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柴旦翡翠湖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核心地带,四周环绕高山和戈壁,湖水来自柴达木山,属硫酸镁亚型盐湖。</p><p class="ql-block"> 原为化工厂采矿区,因多年开采后积水成湖。湖水富含钾、镁、锂等金属元素和卤化物,通过阳光折射呈现多彩颜色。空中俯视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宝石,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蜜蜡湖是天然泉水形成的湖泊,因盐分含量高导致湖水呈现特殊颜色,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湖水呈乳白色或琥珀黄色,阳光下晶莹剔透,如同天然琥珀般璀璨。</p> <p class="ql-block"> 天峻石林,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城西部天峻山上,岩层构造与云南石林相同,都是喀斯特地貌孕育出的奇景盛观,形成于距今约3.5亿年前的石炭纪。不同的是,天峻石林在形成过程中遭遇了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缺水、干旱,水蚀过程未能完成,而是经漫长的风蚀后,形成了巍峨高大,气势雄伟,山上山下风光绮丽、景象万千独特风貌。数以百计的群山石林,有的笔直高大,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傲骨不凡,有的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这些石林色彩掺杂,横涂竖抹,有淡雅的,有浓烈的,天然浑成,妙然成。大部分呈青灰色,褐红、灰、白等色彩交织其中,为这片石林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多彩。</p> <p class="ql-block"> 青海湖断崖岩石层层叠叠、陡峭峻拔,站在上面可俯瞰青海湖,湖水与山峦、天空相接。</p> <p class="ql-block">偶遇普世原羚</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p><p class="ql-block">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专著。</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一堆绣</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一酥油花</p> <p class="ql-block"> 北禅寺始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元106年),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之一。历史上多次重修,明洪武年间千户张铭曾大规模改建,永乐十四年(1416年)被赐名“永兴寺”。清宣统年间(1909-1910年)再次大修,并增建山门、斋舍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依红砂岩断层而建,楼阁悬立,栈桥连接“九窟十八洞”(由于没有开放,只能远观),形成奇巧的悬空景观,被称为中国“第二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 冷湖石油工业遗址位于茫崖市冷湖镇,镇周边现存老基地(冷湖镇西北面约10公里处)、4号(冷湖镇)和5号(冷湖镇东南面约15公里处)石油遗址,为1992年之前原青海石油管理局搬迁敦煌市、一线前移花土沟镇,整体拆迁后形成的废墟,是反映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史的历史见证。 </p><p class="ql-block"> 冷湖油田为“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发源地,是上世纪五、六+年代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当时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冷湖油田年生产原油近30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 四川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之一,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边防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随着石油工业的东迁西移,冷湖石油工业基地成为了一片废墟,当伫立在冷湖石油遗址这片废都时,昔日繁华落幕后的大片残垣,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更能够感受到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大批技术人员、复转军人和有志青年投身到冷湖的开发建设中、在生命禁区上用青春和汗水演绎的奋斗与辉煌。 这片曾经激情燃烧的土地上随着石油遗址留下了几万名石油职工的青春与梦想,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忆遗产、档案遗产,无声的诉说着过去的辉煌,默默的提醒后人勿忘创业的艰辛!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