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被忘记的人们

二度清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援华义士广场是建川博物馆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广场以1931年日本侵华、中国全面抗战时期为背景,纪念来华援助中国人民的40位国际义士,包括史迪威、陈纳德、白求恩、拉贝、魏特琳、尹奉吉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以红色围墙封闭,大门庄严肃穆,两位川军士兵肃立警卫。门内的影壁上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着“援华义士”,并标志了(1931-1945)全民族抗战持续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7月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我带着小外孙来到这里,向这些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援华义士致谢致敬,感受这片红色广场上弥漫着的人类之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旨在纪念抗战时期国际援助力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弘扬抗日战争中“正义无国界”的精神。广场遴选40位代表性人物,邀请18位川籍雕塑家参与创作,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和创作,于2016年建成开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位川籍雕塑家中,包括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研究员朱成、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谭云、一级美术师、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邓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以抗战国际援华为核心,通过40位援华义士的铸铜雕像展现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这些义士涵盖医生、记者、飞行员、国际友人等不同职业,他们在抗战期间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日本侵略军。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195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空军中将,有“飞虎将军”之誉。1940来华,曾先后担任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即飞虎队)上校队长、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准将司令、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少将司令及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司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约翰·拉贝(1882-195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商人。1908年来华经商,以其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详实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被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亨利·诺曼·白求恩(1890-193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国际主义战士。1938年率医疗队来华,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创办卫生学校、进行战地救治,曾创下在69个小时内为115 名伤员动手术的纪录。1939年11月,因抢救伤员手术中不慎感染去世。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柯隶华(1910-194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印度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38年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辗转长沙、汉口、宜昌、重庆、延安等地进行医疗救护。后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12月因癫痫病发作去世,年仅32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易·艾黎(1897-19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西兰著名的教育家、作家。1927年来华,抗战时期,发起组织了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 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一支经济力量。1940年在甘肃省山丹县创建培黎工艺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洪水(1908-19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越南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开国少将。1924年来华,1926年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广州起义、红军长征。抗战时期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抗日工作,后调往晋察冀边区任《抗敌报》第一任社长。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野坂参三(1892-199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前名誉主席。1940年来到延安,担任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校长,教育改造大批日俘,并创立了反战组织的核心组织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统一了华北的日本反战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宫川英男(1918-194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籍,曾参加侵华战争,1941年被八路军俘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被“反战同盟会”派往山东长清县做敌伪工作,编写对日军的宣传材料。1945年6月9日,在万德西官庄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包围,寡不敌众举抢自尽,年仅2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绿川英子(1912-194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女,原名长谷川照子,日本世界语学者和作家。 1937年来华,编辑《中国在怒吼》的世界语刊物,为《新华日报》等报刊撰写文章。后参加中央电台对日播音,在重庆“抗敌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是“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的积极一员。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德烈·阿洛夫(1905-?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联著名的野战外科专家。1942年来到延安,肩负中苏两党的联络任务,同时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培养了近二十名高级卫生干部和一批野战外科人才,被毛泽东誉为边区的“模范医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娜·利泽(1907-199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女,中文名王安娜,德国著名反法西斯战士。 1936年来华,抗战时期在八路军办事处做联络和统战工作,并以“保卫中国同盟”代表身份负责援华物资的运输工作,被周恩来任命为八路军少校军官,是第一位获得国民革命军军衔的外国女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汉斯·希伯(1897-194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波兰记者、国际主义战士。1925年、1932年两次来华,辗转延安、皖南、苏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采访报道。1941年11月,随八路军115师二梯队采访时,在沂蒙山区大青山与日军遭遇,持枪战斗,不幸壮烈牺牲,年仅44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尹世青(1901-194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国庆尚南道人。1919年参加“三.一九”反日独立运动,后在中国吉林组织“朝鲜义烈团”,因刺杀朝鲜总督而被捕入狱8年。1941年春带领朝鲜义勇队进入太行山与八路军并肩作战。1942年5月28日在粉碎日军扫荡的作战中牺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费奥多尔·彼得罗维奇·波雷宁(1906-198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联空军上将。1937年11月参加苏联援华航空队来华抗战,从汉口基地起飞轰炸日军的船舶和运输线,因在中国的英勇表现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回国,1946年在波兰空军司令任内晋升苏联空军上将军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日加列夫(1900-196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联军事家。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37年-1938年率领苏联援华航空队在中国作战,显示出高超的指挥才能。二战时期任苏军空军司令。1953年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晋升空军元帅。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妮·魏特琳(1886-194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1912年来华,曾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1937年日东占领南京时, 魏特琳留校照管校园,并利用校园保护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1941年在美国富所自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约翰·马吉(1884-195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传教士。1912年来华传教。1937年,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曾参与救助中国难民,并拍摄了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纪录片。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 1911-198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丹麦籍。1937年代表丹麦到中国协助保护江南水泥厂。南京大屠杀期间,在江南水泥厂设立了难民营,先后保护和救助了两万多名南京难民,并拍摄日军罪行。1938年返回欧洲,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公之于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1878-196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陆军上将。1935年来华任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负责大部分军事训练计划,协助中国发展自给自足的军火工业,帮助建立了长江以南防御体系。“八· 一三”抗战,曾被日军称为“德国式的战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偶尔露脸的太阳为红色围墙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站在援华义士广场的中央,小外孙轻轻触摸着影壁上的名字,稚嫩的声音念出“陈纳德”、“白求恩”、“拉贝”这些跨越时空的字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蹲下身,指着魏特琳女士的浮雕告诉他:“这些英雄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80年前照亮了我们民族最黑暗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夏风拂过,广场四周的松柏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着这份永恒的感恩。当我们向大门走去时,两位川军士兵雕塑的目光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七个大字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2025年仲夏成都那一场暴雨前熠熠生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