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邯郸一中——我人生的摇篮</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母校学习生活八年的回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萧凤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生活篇——瓜菜代 旧庙堂 风餐露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b>2、拾秋者·瓜菜代·增量面</b></p><p class="ql-block"> 为渡过饥荒,党中央号召全国上下大搞“<b>代食品</b>”。“代食品”的种类很多:有直接食用的瓜类、蔬菜、野菜,有经过加工的食品或菌类,如植物的皮、壳、根、茎或“人造肉”、“小球藻”等,人们统称“<b>瓜菜代</b>”。</p><p class="ql-block"> 1960年秋天,学校把全校的劳动课集中进行,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到郊外的田野里去拾秋——拣“瓜菜代”,还规定每人不少于5斤的指标。到了地里,我们几乎是看见啥拣啥:各种菜叶、菜根、棉花壳、棉花根、谷子根、玉米轴、玉米皮、玉米根、红薯叶,红薯秧、豆子叶、豆子秧、豆子根等等。</p><p class="ql-block"> 地里到处都是拾秋者,完成任务很难,但我们还是很愿意去干这种活。因为每当我们路过农民的菜地时,有机会趁人不备,偷偷地揪下一个茄子、一片白菜叶吞进肚里充饥。在地里看到长熟的绿豆角、黄豆角或蓖麻籽等,也会剥开果仁放进嘴里解解馋……回想当时那种香甜可口的味道,大概不亚于现今孩子们嘴里的汉堡包、肯德基和巧克力。尽管我们知道这是犯错误,可饥肠辘辘的肚子实在经不住诱惑。</p><p class="ql-block"> “瓜菜代”拣回来后还要过称,看谁完成的任务好。有一次,同学们都完成了任务,可班主任马老师却只捡了二斤半。几个曾因未完成任务而受过他批评的调皮生,私下里管他叫“二斤半”。</p><p class="ql-block"> 由于全校师生的努力,拣回来的的“瓜菜代”在操场上堆成了小山。有的菜类经过凉晒、洗净后可直接食用,有的还需进行加工。为此,学校还专门办起了<b>“代食品”</b>加工房,把这些东西分类后,有的(如玉米轴、玉米皮)经过火碱渍,石灰水泡致溶化,清洗后掺少量玉米面或红薯面蒸成窝头。有的(如棉花壳、红薯秧、豆角秧及一些根类)浸泡变软、洗净后,再进行粉碎,磨成浆糊状,掺些面做成窝头。后来又从社会上引进了别人发明的“<b>增量面</b>”等。尽管这些“代食品”和“增量面”不如原汁原味的窝头、馒头好吃,(有的人吃下去却“便”不出,还要用小棍往外抠,有的导致浮肿病),但从个头上和份量上都比原来要“实惠”多了。学校还用某些原料制做“<b>人造肉</b>”,养植食用菌“<b>小球藻”</b>等,为同学增加营养。</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有些措施好象很是荒唐甚至自欺欺人,但在那个年代,它确实为充饥填肚子,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学生的身体,学校按上级指示,提出“劳逸结合,养精蓄锐”,减少活动量,以保存体力。冬天下课以后,我们就靠在墙根晒太阳或挤到锅炉房里取暖。</p><p class="ql-block"> 1961年5月初,<b>周恩来总理</b>来到邯郸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重点解决大食堂和供给制问题。总理通过召开干部、社员座谈会,走家串户访问、个别谈话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了解当时农村的生产、分配、生活情况,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随后,《邯郸日报》发表了<b>《毛主席关心我们吃饭》</b>的文章。不久,便取消了全民办大食堂的做法,开始了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好转起来。</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这段生活,虽说艰辛难耐,但它却磨炼了我们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顽强毅力和勇于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使我们从小养成了一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60年代农村大食堂开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餐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60年代末我<b>父亲生日的午餐</b></h3> <b>3、旧庙堂·大通铺·宿操场</b><br> 一中是当时市内惟一能寄宿的中学,但住宿条件比较简陋。学生宿舍集中在学校西面、南面、大食堂东侧几处平房、西北角一座旧庙堂(俩院)和西南角的一个四合院民房。起初,宿舍里都是木板床、大通铺,住校生多的班级,每人占有的铺位只有二尺来宽。后来河北工学院从邯郸搬走,上级从那里调拨给学校一大批双人床,多数宿舍才实现单人单铺。<br> 上初三的时候,我们初(60)甲班的18名女生,住在学校西大门北侧的那座旧庙堂里。一个约三十来平方米的屋子,除了九张双人床外,没有其它设施,里面可利用的空间很小。因为厕所距宿舍很远,起夜不方便,学校就发给每个宿舍一个大茅罐,到了夜间臊气逼人,谁都不愿意将茅罐放在靠近自己床头的地方。一次,几位同学因此事闹起了意见。寝室长绞尽脑汁,急中生智,找了根绳子把茅罐吊到了屋子中间的大梁上。这一来,味道问题是解决了不少,可拉上拉下的,折腾的大家一夜也没睡好觉。后来,这件事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相互间反而多了几分宽容与忍让。