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土楼王景区

西游记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永定景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景区包括了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以及衍香楼、振福楼。而高北土楼群(土楼王景区)主要是指乔福楼、承启楼、世泽楼和五云楼。</span></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一一福建土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span>五A级旅游景区一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建土楼永定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那时,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转辗向南迁徙,来到永定的客家先民为抵御自然灾害、野兽和盗匪侵袭,往往聚族而居,于是他们传承运用中原的生土夯筑技术并结合南方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建造出有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楼屋,形成了一座座土楼。福建土楼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是“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永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土楼各式各样,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30多种。包括承启楼、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集庆楼、衍香楼、振福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典常楼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千姿百态、结构奇巧、功能齐全而著称于世;以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聚居方式,在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体现了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第32届大会上,全票通过“福建土楼”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成为我国第36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p><p class="ql-block">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于大名鼎鼎的承启楼西侧,圆形土楼,江氏民居,坐北朝南。始建于1962年,每年建一层,三年建成,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直径45米,高三层,一、二层不开窗,中为天井内通廊式平面。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为了感谢他们,起名为“侨福楼”。</span>门外围墙包围,设外大门,形似一个院落,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p><p class="ql-block">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福建土楼·乔福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当年,中西合璧的设计让侨福楼成为上世纪的新型庄园和最新土楼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大门横批:宏业千秋</p><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乔资兴建光闾里;</p><p class="ql-block">福泽覃敷利国家。</p> <p class="ql-block">门枕石雕</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中为天井。全楼有30个间、厅,设一个大门,2道楼梯。</p> <p class="ql-block">二层通廊由木质结构悬挑,三层通廊挑出更多,且设腰檐,檐下以木板封闭作贮藏室。</p> <p class="ql-block">华侨把福气从海外带回家,在乡里邻居树立典范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人要善念,福念福德,这个福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要把福气发扬光大,才有利于国家发展,国家能业宏千秋。</p> <p class="ql-block">通廊</p> <p class="ql-block">一层后厅为祖堂。厅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在后侧中轴线上,向内院突出,正面有4根西式圆形石柱,内院以花岗石铺地。</p> <p class="ql-block">江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乔福楼美称为博士楼</p><p class="ql-block">这座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这正是客家人启发教育子女,向事业有成的前辈学习的典例。</p> <p class="ql-block">水井与池盆</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名天助楼,</span>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1628~1644年)</span>,三代人经过努力奋斗,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这座巨大的江氏家族之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承启楼以其外表高大雄伟、庭院秀丽端庄的造型,让中外游客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span>同年还被列入《世界建筑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号称“土楼王”,与天坛、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放地“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承启楼,它代表“国家的名片”名气四海;</span>2001年,承启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2010年入选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土楼王”承启楼为图案的,当年该邮票在日本还被评为最佳邮票。</p> <p class="ql-block">土楼盛世碑</p><p class="ql-block">位于承启楼前的这座高头乡高北村全体村民2011年春所立的“土楼盛世碑”,铭刻了2010年2月13日正值除夕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莅临高北承启楼与土楼人民共迎新春并留下“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的谆谆教诲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作为福建土楼中规模最大、环数最多的一座,承启楼素有“福建土楼王”的美誉,其造型独特、建筑工艺精湛、建筑质量过硬,在当地现存的两万三千多座土楼中独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大世界吉尼斯之最</p><p class="ql-block">福建省永定县(现为永定区)拥有“福建土楼”最多的县(区),数量:23000座。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土楼为“承启楼”;最高的土楼为“永隆昌楼”;最古老的土楼为“龙安寨”(始建于唐朝)。</p> <p class="ql-block">走到承启楼跟前,最先引人注目的就是橙黄色的墙体,据说全用当地深层黏土调泥混沙,拌入糯米汤、红糖、蛋清,经搅拌、发酵后夯筑、拍打而成。墙体中还放置架设有竹筋,坚韧无比,可以防火、防震、防盗。虽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墙体出现了裂痕斑驳,依旧显得十分稳重结实。</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外观形体上的窗洞主要集中在外环楼三、四层,窗洞形状排列成单纯的重复形式,窗洞外框都有白色收光的边,每个窗洞都对应着房间,窗洞的整体形式反映的土楼结构和形式的固有特征,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承启楼外墙</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主入口大门及立面具有土楼典型的装饰特点。粉白色矩形墙面的上部是用暗红色做的嵌套,嵌套内是黄色,上面由右向左书写楼名“承启楼”的黑色字样。粉白色墙体的下部中央是进入承启楼的主入口大门。</p><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承前祖德勤和俭;</p><p class="ql-block">启后孙谋读与耕。