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到通知,说乡里组织人大代表前往南华县雨露乡参观学习乡村文旅发展经验,我十分高兴。外出参观是每一个村干部都向往的事,可以长长见识、开阔视野,还可作为旅游去享受,同时也能暂时离开繁杂的工作岗位,所以外出参观学习被干部当成了一种福利。只是带着学习任务,需要边看边思考,才能实现学习成果应用,也就没那么轻松了。</p> <p class="ql-block"> 对于外出,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有水的地方,水越多越好;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或许是因为我地缺水,人总想要自己缺少的东西;至于喜欢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是因为我没有艺术细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缺少联想思维,想象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字句。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大多有文字介绍,一看就知道那里发生什么事,不用发挥想象力。我对历史文化感兴趣,每次读到相关知识介绍,总有些收获,至少也能增加一些谈资。</p> <p class="ql-block"> 因为统一组织参观学习,考虑的是学习成果的最大化,自然不能由着我的喜好。</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乘坐中巴车从乡政府出发,那是一辆跑乡镇的公交车,车况不是很好,坐起来也不是太舒服。不过租用这样的车好处也多:可以开窗、觉得闷热打开窗子就行;经常跑乡下的驾驶员技术一定很好、可以保证行车安全;还可节省点费用。现在的路况大多都很好,路面不是水泥就是柏油,与高速路相比也就弯道多一点、路面窄一点、坡度大一点,不需要走泥泞土路。车窗外,青山连绵,夏雨过后树木更显翠绿。大家有说有笑,两个多钟头转瞬过去,目的地雨露乡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下车之后感觉有些失望,没见到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至于碧波荡漾的景观那倒没想过,虽然我没到过雨露乡,但云南有水的地方滇池、洱海、泸沽湖、抚仙湖我是知道的,其它地方没听说有太大的湖泊。当地的乡镇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参观了当地几家特色民宿。这些民宿大多由传统土木结构的民居改造而成,外表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土坯墙、木梁、青瓦,甚至连院墙上的土坯都未加修饰。院内有果树菜园,院子地板没有硬化,只在人走的道路上铺垫些碎石。但走进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现代化的卫浴设施、舒适的床铺、精致的茶室,既保留了乡村的质朴,又满足了游客对舒适度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带我们观看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城里人来这儿,就是想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看看老房子、闻闻泥土和柴火的味道、听听虫鸣鸟叫、自采自摘园地里的蔬菜煮顿农家饭。我们不需要过度装修,保持原生态反而更吸引人。”</p> <p class="ql-block"> 这番话让我深有感触。我的家乡也有许多这样的老房子,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和未被开发的乡村风貌。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好多老房子渐渐荒废。如果能借鉴雨露乡的经验,把它们改造成民宿或农家乐,不仅能盘活闲置资源,还能吸引游客,带动村里的经济,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找到一条新路。</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后,我坐在返程的车上,脑海里不断浮现家乡的样子。其实家乡的条件并不比雨露乡差,缺的只是发展的思路和行动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我也知道,真要发展乡村文旅,光靠热情是不够的。首先,基础设施需要改善,比如道路、水电、网络等;其次,村民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能只依赖传统农业;另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团队的指导。</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让我深受启发。回家之后,我将继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p> <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我相信,只要因地制宜,保留乡村的特色和乡愁,我们的家乡也能像雨露乡那样,迎来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这次的参观学习实在有些接地气,不看现代化、不学高科技、没参观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把乡巴佬带来看土房子,简直是臭味相投,只是经过发酵的臭豆腐可能就成了美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