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竹日记第387篇</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别让道德与法治课在应试的缝隙中悄然退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轻描淡写地说出“道德与法治课又变成数学课了”,家长们才惊觉,这门承载着价值观塑造重任的课程,早已在校园里失去了立足之地。因为不纳入考试范畴,没有硬性教学要求与监督机制,它成了课程表上最容易被“牺牲”的存在,沦为自习时间或是被其他主科随意挤占的“弹性空间”。这看似只是课程安排的小小变动,实则是教育天平在功利化倾斜中发出的危险信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如同幼苗需要精心培育才能挺拔生长,孩子们的心灵也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树立起健康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本应是播撒真善美的沃土,是传递传统美德、法治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可如今却因“无用”而被束之高阁。这种忽视,不仅是对课程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漠视。当学校教育放弃了这块责任田,家长又因忙碌或意识不足难以补位时,孩子们接受正确价值观熏陶的通道便被悄然堵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诸如诚信缺失、漠视规则、缺乏责任感等,看似是成年世界的问题,实则与个体早期价值观的塑造密不可分。试想,一个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道德教育、法治启蒙的孩子,又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明辨是非、坚守底线?当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担当无法通过课堂浸润孩子的心灵,当法治精神不能以生动的方式走进孩子的认知,那些不良的价值观便可能趁虚而入,侵蚀孩子尚未成熟的心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强化民族的根与魂,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道德与法治课,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键纽带。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门课程的价值,将其从边缘拉回教育的中心。学校要端正教育理念,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杜绝随意占用现象;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纳入考核体系;家长也需提升意识,主动参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形成合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传统的育人理念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道德与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素养,又有道德情怀和法治信仰的新一代,才能真正守护好民族的根与魂,让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这或许是一条充满挑战的漫长道路,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坚定前行,刻不容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