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荷兰艺术

Lucy Qian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一大早就来到预订的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又称荷兰国立博物馆。它是荷兰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也是阿姆斯特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致力于展示荷兰从13世纪至20世纪的艺术和历史,收藏了超过100万件藏品,其中约8000件精品常年展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立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由著名的建筑师皮埃尔·库珀斯(Pierre Cuypers)设计,于1885年向公众开放。这座红砖建筑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外观宏伟,内部装饰精美,墙壁上绘有丰富的荷兰历史和艺术图案。远处看着博物馆,我觉得怎么跟中央火车站这么像,原来它们都是由同一位建筑师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最初成立于1800年的海牙,后于1808年在路易·波拿巴的命令下迁至阿姆斯特丹,并不断扩充其藏品。在2000年至2013年间,博物馆经历了大规模的翻修,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库珀斯的原始设计,并新增了入口、亚洲馆等设施,于2013年重新开放。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道路穿过的博物馆,但只允许行人和自行车通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来的时候博物馆还没有开门,我们在它精致的后花园逛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最先进入博物馆的一批参观者,这时展馆里还非常宁静。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世界闻名的藏品,包括荷兰黄金时代的杰作。伦勃朗的《夜巡》和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是它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倒牛奶的女仆(The Milkmaid)</p><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约1660年</p><p class="ql-block">一位女仆倾注着全部心思在倒牛奶。除了牛奶的潺潺流淌,一切都静止了。维米尔将这一简单的日常活动融入到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作中:女仆宛如雕塑般伫立在明亮的房间里。画家还敏锐地捕捉到光线如何通过数百个彩色圆点在物体表面游走。</p> <p class="ql-block">《倒牛奶的女仆》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最著名、最受喜爱的作品之一。这幅画作以其惊人的真实感、对光线的精湛处理和宁静的氛围而闻名。画面构图简洁而平衡,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女仆及其正在进行的动作上。女仆强壮而沉稳,她的手臂略微卷起袖子,显示出劳动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维米尔是“光线大师”,在这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左侧窗户投射进来的自然光线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女仆的侧脸、手臂、以及桌上的面包和陶器。光线穿透性的描绘,尤其是在面包皮和牛奶上的高光,赋予了画面一种令人信服的立体感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前景的物件,如面包、面包篮和脚炉,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墙壁上的钉孔和剥落的石灰,以及地砖的纹理,都展现了维米尔对细节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维米尔在这幅画中使用了他标志性的纯净而饱和的色彩,尤其是他钟爱的群青色(ultramarine blue)和柠檬黄。女仆的蓝色围裙和黄色上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和谐统一。这些颜料在当时都非常昂贵,体现了维米尔对艺术品质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书</p><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约1669-1670年</p><p class="ql-block">维米尔为这幅画选择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视角。从前景昏暗的空间,可以瞥见另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幅家庭场景。一位衣着优雅的女子满怀期待地抬头看着一位刚刚递给她一封信的女仆。</p> <p class="ql-block">他们身后墙上的海景或许暗示了这封信的主题:在17世纪,大海常被比作爱情,而情人则被比作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房屋景观,又称“小街” </p><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约1660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在维米尔的作品中非同寻常,在当时作为一幅描绘普通房屋的肖像画而备受瞩目。构图既引人入胜,又平衡和谐。古老的墙壁,连同砖块、白墙和裂缝,几乎触手可及。作品地点是代尔夫特弗拉明街40-42号,维米尔的姑姑和她的孩子们从1645年左右起就住在右边的房子里,直到1670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信的女子</p><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约1663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她正享受着宁静私密的时光,在晨曦中专心致志地读着一封信。