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承天寻幽处,闲步鹦山觅禅心

洪培欣

<p class="ql-block">泉州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习称“南园故址”。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建寺,初名南禅寺,曾名月台寺、寿宁寺、能仁寺,南宋景德四年(1007年)朝廷敕封月台承天禅寺。一千多年来,承天寺几经兴衰,鼎盛时期的承天寺占地面积七十余亩,田产千顷,殿宇四十余座,僧众一千七百多人,规模宏大,有“闽南甲刹”之称。现有寺院是为1984年按照康熙三十三年《敕封月台禅林胜景全图》复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且清静幽谧,是闹市里难得的一片净土。昔时,承天寺内殿堂林立,塔榕映趣,佳景历历,有:榕径午阴、塔无禽栖、偃松清风、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与进寺甬道上的“榕径午阴”、“塔无禽栖”一样,十景中的“鹦山暮云”、“石如鹦鹉”也是同处一地,即在承天寺后院的鹦哥山上。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四之山川志记载,古代泉州府衙之东有鹦鹉山,俗名鹦哥山。宋大观时,泉州佛教盛行,此山之顶,日有云气覆之。而明代晋江著名方志学家何乔远所纂《闽书》也有记载:“山有巨石,卓立如鹦鹉”。</p><p class="ql-block">鹦哥山顶上有一块奇石,状如鹦鹉,这就是十景之一的“石如鹦鹉”。山亦因石得名鹦鹉山,而闽南人习惯称“鹦鹉”为“鹦哥”,故又称鹦哥山、鹦山。据说晴和天气,日暮西下,鹦哥山上密林常有云雾氤氲,故称“鹦山暮云”。</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鹦哥山在“文革”期间被夷为平地,山上的土壤被运去填百源川池种植稻米。直至2008年,相关方面根据老照片与老一辈人的回忆在鹦哥山原址上重新垒土成山,复建“鹦山暮云”奇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