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游黄山:岁月沉淀下的山海情怀

毕亚平

<p class="ql-block">  三山五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对重要山脉的统称,也在现实中有具体所指。“三山”指以自然景观著称的黄山、庐山与雁荡山三座旅游名山;五岳则是象征华夏地理与文化中心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以及中岳嵩山。</p> <p class="ql-block">  平生攀爬过三山五岳的大部山峰,有的还不止一次登临。我拟陆续回忆和整理迄今攀登高山的往事和故事。本篇为开篇——黄山。</p><p class="ql-block">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p> <p class="ql-block">  黄山是我攀登的第一座名山,也是为数不多的两次登临的高山。由于年龄、经历、心境、交通通讯及旅行设施和个人装备状况不同,相隔36年的两次登临,感受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2020年秋,当我第二次登上黄山光明顶望向莲花峰时,仿佛看见年轻时的我身着碎花连衣裙、脚踏紫色半高跟凉鞋站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初登黄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p><p class="ql-block"> 1984年借休探亲假之机绕道旅行,首登黄山。那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没有高铁和高速公路,飞机不是普通人随便能坐的(即使有钱...何况没钱),出门旅行要克服重重困难。我们是坐绿皮火车从东北老家出发,到北京游玩后转乘同样的绿皮硬座抵达杭州;再休整游玩后从杭州换乘公共大巴车走普通公路前往屯溪。到了屯溪当天直接换车前往黄山的温泉。当时登黄山的游客第一晚几乎都住在温泉。</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借探亲假之机绕道旅行,多走部分的费用要自行承担。而当时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我们,家中一贫如洗。没有冰箱,没有彩电,只有一台解放劳动力的双缸洗衣机和一个同事买彩电淘汰下来的12英吋黑白立式电视机。但那时我们年轻,内心豪情万丈,世界万般美好,困难不在话下。电视机虽没色彩,但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我们相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于是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黄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彼时,黄山还没有登山索道,上山的每一步都需依靠双腿行走,双脚攀爬。</p> <p class="ql-block"> 走全程的游客至少要在山上住两个晚上。我们是从现在所说的后山攀登的,一路经过仙人翻桌、仙人指路、白鹅岭、石笋峰等景点,到达"到此方信"的始信峰。</p> <p class="ql-block">  在始信峰,我们留下一张特别的照片(如图)。其特别之处不仅在于我们惊叹的表情,还在于老郭手里拎着的那个从屯溪购买的西瓜,引得无数游客艳羡,甚至数次有人询问是否售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欣赏着梦笔生花的美景,领略沿途的无限风光</p> <p class="ql-block">  第一晚住在西海宾馆,次日晨我们早早出发去附近的清凉台看日出。因头一天晚到没有租到军大衣,遂裹了一条毯子前往。据介绍那里的云海与日出同框概率最高。事实证明,确实如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凌晨五点,黄山清凉台破晓的光,温柔了我们的世界。这是我第一次在高山上看日出,从这张黑白照片上虽然看不出任何色彩,但当时日出云海的景色震慑到心灵,几十年永驻心间。</p> <p class="ql-block">  我们登山时正值暑期,游客数量远超山上的接待能力,于是便采取即使夫妻也男女分开的办法,将晚到的女士拼床安排 ,一张平时住两人的上下床铺安排四人。而男生则每人发(租)一条毯子,到大食堂里自己找个空地休息。那时,手机还没问世,我们须提前约定好第二天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否则无法联络。</p><p class="ql-block"> 当时登山没有专门的装备,没有登山鞋、冲锋衣、双肩包、太阳镜和专用的登山杖,我是穿着半高跟鞋和普通衣装(多为裙装)走完全程的。</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位于北海景区,周边有猴子观海、狮子峰、丹霞峰和排云亭等景点,我们进行了串联游览。</p> <p class="ql-block">  这张猴子观海的照片没有拍出感觉,猴子只露出一点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这张站在悬崖边上的照片,所指山峰是哪座已经记不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拍照记录的设备古老而陈旧,我们借用友人的 120 相机,使用黑白胶卷进行记录和拍照的。一个胶卷仅有 12 张胶片,不舍得单独拍摄风光和风景,只用来拍摄人物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到达目的地后,借用设备自行冲洗的。