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绽实小】节气课程——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礼绽实小

<p class="ql-block">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6日-8日交节。</p><p class="ql-block"> “暑”意为炎热,小暑即“小热”,标志着盛夏开始,天气逐渐炎热但还未到最热(大暑更热)。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p><p class="ql-block"> 小暑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应做好相关防范措施。</p><p class="ql-block"> 这时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p> 小暑三候 <p class="ql-block">一候温风至:“温风”即“热风”,小暑时节,风都像是带着热气。正如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诗中所写:“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候蟋蟀居宇:“宇”即“屋檐”,此时蟋蟀等小昆虫跑到屋檐下、墙角下以避暑热。</p> <p class="ql-block">三候鹰始鸷(zhì):“鸷”,凶猛也。古人观察到此时老鹰会因地面炎热而飞到高空中活动和觅食。</p> <p class="ql-block">  城实小五、六年级的孩子们用巧手绘制出了一幅幅关于小暑节气的手抄报,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小暑节气的认识。</p> 小暑节气习俗 <p class="ql-block">1.食新:客家人的忆苦思甜</p><p class="ql-block"> 在旧时,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客家人尤甚。由于战乱灾荒,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客家人在南方定居后,晚辈对祖先辛勤垦殖、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自宋朝末年时起,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2.食疗:吃面吃肉消暑排毒</p><p class="ql-block"> “热在三伏”,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气候炎热起来。有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p><p class="ql-block">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说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p><p class="ql-block"> 此外,“小暑黄鳝赛人参”,相传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无穷,就是因为常吃鳝鱼的缘故。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上,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药就是鳝鱼。鳝鱼味鲜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细又嫩,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美味。</p> <p class="ql-block">3.晒伏:小暑时节,民间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 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经过晦暗的梅雨季,难得有如此放肆的阳光。这一天,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晒伏”,把久存箱柜里的衣服晾出来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p><p class="ql-block"> 家中若有大量书籍,也可以拿出来晒一晒了,让书页浸透光线,驱赶藏匿其中的书虫。寺庙里也要拿经书出来晒,俗称“晒经”。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p> 小暑节气养生 <p class="ql-block">1.平心静气</p><p class="ql-block">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心神受损则必涉及其他脏腑,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p> <p class="ql-block">2.少动多静</p><p class="ql-block"> 炎炎夏季,骄阳普照,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此时,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p> <p class="ql-block">3.切勿赤膊</p><p class="ql-block"> 当外界温度超过37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且易晒伤。</p> <p class="ql-block">4.午睡养心</p><p class="ql-block"> 中午务必午睡或是休息,春秋冬都不适宜,只有夏季午睡独适宜。因夏季一昼可抵冬日二天,夏季一夜不及冬夜一半。假若夏天只在晚上休息的话,就是以一分休息来驱逐四分疲劳。同时也在温度最高的时候,避开暑气,防止阳气的消耗。</p> <p class="ql-block">5.暑热配西瓜</p><p class="ql-block"> 头伏西瓜赛人参,到了小暑,也就到了头伏,这时候的西瓜既熟且甜,又好吃,又解暑。西瓜红壤解暑清心火。但是最好不要在空调房吃西瓜,西瓜寒凉,空调房也寒冷,内外寒凉,导致热毒郁表不散,脾胃寒凉。</p> <p class="ql-block">  小暑祝夏安,愿你如盛夏艳阳,明媚生动。愿你如夏夜星辰,璀璨明亮。愿你日日不负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监制:李海生</p><p class="ql-block">编辑:学生成长中心</p><p class="ql-block">审核:李利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