她仍然穿着蓝色的睡衣。画面中的所有色彩都与那闪耀的青金石蓝色形成对比。维米尔以非凡的精准度记录了光线的效果。尤其具有创新性的是,他用浅灰色描绘了女子的肌肤,并用浅蓝色描绘了墙上的阴影。</p> <p class="ql-block">桌子上的珍珠让我想起他的另一幅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收藏于荷兰海牙的毛里茨皇家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另一个镇馆之宝,伦勃朗大名鼎鼎的《夜巡》展厅,大门口一整面墙大的画作矗立在眼前,当我仔细端详的时候,旁边的说明告知这是复制品。我是在想:镇馆之宝也不会放在大门口嘛!于是赶紧去往正室找原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知道原作现在是这个样子:画作笼罩在整面玻璃幕墙后面,画前还有工作人员正在修复。更要命的是前面还有好些铁栏杆!失望之余,自我安慰道:好歹看到了本尊。去年特地去费城艺术馆看梵高的向日葵,兴致勃勃地跑到那个展厅,空白的墙上一个告示:画作被借到伦敦展览3个月。记忆犹新的是:旁边一个同我一样失望的先生脱口而出:“The King is away from home!”(国王不在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的说明:</p><p class="ql-block">《夜巡》已有近400年历史,几个世纪以来经历了诸多风雨。近年来,国立博物馆对这幅画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其状况,并确定最佳的处理方法。如此一来,这幅画作才能得到最佳的保存,供后世欣赏。</p><p class="ql-block">目前,修复人员正在一丝不苟地去除旧漆层,并重新绘制新的画作。这将揭示《夜巡》跌宕起伏的历史,揭示更多原始颜料以及历史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在“夜巡行动”的这一阶段之后,这幅画作将重新上漆,并填补任何颜料的缺失,使其能够以最佳状态展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来了,不能辜负欣赏这幅杰作的机会。</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的《夜巡》完成于1642年,不仅是他600多幅画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更被誉为荷兰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肖像画。画作高近3.6米,宽4.2米,也是他最大​​的作品。这幅画作背景其实设定在白天,被误认为是夜空的深色背景实际上是一层清漆,由于年代久远和污垢而变暗。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次修复中,清漆被去除了,但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这是一幅阿姆斯特丹第二区军官及市民卫队成员的集体肖像画。</p><p class="ql-block">《夜巡》打破了军人肖像画的传统。无数上尉、上校和军校学员的肖像画都是静态的。伦勃朗打破了传统,将人物描绘成运动的形象,并戏剧性地运用阴影来营造体积感和立体感。</p><p class="ql-block">火枪手将一盒火药倒入火枪(一种轻型枪)的枪管中,以此来装填火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中的金发小女孩是个吉祥物。她身上有一只爪子明显的鸡和一把叫做“klover”的手枪。这两样东西都是阿姆斯特丹市民卫队(Kloveniers)的象征,这个行会委托伦勃朗为他们的会议厅绘制这幅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尉的手仿佛从画中伸出来,他用这个手势命令他的中尉号召全连:民兵必须立即行动。上尉的手在中尉的服装上投下阴影,这指示出画作中光线照射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手袖子的笔触比鼓的木材粗糙。伦勃朗仔细区分了各种纹理和材质。被前面的手臂挡住,只露出眼睛和鼻子的那位民兵肯定不爽这幅画作。</p><p class="ql-block">画面下方的狗主要是为了填补空白,其精准度不如画中其他元素。伦勃朗正是以此来区分画中重要和次要元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位戴着金属头盔的警卫身后,只露出一个眼睛并戴着一顶贝雷帽的男子,据信正是画家本人。伦勃朗以此将自己融入这幅最著名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博物馆的说明:</p><p class="ql-block">《夜巡》值多少钱?人们经常问这个问题。伦勃朗创作这幅画作的报酬是1600荷兰盾。这幅画从未出售,而是通过火枪兵大会堂成为阿姆斯特丹市政财产。这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是无价之宝,也不会被出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撒和利百加,又名《犹太新娘》</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 (1606-1669)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约1665-1669年</p><p class="ql-block">人们常常把自己描绘成历史人物。这幅画作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圣经中恩爱的以撒和利百加。伦勃朗打破常规,描绘了这对夫妇亲密无间的场景,并采用了厚涂的绘画手法。随后,他用调色刀涂抹颜料,营造出一种闪耀的雕塑感,宛如浮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管理员,又称“辛迪克” </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 (1606-1669)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662</p><p class="ql-block">辛迪克们正在检查染布的质量。伦勃朗描绘了他们停下工作,抬头的场景,仿佛被我们的到来所打扰。