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襄渝线上的动人乐章

武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袁武学</b></p> <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华夏大地之上,东起湖北襄樊,西至重庆,它的身躯里,流淌着无数人的热血与激情,凝聚着岁月的厚重与深沉。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携手各地民兵、学兵,共赴这伟大的建设征程,八十三万军民的力量汇聚,仿若璀璨星辰照亮了那片山河。</p><p class="ql-block">在这浩渺的筑路大军中,有这样一支独特的队伍-“学兵连”。两万五千八百多名初中毕业生,他们告别校园的青涩,以青春作笔,蘸着热血,在陕西段的建设画卷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也幸运地在时光的长河中,与这些三线学兵战友们,编织起一段段难忘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襄渝铁路开工之际,铁道兵在陕西段虽重兵集结,然人力仍有缺口。彼时,陕西省内工程如繁花竞放,陕北、关中、陕南皆有大型水利工程蓬勃开展,陕南三线项目阳安铁路亦在兴建之中。仅靠那十万余民兵配属铁道兵,实难满足襄渝铁路这一巨大工程的人力需求。于是,陕西省毅然决定,动员初中毕业学生奔赴一线,那是时代的召唤,是青春与祖国建设的紧密相拥。</p><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1971年3月,两批学生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他们来自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等地,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名,组建141个连队,配属铁道兵2、10、11师,投身襄渝铁路建设。那承诺,如明灯一盏,施工任务完成后由省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工作,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华阴岳庙中学的初中同学们,有十二位同学也踏上了这征程。我与他们送行那日,欢声笑语似银铃在风中摇曳,可那丝丝不舍,又如轻烟,萦绕在彼此心间。眼神交汇之处,满是关切与叮嘱,仿若在诉说着千言万语。谁能料到,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1972年我高中毕业入伍,竟与他们同在铁道兵10师47团一同奋战襄渝线。</p> <p class="ql-block">新兵训练的日子仿若一场磨砺身心的修行,结束后,我们入驻羊子沟47团1 营。那羊子沟,本是汉江南岸默默无名的小山沟,山路狭窄如丝带,山坡陡峭似高墙,荒芜得似被岁月遗忘。然因襄渝铁路的蜀河隧道、沙沟隧道坐落两旁,铁道兵与学兵连队的进驻,宛如春风拂过,赋予了它传奇的色彩与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47团1营营部、部队1连和学兵1连等单位,驻扎在蜀河隧道出口山坡。营帐简陋,夏日骄阳似火,烘烤着战士们的身躯;冬日寒风凛冽,如刀割般侵袭。那唯一的篮球场,却成为全营的欢乐源泉与精神家园,大会、球赛、电影、文艺演出,皆在此处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自成昆线转战襄渝线,1连便肩负起羊子沟涵洞桥与蜀河隧道出口的艰巨任务。蜀河隧道,全长2852米,宛如一座沉睡的巨兽,进口地质尚好,台车掘进似利剑出鞘;出口却地质复杂,塌方如恶魔般频频降临。初到时,工程与生活物资匮乏得如同干涸的沙漠,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粮食等,皆需战士们以钢铁般的脊梁,沿着汉江边上荆棘丛生的小道,一步一步艰难背负上山。近一年的时光,他们风餐露宿,烈日下,汗水湿透衣衫;寒风中,身躯瑟瑟发抖,却凭借着顽强的信念与毅力,为施工铺垫基石。连长与指导员,如同星辰,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那坚定的身影,成为战士们心中不倒的旗帜,引领大家攻克重重难关。</p> <p class="ql-block">1972年,那是一段悲痛与英勇交织的时光。5月,隧道掘进至中间断层带,塌方如汹涌的潮水,无情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6月19日,学兵1连1排排长赵树茂与郭建升,在塌方的惊涛骇浪中英勇献身。赵树茂,那如英雄般的身影,为救战友冲向险境,不幸被埋于废墟之下。师党委追记二等功,追认中共党员,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部队学习的热潮。同年10月27日,部队1连雷正德亦在施工中,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他们的生命,永远镌刻在秦巴山脉与汉水之滨,成为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面对塌方的肆虐与缓慢的进度,1连干部与老职工王广师傅,如智慧的工匠,潜心钻研。3排副排长肖崇炳带领擅长处理塌方的战友们,制定梯形、扇形与交叉支撑等隧道塌方支撑工法,在实践的熔炉中千锤百炼,总结出宝贵经验,成功穿越那恐怖的断层带。4排掘进班长董连龙,似创新的先锋,创造长钻深爆法,将炮眼深度从2-3米提升至4.5米,如一阵春风,大幅加快施工进度。师里命1连前往全线示范推广,全连连续3个月创月成洞百米佳绩,当年那鲜艳的团红旗,飘扬在他们的营地之上,那是荣耀的象征,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1973年3月,我们结束新兵训练入驻羊子沟47团1营。