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暴风雨的记忆》是著名诗人北岛与几个同学主编的回忆录,讲述的是“满街红绿走旌旗”时代的青春故事。编者的意图是留住历史的细节、留住热血青春的剪影。同是老三届,读起来毫无障碍,但现今的年轻人读了,恐怕会感到荒诞无稽,难于相信这样的事情曾在这块土地上存在过。本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其揭示真相及成因,防止反人性、反法制的恶潮再现。</p><p class="ql-block">《暴风雨的记忆》收录了1966至1968年北京四中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真实经历。北京四中是一所男校,是当年北京最好的男中之一,高考升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四中的学生主体是高干子弟及高知子弟。如今的人们恐怕难于相信,当年从国家主席、元帅到副总理、部长的子弟也是穿着破衣烂衫(那个年代以艰苦朴素为荣),与平头百姓无异,顶了不起就是骑一辆锰钢自行车,那就很拉风了!因此上,书中出场的人物,除了大名鼎鼎的领导人之子,还有改革开放后的名人,比如前副总理马凯(当年复读的高三学生兼学生辅导员)、08北京奥委会执行主席蒋效愚(当年高二学生)、赵振开(即著名诗人北岛,当年的高二学生)、陈凯歌(当年的初一学生)。更可贵的是,书中还收有不少老照片,当年的北岛,就是一个神情忧郁的翩翩美少年,而粗眉大眼的少年凯歌,则是运动员的范儿。</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红卫兵运动,绕不开北京四中这个点,许多历史事件都发轫于此。取消高考制度的倡议,四中是首倡者之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是四中的学生谱曲并唱响全国。四中创办了首份中学生文革小报,遇罗克的《出身论》由四中学生牟志京修改后在《中学文革报》上首发并影响全国。西纠(西城红卫兵纠察队简称,后来发展为联动)是四中发起成立的.......。《暴风雨的记忆》披露的许多细节出人意表,比如,杀气腾腾的对联歌的作曲者,红卫兵运动中是一个说动手就动手浑不吝的刺儿头,改革初期却写成了那部优雅感伤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轰动全国。遇罗克的《出身论》原文行文略显刻薄且有身世之怨,是高二学生牟志京修改成持论大气富有逻辑论辩力的见报版,并得到遇罗克的激赏。后来,遇罗克因此文丧命,牟志京却因“出身论问题不追究中学生”的指令而逃过一劫。</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年轻人对有些问题恐怕实难理解,作为过来人,不妨拣出几个关键词来絮叨絮叨。</p><p class="ql-block">出身。这个词可不像如今的词义那么轻省,关系到身家性命,兹事体大。遇罗克就是批判血统论的特权意识而被罗织罪名杀头的。1966八月恐怖风潮中被虐杀者的原罪基本只有一条,就是出身黑五类(所谓地富反坏右)。那时,人人填表时最看重的一栏就是出身。出身红五类者(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前途一片光明,出身黑五类者则被打入另册,介于两者之间的诸如职员、小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等,就看你站在哪一边。出身的标签如此重要,所以每个人填起来都战战兢兢。《暴风雨的记忆》中描写出身对人心理的影响,现如今的人是难于想象的。</p><p class="ql-block">小报。所谓小报,就是民间群众组织编发的报纸,五花八门,不要说北京了,每个行政区域都有小报。这种现象,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小报的内容,包括运动动态、首长讲话、内幕披露(类似今日的爆料)、各式评论(类似今日的论坛)等等,由群众组织自行编发,视经费松紧或卖或免费派送。《暴风雨的记忆》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小报的编发,如名噪全国的《中学文革报》,便是由四中高二(二)班几个学生编发,该班另有人编发了另一份也颇有影响的《只把春来报》。这些小报,从经费筹集、落实纸张、撰写文章、排版印刷到踩三轮街头叫卖,全是这些中学生一脚踢摸索着完成。你说是十七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也好,说是乱世出英雄也好,反正这样的事情搁现如今的中学生身上,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反动学生。运动期间指持“反动立场”的学生、被批判的学生组织头头以及因口误或失误成为现行反革命的学生。《暴风雨的记忆》中记录下一件“轶闻”,某体育教师因嗓门洪亮常被派到批斗大会领呼口号,批斗校长时,该教师在台上指斥校长反对解放军,继而领呼口号,本想喊打倒校长的,却鬼使神差喊成打倒解放军,于是即刻被打成“现反”,五花大绑起来。“反动学生”中不乏人尖子,像北京四中初三学生赵京生,这个十八岁的少年,通读马恩列斯全集,光资本论就研读了六遍,撰写了十万字的《哲学批判》和三十万字的《政治经济学对话》,指出当年的社会动乱是社会矛盾的总爆发,社会发展至此已找不到方向,指出计划经济必需通过商品经济来打破。他还贴出大字报,说上山下乡的真相是经济发展迟滞城市新增劳动力无出路。这样的人,不被打成反动学生才怪!《走进暴风雨》中有赵京生被批斗的照片,脚镣伺候,背铐,“坐飞机”......。</p><p class="ql-block">我们老三届这些人,老了,但记忆不会因此老去。读这样的回忆文字,请不要从中咂摸“白头宫女说玄宗”的况味,此中有少年血、少年泪。我们老三届已渐走入暗夜,不少人在暮年提起笔来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这是为什么?不是自恋也不是自辩,只是不把历史真相告知后人,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后人。把事实罗列出来,褒贬由人。白首回顾,难免心潮激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每每念及,焉能无动于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