这种艺术手法巧妙地活跃了场景,从而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伦勃朗的这幅晚期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也体现了他在阿姆斯特丹市民中经久不衰的声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着僧袍的儿子提图斯》 </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布面油画,1660</p><p class="ql-block">伦勃朗描绘了他儿子提图斯的形象,他低垂着双眼,身着方济各会的僧袍。这个修道会的规矩要求他过着清贫谦卑的生活。画中粗糙的僧袍和男孩憔悴面容上内省的目光,都体现了这一点。伦勃朗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脸部,画中岩石和灌木丛只是粗犷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旗手》</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 (1606-1669)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636年</p><p class="ql-block">伦勃朗笔下的旗手骄傲地站在象征坚毅的柱子旁,匕首触手可及。旗手们高举着市民卫队或军队的旗帜。他们必须用生命捍卫这一象征。伦勃朗创作《旗手》时,他刚刚开始独立创作,并尝试着一种随意的绘画风格。伦勃朗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这幅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着东方服饰的男子</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1606-1669)</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1635年</p><p class="ql-block">伦勃朗以极具个人特色的方式运用光线。在这幅画中,男子的头巾和右侧脸部被照亮,而左侧则笼罩在阴影中。像这样的人物头像在17世纪非常流行。早期,它们被广泛复制和模仿,被称为“土耳其头像”(Turkish tronies)。</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 (1606-1669)</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约1628年</p><p class="ql-block">即使作为一位缺乏经验的年轻艺术家,伦勃朗也毫不畏惧地进行着实验。在这幅画中,光线掠过他的右脸颊,而他脸部的其他部分则笼罩在阴影之中。要过一会儿才能意识到艺术家正专注地注视着我们。伦勃朗用画笔的末端在尚未干透的颜料上划出几道痕迹,以突出他凌乱卷曲的头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托比特与安娜和小山羊</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 (1606-1669)</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1626</p><p class="ql-block">托比特的失明使他和妻子陷入了极度贫困的生活:他曾经昂贵的外袍如今已破烂不堪。安娜带着一只小山羊回家,这是她辛勤劳动的奖励,托比特却以为是她偷的。绝望之下,他祈求上帝让他速死。安娜茫然地看着这一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着奇幻服饰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伦勃朗,板面油画,1633年</p><p class="ql-block">这幅年轻女子的服饰并非伦勃朗时代的时尚,而是反映了早期几个世纪的风格。画中女子的鲜明特征:圆拱的额头、微微凸出的眼睛和突出的下巴。这在伦勃朗17世纪30年代描绘古代女神和女英雄的画作中很容易辨认。因此,这幅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肖像画,而是一幅“tronie”(奇幻头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正在阅读的老妇人,可能是女先知汉娜。</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 (1606-1669)</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1631</p><p class="ql-block">光线从老妇人的身后射入:鲜艳的光芒照亮了书本和她的手。画作色彩浓重,以至于皱纹仿佛是用泥土塑造的。她的脸庞仍笼罩在阴影中。这位老妇人可能就是圣经中的女先知汉娜。根据《路加福音》,她是一位年迈的寡妇,日夜禁食祈祷,敬拜上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1606-1669)油画,1630年</p><p class="ql-block">圣经中的先知耶利米垂头丧气,疲惫地将头托在手上。他哀悼着燃烧的耶路撒冷城(背景左侧),他曾预言这座城市将被毁灭。画中最重要的部分即耶利米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精准,而他周围的环境则略显粗糙。伦勃朗运用强烈的光影对比来增强场景的戏剧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桥》</span></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凡·莱茵 (1606-1669)</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约1638年</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只画过几幅风景画,大多是想象中的山景。尽管《石桥》的构成元素取材于现实,但它可能并非描绘某个特定的地方。这幅画的魔幻色彩源于其戏剧性的光影:一束阳光穿透云层,使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显得格外凶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库珀斯图书馆(Cuypers Library):这是荷兰最大的公共艺术史研究图书馆,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瓶</p><p class="ql-block">中国,约1700-1720年</p><p class="ql-block">硬质瓷器</p><p class="ql-block">在1700年间,这种尺寸的瓷瓶极为罕见,并享有盛誉。