我所在新兵连一班的18名新兵,全部分配至1连,我走进董连龙任班长的掘进班,开启成长的磨砺之旅。此时蜀河隧道施工已近尾声,部队与学兵连如冲刺的勇士,全力承担蜀河隧道上下导坑掘进、出渣与打拱任务,实行24小时四班倒作业。配合部队1连施工的学兵1连,由宝鸡市龙泉中学、宝鸡69号信箱子校70级初中毕业生组成,两年的锤炼,让他们如成熟的工匠,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相比我们新兵,更多了几分沉稳与坚毅。</p> <p class="ql-block">我在那隧道之中,每日与岩石粉尘相拥,震耳噪声为伴,超强的体力劳作似恶魔,吞噬着我的身体。不足两个月,体重如飘零的落叶,骤降15斤。全营集合之时,高中同学望向我,眼中满是惊愕与心疼。每一寸肌肉在呐喊,每一丝力气在消逝,可心中那信念的火焰,从未熄灭,如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与部队协同施工的47团学兵8连,那是襄渝线上一抹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唯一的女学兵机械连队。她们如绽放在荆棘中的花朵,从事电工、驾驶电瓶车、操作抽水机与空压机、充电及扳道岔等工作,全力配合旬阳蜀河隧道施工。汉江畔,她们的身影如灵动的精灵;隧道内,她们的面容坚毅而果敢。岗位分散,任务繁杂,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柔弱的身躯下,隐藏着钢铁般的意志,圆满完成任务,屡获嘉奖表彰,“施工优胜单位”的称号,如璀璨的皇冠,戴在她们头上,26人荣立三等功,那是她们的荣耀勋章,闪耀着无尽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5月的一天,隧道施工中,风枪钻杆如灵动的画笔,打穿前壁。“打通了!”欢呼声如雷鸣般炸响,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与艰辛。大家紧急扩大洞眼,与对面的战友相拥而泣,那胜利会师的喜悦,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唯有胜利的荣耀,在那一刻闪耀得无比绚烂。</p> <p class="ql-block">7月,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学兵们以生命与热血为代价,迎来襄渝铁路全线铺轨。学兵们陆续退场,我们连则转至安康,接替原47团女学兵19连在安康5760部队农场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学兵19连,曾在蜀河镇磨子沟,默默承担铁路修建辅助工作。卸水泥、扛木料、备沙子、砸石子,配合铁道兵修公路、盖房子,环境艰苦得似荒芜的沙漠,却未能阻挡他们砥砺前行的脚步。1971年6月调往安康县城,接手10师给水营农场任务,为师部与直属队供应部分副食品。我们抵达安康农场时,多数学兵已离场,留下的骨干如明亮的烛光,传帮带以保任务衔接。</p> <p class="ql-block">在与学兵连并肩战斗的岁月里,铁道兵与学兵,如手足般亲密,生死相依。这份情谊,未曾随岁月的长河而流逝,反而如美酒,愈发醇厚。铁兵学兵多次在西安、宝鸡等地相聚,重返蜀河镇探寻连队驻地,拜访乡亲,祭奠英烈。学兵1连战友驱车前往湖北省潜江市探望部队1连战友,部队1连战友亦专程赴宝鸡看望学兵,每一次相聚,皆是情谊的深情诉说,如悠扬的乐章,回荡在时光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的铁道兵与学兵战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铁兵学兵一家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这言语,如灵动的音符,生动诠释了他们在三线建设时期结下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和学兵战友们,因对往昔艰苦岁月刻骨铭心,对并肩战斗时光无限眷恋,对美好生活满怀憧憬,在“后三线时代”开展了众多如诗如画的活动。我亦满怀热忱,投身其中,深切领略这份情谊的深沉与动人。</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潺潺流水,三线建设的热血时光虽已远去,然铁道兵与学兵的情谊,如陈酿的美酒,愈久弥香。无论是植树造林的绿色希望,故地重游的深情眷恋,还是爱心捐赠的温暖传递,文化纪念的执着坚守,每个活动都是情谊的生动注脚。他们曾并肩作战,于崇山峻岭间开凿希望之路;如今和平岁月依旧携手同行,用行动诠释“铁兵学兵一家亲”内涵。这份情谊将跨越时空,铭刻在历史长河,如熠熠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传承奉献精神与真挚情感,让那三线岁月的故事,永远在岁月的琴弦上弹奏出动人的旋律,永不消散,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袁武学,1954年5月出生。1972年12月从陕西华阴入伍,曾任铁道兵10师47团1连战士、班长,连队军事训练教练员。1975年4月5日在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中荣立二等功。1978年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团、师宣传干事。1982年11月调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现火箭军工程大学)任党委秘书、组织处长、副教授。4次荣立三等功,大校军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2014年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