后墙之间的的那条小马路,现在叫柳林街,原来是一条很僻静且行人稀少的,如今校部院后墙这一侧全都是高档高层公寓大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小马路(柳林街)的至高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且铁道医院的砖墙里面,当年是空地。现在全变成了铁拦杆囲墙了,囲墙里有好几棟门诊楼:急诊、急救中心、脑卒中、心脏中心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曾经在这里拍过电影“兵临城下”的“铁道医院”,如今改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当年的校部院和宿舍院全部化为烏有,都被普通的居民楼、高楼大厦、高挡公寓所替代了。</p><p class="ql-block"> 两个院落的连接台阶也不复存在了,只留下堵住台阶时造成的一块:“異样”,很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结 束 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親眼印証了“大连日專 ”从1964~1968年的4年间,从借用的校舍到整个市内的南山校舍,只剩下南山教学区的“红色教学楼”了,其他的一切一切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了。</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对母校“初心的记忆”都融入了現实、“青春的印迹”都散入了尘埃,我对大连日语專科学校一一我的母校再了无牵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謝謝宋慧敏老同学,热情的陪着我追着记忆跑了大半天,并介绍了很多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謝謝大家的关心关注、支持鼓励! </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祝大家幸福安康!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玉梅</p><p class="ql-block"> 2025、7、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