这件花瓶也来自德累斯顿选帝侯奥古斯特三世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对带盖花瓶</p><p class="ql-block">中国,约1700年</p><p class="ql-block">硬质瓷器</p><p class="ql-block">17和18世纪的欧洲涌现出众多瓷器鉴赏家。君主和富豪都收藏了大量瓷器。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一世是其中最伟大的收藏家。他的宫殿里摆满了瓷器。他让人在瓷器的底座上刻上数字和符号。这两个大花瓶就来自他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葫芦形花瓶</p><p class="ql-block">锡釉陶器(folence)</p><p class="ql-block">这些花瓶形似葫芦,常见于中国瓷器。它非常受欢迎,以至于许多代尔夫特陶器厂都对其进行了模仿。这对花瓶颈部异常狭窄,并采用亚洲风格的装饰,其中的图案在西方被称为“长伊丽莎”(Long Elizas,细长的女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对插花金字塔</p><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 1710-1720年</p><p class="ql-block">锡釉彩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形金字塔</p><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约1692-1700年</p><p class="ql-block">这座由独立部件组成的花形金字塔的每个壶嘴中都可以放置昂贵的鲜花。这种高大的堆叠花瓶的造型源自威廉和他的配偶玛丽的宫廷,他们对插花、瓷器和锡釉陶器有着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塔模型</p><p class="ql-block">中国,约1765-1775年</p><p class="ql-block">彩绘硬瓷,镀金,铸铁</p><p class="ql-block">宝塔是西方人眼中中国的重要象征。这类建筑在游记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实际发生的频率,西方人热衷于收藏这类专为他们定制的瓷塔。这是出自让·西奥多·罗耶收藏的中国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它有趣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饰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姿丘比特</p><p class="ql-block">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1716-1791)</p><p class="ql-block">大理石,1757年</p><p class="ql-block">早在18世纪,这尊著名雕塑就拥有各种绰号,其中最著名的是“威胁之爱”(l'amour menaçant)。丘比特那洞察一切的目光明显带着威胁,而他做出的姿态则提醒我们保持神秘。这尊雕像是为路易十五国王热爱艺术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而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镀金瓷器,镀金银器</p><p class="ql-block">迈森,约1725-1730年</p><p class="ql-block">这套茶具是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赠予俄国沙皇伊丽莎白一世的礼物。伊丽莎白一世对迈森瓷器和中国风格的装饰设计情有独钟。镀金银立式茶具经过特别设计,使这套茶具成为接待室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7世纪,玩偶屋并非儿童玩具,而是富裕贵妇们的消遣,堪比绅士们组装的艺术柜。为了布置娃娃屋,主人按比例定制所有物品。因此,我们得以一窥17世纪运河房屋的面貌,甚至包括最细微的细节。</p><p class="ql-block">视频更能生动展示房子的不同楼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现存最古老的荷兰玩偶屋之一。屋内大部分物品都保存完好,包括日常用具和家具。</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摆放着精美的餐具。靠后墙的大橱柜里摆放着从中国和日本订购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这所玩偶屋里唯一幸存的娃娃是坐在椅子上、裹着襁褓的婴儿。</p> <p class="ql-block">这间布置奢华的育儿室的窗前摆放着一种木质窗纱,上面覆盖着丝绸,画着鹦鹉。这种窗纱的全尺寸版本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阿德里安·德·弗里恩德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舰</span>模型</p><p class="ql-block">木材、黄铜、铁、玻璃、绳索、纺织品,1698年</p><p class="ql-block">该模型展现了17世纪末荷兰战舰的面貌。它由弗利辛恩(弗拉兴)的造船厂制造,那里也建造了真正的战舰。这些战舰的体型比这个模型大12倍以上。该船装备74门火炮。</p><p class="ql-block">荷兰在17世纪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正是在这个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荷兰的经济、科学和艺术都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伦勃朗、维米尔等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杰作。因此,“海上马车夫”这个称号完美地概括了荷兰在17世纪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96年5月,一艘载有17人的船从阿姆斯特丹启航前往北冰洋,寻找通往中国的航道。威廉·巴伦支和雅各布·范·海姆斯克率领这支探险队。船只在俄罗斯新地岛附近搁浅,并被困在极地冰层中。船员们被迫在用浮木搭建的“安全屋”里度过了九个月,这栋房屋保护着他们免受严寒和北极熊的侵扰。漫长的冬天过后,12名幸存者终于乘坐敞篷单桅帆船抵达了有人烟的地区。他们的冬营遗迹于19世纪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钟与装火药的喇叭桶</p><p class="ql-block">这座钟是船上使用的。