寝室里加强了值日与管理,大家用勤快的双手冲刷了难闻的味道,还在宿舍里办起了充满情趣的墙报与黑板报,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加和睦与融洽。<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高一时宿舍里就是这样的<b>大通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十年代学生宿舍里的<b>双人床</b></h3>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女生换过三次宿舍。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住在西南角那个四合院时发生的一件惊心动魄的往事。<br> 1966年的3月8日凌晨五点多钟,沉浸在甜美梦乡中的我们,突然被一阵剧烈的颤动惊醒。睡在下铺的我觉得床在剧烈地摇动,开始还以为是上铺的同学下床解手,接着又听见窗户在“唰唰”作响……因为小时候听大人说过地震的事,我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地震!于是叫大家赶紧起床。随后就听到操场上有人在大声地呼喊着:“同学们!地震了!赶快起床,离开宿舍!”<br> 不一会,大操场上已经聚满了人。学校领导和老师都与同学们在一起议论着地震的事情。事后得知,原来是邢台隆尧县发生了6.8级大地震,波及到邯郸、石家庄、衡水等地。听说我市郊区有些民房在地震中被毁,并有人员伤亡。此后,又相继发生多次五六级地震,3月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br> 此后,人们都不敢在家中居住,大街小巷搭满了各色各样的防震棚。为安全起见,学校让我们以班为单位搬到操场上住。以学校大门为界分成两大区片,男生在北,女生在南,把双人床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中间留个通道,在床外围挡上床单或塑料布,一排排整齐的露天大“宿舍”就落成了。<br> 三月底四月初爱刮风,有时还很冷。同学们每四个人睡在六尺见方的两张床上,虽说挤点,到也不觉得太冷。白天,太阳照在床上,省去了专门晒被褥的麻烦。如果天下起了小雨,我们就在床顶搭起了五颜六色的塑料布遮挡。有一天夜里,风吹的塑料布“哗啦啦”作响,雨点潲湿了我们的铺,大家连忙叽哩咕噜地起来修整。虽然忙活得一夜都没睡好觉,但那种互助协作、团结友爱的精神增加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br> 因为是高三的最后几个月了,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我们会仰望着天上的星斗,思忖着各自的理想,想象着美好的未来……这种生活一直延续了一个多月,直到余震结束,才搬回宿舍。<br> 全校数百名学生头顶青天,身铺大地,秩序井然地在操场上住寝月余而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是一种特殊时期独有的经历和浪漫!<br> 在母校这六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太多的特殊事件,可没有哪位同学因为生活的艰辛与困难而产生情绪上的抱怨或学习上的懈怠,反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青年人一种特有的素质和情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6年3月9日,邢台隆尧县地震后的第二天,<b>周总理</b>来到现场,看望受灾群众,指导工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震后大街小巷的防震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地震后,我们就睡在这个大操场上。</b></h3> 我上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张建新读完此文后,有感而发,随赋诗二首如下:<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摇篮 生活篇<b>2</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建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灾突降致粮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野菜瓜藤齿舌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遍踏农田忙捡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分籽壳慢磨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暂停运动晨操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尽靠墙檐晚霞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艰难迎风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功归代食口中尝。</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br>读《摇篮 生活篇<b>3</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张建新<br><br>寄宿之初住庙堂,<br>青砖瓦舍木椽梁。<br>几人大铺褥单挤,<br>半夜微酣童梦香。<br>茅罐腥薰难忍受,<br>麻绳竖直解高藏。<br>天摇地动天灾日,<br>屋外纵横都是床。</div> <h1><b>(未完待续:二、求知篇1)</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