时隔几十年,许多照片都已发黄,有些当时冲洗的效果就不好。即便如此,还是留存下了许多无比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游览了飞来石、光明顶、鳌鱼峰、莲花峰、迎客松,住在玉屏楼。那时,莲花峰与天都峰还没有实行五年轮换开放制。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天都峰和光明顶,一次登山可以一网打尽。</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在海拔 1860 米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上,仿佛触及到了天空。这里平坦而高旷,极目远眺,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皆清晰可见,尽收眼底。那一刻,让人能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年轻的心在云端跳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展开,内心不禁涌起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感慨这世间竟有如此壮美之景,能让人瞬间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光明顶留影,后面是莲花峰和天都峰。</p> <p class="ql-block"> 莲花峰的攀登则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穿着半高跟鞋攀登黄山最高峰,现在想来简直不可思议。1864.8米的海拔,5里的登峰盘道,110米的相对高度,每一步都是对体能的考验。当最终站到山顶,那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征服高峰的成就感让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高耸山峰支撑着苍穹的莲花峰石刻:"突兀撑青穹"上面的合影。这张现在看来冒着傻气的照片,如今打死都不会再这样拍了,也爬不上去了。但那时我们年轻,因为年轻,所以任性,所以无畏,敢于挑战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从莲花峰下来抵达玉屏楼,在那里我们昂首挺胸留了影,山峰高处的毛泽东题字“江山如此多娇”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在著名的迎客松下,我们留下了这张经典照片,36年后又在这里复拍了一张,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清晨在玉屏楼附近及西海大峡谷游览,登天都峰后经立马桥、半山寺至慈光阁下山回到温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张是在送客松前拍摄的情绪饱满,斗志昂扬的照片,此照清晰可见我多次提及的半高跟凉鞋。</p> <p class="ql-block"> 离开玉屏楼,我们向峰体拔地摩天,险峭峻奇,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观,最为奇险的天都峰走去。</p><p class="ql-block"> 天都峰的险峻给了我们最深刻的震撼,<span style="font-size:18px;">攀爬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特别是</span>途中长10余米,宽仅1米的“鲫鱼背”,坡陡达85度左右,两侧千仞悬崖,深邃莫测,"群仙所都"的天上都会名不虚传。1810米的海拔虽不及莲花峰,但陡峭的山路让人不得不手脚并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攀爬过程中,脚下的万丈深渊让人胆战心惊,却又忍不住驻足回望。登顶的那一刻,云海翻腾,仿佛真的置身仙境。</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挤满了人的最高处留影。云雾太大,除了近处的人,什么都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  途中,我还小心翼翼地坐在悬崖边整理妆容,在绝壁前留下青春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峰巅,俯瞰群山,感慨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虽然渺小,却有着无限的勇气与毅力去征服它,这或许就是登山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天都峰,沿下山路经金鸡叫天门向慈光寺方向缓慢行走,行至半山寺附近回望(立马桥或立马亭处仰视观赏),只见青鸾峰北侧悬崖(海拔 1589 米)上,刻有黄山最大的摩崖石刻“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绝壁上的石刻与周边景观相得益彰,形成独特呼应,那震撼之感难以言表,我们在此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当时,对这石刻仅做了字面理解,后来资讯发达了才知道,这镌刻于 1939 年,单字最大高度达 6 米,其中“平”字竖画长达 9.4 米的石刻,是由国民政府陆军上将唐式遵于抗战时期题写的,借“望太平”表达了抵御外敌、期盼和平的深切愿景,不禁让人对先辈们的家国情怀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 # 再登黄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p><p class="ql-block"> 2020年秋,与亲人友人自驾从上海出发,在游览了几多山水和人文景观后再次登上黄山。