</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土楼,立即就能感觉到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温和的烟火气氛。</p> <p class="ql-block">內环大门</p><p class="ql-block">匾额:神州第一楼</p><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承前启后书尽人间春色;</p><p class="ql-block">继往开来饱览世纪风光。</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直径达73米,全楼共四圈,有402个房间。外圈四层,高16.4米,每层设房间72个;一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各层均有内向挑出的环形通廊,对称分布四道楼梯。第二圈两层,每层设房间40个,为会客场所;第三圈为单层,设房间32个,为私塾;第四圈是全楼的中心,为祖堂。全楼按《易经》八卦进行布局,卦与卦之间的分界线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高四层,内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住上人口近一千,占地面积约六千;阴阳八卦布其间,天地人楼和为先。”这句当地流传很广的顺口溜,生动地概括了承启楼高大雄伟的外观和笃实深厚的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个门两个柱,垂直向上算一户。”在承启楼的外圈,各户拥有从一楼到四楼的垂直单元,也就是家族中的各户人家层数相同、房间大小相等,没有身份地位等级之分。</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之大,在当地留下“姑嫂夸楼”的趣事。</p><p class="ql-block">一次婚宴上,两女子分别夸耀自己居住的土楼有多大。一人说:“高四层,圆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你说我的楼大不大?”另一人则说:“我住的楼像一座小城,里面住有七八百人,我嫁到这里三年了还没认全全楼的人,你说你的楼大还是我的楼大?”当她们道出各自的楼名后,在场的人都笑了,原来两人都住在承启楼,论辈份还是姑嫂关系呢!只因一人住楼东,一人住楼西,互不相识罢了。</p> <p class="ql-block">史载,承启楼从明崇祯元年(1628年)奠基动工,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历时81年。建造者当地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既不是鸿商巨贾,也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一个忠厚诚实的乡野农夫。他怀揣对家族的深厚情感,带领他的四个儿子、二十个孙子、七十二个曾孙,四代人,经过八十余年的艰辛劳动,最终建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犹如“愚公移山”,决非易事,展现了建造者的勤劳俭朴、坚韧顽强和心血智慧。</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梁柱结构的基本样式是传统民居中常见的步架式,但在步架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外环楼的内廊采用不着地悬挑的柱结构,内廊悬挑柱在檐口处与檩穿接,悬挑柱与护栏的中部、下部横梁结合,并与后部的步架结构形成一个牢固的框架体系。在靠近外环柱外部出檐的檩支撑于宽厚的泥土墙上,承启楼的这种结构方式, 体现出闽西南人民的建造智慧。</p> <p class="ql-block">木质楼梯</p> <p class="ql-block">底层的内通廊以开有拱门的青砖墙相隔,造型精巧,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土楼里的商家</p> <p class="ql-block">旁门</p> <p class="ql-block">巷道</p> <p class="ql-block">楼内各环的巷道大多有鹅卵石铺设成</p>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笔花庐</p><p class="ql-block">祖堂大厅为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和收藏着不少精美书画、题匾、雕刻。</p> <p class="ql-block">一进匾额:世德书香</p><p class="ql-block">二进匾额:兄弟選魁</p><p class="ql-block">三进匾额:笔花世弟</p><p class="ql-block">神龛供奉着: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天圆地方,其东侧紧邻方形的世泽楼,两楼之间仅隔着一条“羊肠小道”,楼顶屋檐一圆一方,形成一道“一线天式”的景观。</p><p class="ql-block">两大族群历经数百年和谐共处,这“一圆一方”完美释然了方圆之间,自有天地,足可见古人的处世哲学。</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p><p class="ql-block">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东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长方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100平方米。高4层,主墙厚1.6米,一、二层不开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四层均开有窗</span>。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外院门匾额:百福臻祥</p><p class="ql-block">门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世传扶正德永继;</p><p class="ql-block">泽流导善浪恒昌。</p> <p class="ql-block">门框上方镶有“世泽楼”三个黑体大字</p><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墙壁镶有楹联:</p><p class="ql-block">世传勿替家声远;</p><p class="ql-block">泽本遗风椒衍长。</p> <p class="ql-block">大门地面有鹅卵石铺成的古代钱币模型,它象征着招财进宝之意。</p> <p class="ql-block">一、四层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能相通。二层以上不设厅堂。楼内侧每隔一间以生土墙承重,每两间之间以土坯砖相隔、承重。</p> <p class="ql-block">木质楼梯</p> <p class="ql-block">中厅已废,两侧为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p> <p class="ql-block">后厅为厅堂</p> <p class="ql-block">堂上方悬挂匾额:“邦家之光”</p> <p class="ql-block">内院两边各有水井一口</p> <p class="ql-block">五云楼</p><p class="ql-block">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长方形土楼,江氏民居,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无石砌墙基。</p><p class="ql-block">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门框上方镶有“五云楼”三个黑体大字</p><p class="ql-block">匾额:忠孝流芳</p><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墙壁镶有楹联:</p><p class="ql-block">五六合天地中生成盖同载;</p><p class="ql-block">云日得就瞻象熙皞乐唐虞。</p> <p class="ql-block">高4层,面阔9间、25·8米,进深11间、24·3米,底层外墙厚1·3米,每层40开间,一、二层不开窗,内通廊式平面。前后3进,中厅为口字形,单层,中为天井,南、北面各开一门,东、西面各开一旁门,4个门各通一砖墙巷道,把楼内分隔成4个小院落。全楼一个大门、4道楼梯,内有2口水井,门外以矮墙围合门坪形成一个院落,外大门正对楼门。</p> <p class="ql-block">石雕彩绘</p> <p class="ql-block">门枕石</p> <p class="ql-block">础石</p> <p class="ql-block">长条石阶</p> <p class="ql-block">一层后厅为祖堂。前、后向歇山顶,两侧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因居民大多外迁,损坏严重,2001年进行保护性维修。今天走进院内,仍然见到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维修作业,无法深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三帝庙</p><p class="ql-block">位于土楼王景区内,周边是典型的客家土楼建筑群落。它处于一个宁静且充满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周围青山绿水环绕,与古老的土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风送祥云聚神居;</p><p class="ql-block">门迎瑞气蔼帝座。</p> <p class="ql-block">殿堂</p> <p class="ql-block">主要供奉着保生大帝、关帝圣君、文昌帝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