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以销烦暑</p> <p class="ql-block">温风忽至小暑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p><p class="ql-block">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p><p class="ql-block"> 南宋诗人刘克庄的这首六言诗把小暑节的气候特征、作物环境和民谚俗语巧妙纳入,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又到了小暑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共有三个“暑”,小暑、大暑、处暑。小与大是按热的程度而分,“处”是止的意思,意为暑天至此终止。元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就是热的意思,热分大小,六月初是小热,六月中则是大热,所以用大小暑分别命名。</p> <p class="ql-block">暑和热是同义词,暑在古籍里多注解为“热”。《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等字书均言:“暑,热也。”《论语-乡党》:“当暑,缜絺(chi1)绤(xi4),必表而出之。”孔子说,天热的时候,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而且一定要穿在外面。南朝人皇侃疏:“暑,热也。”《素问-骨空论》“立而暑解”,唐代王冰注:“暑,热也。”有些文献在引古文时甚至直接将“暑”引作“热”。《管子-匡乘马》有“使农夫寒耕暑耘”之句,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引用时“暑”俱作“热”。汉代刘熙的《释名》从声训角度解释“暑”:“暑,煮也。热如煮物也。”</p> <p class="ql-block">暑虽然就是热,但仔细分辨,两者还是略有区别。“热”为普通的热,而“暑”为更热、极热。《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唐代孔颖达注疏曰:“暑是热之极。”《素问-至真大要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唐人王冰疏:“阳之少为暖,其壮也为暑。”说明在古人概念里,“暖”为稍热,“热”为中热,“暑”为极热。还有人从干热、湿热角度区分热与暑的不同。清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赞同此说:“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p> <p class="ql-block">类似“暑”和“热”这种情形的,还有“寒”与“冷”。“冷”是表示普通的冷,而“寒”则是更冷、极冷。孔颖达在注疏《尚书》时说:“寒是冷之极。”所以汉语中总是将冷与热相对,如“冷嘲热讽”、“冷言热语”等;而将“寒”与“暑”作对,如《周易-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著名的启蒙教材《千字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列子汤问》中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淮南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p> <p class="ql-block">小暑有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自小暑日开始,空气中吹来的风都带有燥热的感觉了;蟋蟀开始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脚下躲避炎热了。《诗经-七月》里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后人大多认为诗中用的是周历,所以“八月”正是指夏历的六月。此时,新出生的雏鹰开始练习生活本领,就要出窝了。</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节气》中的“小暑六月节”,把小暑时节的这些物候一一生动地描画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p><p class="ql-block">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p><p class="ql-block">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p><p class="ql-block">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p><p class="ql-block">民谚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又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思都是说小暑是热的开始,而大暑才是热的极致。但据气候统计资料,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大部分这些地区外,其他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大概新疆和东北地区秋天来得比较早,而沿海省份大暑节气时会频繁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这些地方小暑反而比大暑热。</p> <p class="ql-block">小暑前后的六月初六是我国传统的“晒伏日”,也叫晒衣节、晒书节,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人晒衣裳龙晒袍”的谚语。相传东海龙王每年六月初六出水晒鳞,以祛除鳞甲间的潮气。于是帝王将相闻风仿效,皇宫内苑也选在这一天晾晒銮驾仪仗,民间百姓也翻箱倒柜晾晒红红绿绿的衣服被褥,寺庙在这一天也要晒经书。这种对“龙王晒鳞”的敬畏,逐渐演化为全民参与的晒伏习俗。</p> <p class="ql-block">六月六成为晒伏节是元朝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七月七才是晒伏节。据《世说新语》记载,魏晋时期七月七日晒衣节时,众人夸富斗奢,纷纷晒出绫罗绸缎,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却用竹竿挂一条破旧裤衩于中庭,有人感到奇怪,阮咸答道,我不能免俗,只能跟你们的风啦!《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一个“郝隆晒书”的故事:七月七日家家户户都在晒衣服晒书的时候,家贫的郝隆却躺在太阳底下解开衣扣袒胸露腹。别人好奇地问:你这是干啥?郝隆回答:我在晒书。问:书呢?郝隆拍拍肚子:书都在这里面呢!</p> <p class="ql-block">在战国楚文字中1(暑)和2(暏)本为一字,都是从日从者,只是偏旁不固定,或上下或左右而已。这种情况在古文字构型中常见。《包山楚简》中有“陽土暑”、“陽土暏”,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名字的不同写法。而这里的“暏”与后世的“暏”也并非一字。《说文解字》:“暏,旦明也。”这个“暏”其实就是“曙”的异体字。段玉裁注:“许书有暏无曙,而《文选魏都赋》、谢康乐《溪行诗》李注并引作曙,古今字形异耳。许本作暏,后乃变为曙。署亦者声也。”而从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暑”字作3,正是小篆4所本。</p> <p class="ql-block">在中医里“暑”还是一种病名。多指炎夏感受暑邪所致之热性病证,古称中暍(ye4),中暑之人也被称为暍人。中医里有所谓“六淫”之说,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暑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凡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统称为“暑病”。但狭义的一般多是指暑温、中暑、感暑之类的病症。</p> <p class="ql-block">有首歌里唱到“寒冬腊月盼春风”,其实暑夏六月人们最盼的就是凉风。杜甫在《夏夜叹》里叹到:“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而宋代诗人更喜欢去“追凉”,秦观有诗:“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杨万里专门写了《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而描写暑天景色最为精彩的诗篇当为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p><p class="ql-block">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p><p class="ql-block">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