它被挂在“安全屋”里,作为在漫长的极夜中提供时间感知的唯一工具,它停在1596年12月3日。</p><p class="ql-block">巴伦支和范·海姆斯克克离开时,将一封离别信塞进了装火药的喇叭桶里。三个世纪后,喇叭桶被重新发现,信仍在里面。由于易碎,这封信无法展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嬉戏的猫咪</p><p class="ql-block">亨利埃特·罗纳-克尼普(Henriëtte Ronner-Knip,1821-1909),油画,约1878年</p><p class="ql-block">一只小猫在桌面上玩多米诺骨牌,任何意外举动都可能将装有燃烧雪茄的烟灰缸翻倒在地,凭借这种可爱又有趣的场景,罗纳成为她那个时代最成功的荷兰艺术家之一。她的猫咪画面激发了同时代人对宠物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骨牌,我看着就像麻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圩田水道上的风车,题为《七月》</p><p class="ql-block">保罗·约瑟夫·康斯坦丁·加布里埃尔(1828-1903)布面油画,约1889年</p><p class="ql-block">与许多海牙画派画家不同,画家喜欢描绘美丽的夏日。这幅画中甚至有两幅美丽的夏日:草地、天空和磨坊的形象,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这场景与我在风车村拍的照片同出一辙。</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er2jxr" target="_blank">阿姆斯特丹的风车村:都市里的村庄</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纳哥附近的滨海路 </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840-1926)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884年</p><p class="ql-block">莫奈从蔚蓝海岸的马丁角(Cap Martin)出发,沿着海岸小径前往摩纳哥。这里阳光高照,孤独行人的影子很短。红色、绿色、蓝色一切色彩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幅画早在1900年就被赠予国立博物馆,当时莫奈的作品在荷兰还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1853-1890) </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1887年</p><p class="ql-block">1886年,文森特从哥哥提奥那里听说了法国绘画色彩缤纷的新风格后,便移居巴黎。他立即尝试了这种风格,并创作了几幅自画像。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聘请模特的费用。在这幅自画像中,他运用富有节奏感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将自己描绘成一位衣着时尚的巴黎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岸树木</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 (1853-1890)</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887</p><p class="ql-block">1886年,梵高移居巴黎,学习法国印象派的绘画风格。这幅画作体现了他对印象派明亮鲜艳的色彩、短促的笔触和现代构图的实验。画中场景是巴黎东北部小镇阿涅尔附近塞纳河岸的特写。1887年夏天,梵高在那里享受着绘画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路德教堂附近的辛格桥</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1853-1890)</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画,1885年</p><p class="ql-block">梵高勤俭持家攒够了足够的旅途费用,来到阿姆斯特丹参观当时刚刚开放的国立博物馆。在这里,他欣赏到了弗兰斯·哈尔斯和伦勃朗的画作。这些画作流畅的笔触令他印象深刻,于是他画下了这幅辛格桥的景色。他随身携带了一块小板和一个画盒,用快速的笔触将这幅景色永久地记录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田</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1853-1890)</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888年</p><p class="ql-block">1888年,巴黎对梵高来说过于繁华。于是开春后,他离开巴黎前往阿尔勒。他被法国南部风景的鲜艳色彩所吸引。地平线高耸,麦田的黄色占据了画面的焦点。梵高进一步加深了山脉和天空的蓝色,以增强与黄色的色彩对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欣赏完梵高的画作,从国立博物馆出来,在博物馆广场(周围有国家音乐厅和好几个博物馆)的另一端就是梵高博物馆。这次的行程中没能订上票,给我们下次再来阿姆斯特丹找到了最好的理由。上次我们在巴黎的奥赛博物馆看过梵高的特展,有很多画作是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借去的。</p><p class="ql-block">幸好昨天我们去了伦勃朗故居,给今天欣赏他的众多画作作了很好的铺垫。</p> <p class="ql-block">感谢爱好艺术的您一直阅读到最后,下一个美篇我们将一起去阿姆斯特丹的世外桃源:羊角村。敬请关注!</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iko8ww" target="_blank">阿姆斯特丹:自行车之城、安妮之家、伦勃朗故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h001fj" target="_blank">阿姆斯特丹的花市、红灯区和运河房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c69s30" target="_blank">库肯霍夫花园:郁金香的梦幻仙境</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