当日发出朋友圈感叹:久有壮志,重上黄山;三十六年过去,弹指挥间;容颜不再,山还是那座山。</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常会对去过的地方存有心结,曾经去过,还想再去。去重温脑海深处的景色,去看看曾经勇敢的自己。我们这次同登黄山的四个伙伴都是二次登临,概因如此。</p> <p class="ql-block">  二登黄山,我们走了与第一次近乎相同的路线,都是从后山登临。 </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是这次有了索道,无需住在山上也可以用一天时间观览到主要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云谷索道上行,游览了始信峰、黑虎松、清凉台、猴子观海、狮子峰、丹霞峰和排云亭,又游览了飞来石、光明顶、鳌鱼峰、莲花洞、迎客松,之后乘坐玉屏索道下山,再坐车从黄山南大门离开。</p> <p class="ql-block">  始信峰依然以“到此方信”的姿态,印证着徐霞客的赞叹,其峰林深壑与云海奇观,依旧是震撼心灵的绝美景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那里复拍了与36年前相近的照片。</p> 这是两次拍摄的对比照 <p class="ql-block">  附近的梦笔还在那里生花</p> <p class="ql-block">  猴子依然在观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次看到“猴子观海”“飞来石”等奇石景观,仿佛老友重逢,心中满是感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拾级而上,光明顶前方,天都、莲花二峰一左一右,秀美雄奇,与光明顶鼎足而立,不禁让人再次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手笔,竟能创造出如此绝妙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三十六年后重登光明顶,心境已然不同。不再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站在同样的位置,看同样的风景,却有了不同的感悟。1860米的高度不再让我感到征服的快感,而是让我体会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云卷云舒间,仿佛看见了人生的起落沉浮。</p> <p class="ql-block">  再看我们的着装,登山鞋、冲锋衣、双肩背包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而拍照也已实现了自由,无需再精打细算地使用胶片。站在某处可以反复拍摄,不满意便删除,直至拍到满意为止。</p> <p class="ql-block">  并且此时我们已不再热衷于拍摄人物,打开手机相册,除了几张重现当年情景的人物照和互相抓拍的照片,几乎全是风光风景照。</p> <p class="ql-block">  莲花峰因体力原因未去攀登,只在远处眺望。</p><p class="ql-block"> 望着1864.8米的峰顶,既遗憾又释然。遗憾未能再次征服,却又释然于不必勉强。年轻时总想证明什么,现在懂得量力而行才是智慧。远远望着"突兀撑青穹"的石刻,默默向当年的自己致敬。</p> <p class="ql-block"> 天都峰处于五年轮休封闭期,只能在山脚下仰望(不封估计也不会登)。1810米的险峰依旧耸立,而我们已不再年轻。看着陡峭的山路,既佩服当年的勇气,也接受现在的局限。或许这就是成长,懂得有些风景不一定要亲自攀登,远远欣赏也是一种美好。</p> <p class="ql-block">  行至玉屏楼,拍摄了一张空景。“江山如此多娇”等石刻,字迹比老照片上清晰。</p> <p class="ql-block"> 迎客松前,我们认真地复拍了与当年相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松还是那棵松,人还是那俩人,只是脸上多了岁月刻痕,心中多了生活积淀。</p> <p class="ql-block"> 二登黄山,已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年纪。步入老年的我们,基本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高度,出门旅行大多随缘,心态纯粹,没有攀比之心,始终保持放松,一路上慢悠悠地游玩。</p> <p class="ql-block">  此去经年,故地重游,这种朝花夕拾、豁然开朗、游目骋怀的情感,是看过再多旖旎多姿的风光都无法比拟的。当初那种到达一个陌生地方的感动和期待,已被怀念和感慨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  再次站到黄山之巅,心里念诵的不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是更深切地体会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 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怀念,这便是所谓的朝花夕拾,也是二登黄山给予我的深刻感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文于 2025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