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纪行(3):达官营村(2025.7.6)

老拍

<p class="ql-block">达官营村位于德城区四女寺镇政府西北九公里,东距四女寺村三公里,北靠卫运河。据资料介绍,“相传,村民最早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当时尚无村名,后因四周芦苇丛生,故名“苇子营”,简称“营子”。元末,恩州达鲁花赤兵营曾在此驻扎。村名遂改“达官营”,并沿用至今。村民初始居于今之大堤两侧,后并于堤南一处。该村原有南北两座清真寺,均遭焚毁,现存清真寺为1937年重建,1963年恩县洼滞洪时,该寺被淹,现今墙体腐蚀痕迹似在诉说当年往事。2015年该清真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达官营村清真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达官营村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达官营村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子,如今也是相对比较富裕的村庄,村内有不少豪宅。</p> <p class="ql-block">达官营村北靠卫运河,顺河堤而建,东西狭长。这是村内主要街道,东西向的“达官街”。</p> <p class="ql-block">村内种有很多树木和花草。村周围被绿树环抱。</p><p class="ql-block">这是两棵古槐树。</p> <p class="ql-block">这是绒花树,学名叫合欢树。</p> <p class="ql-block">村内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种有不少秫秸花。</p> <p class="ql-block">靠近运河,自然不缺水。达官营村有大小多个水塘(当地叫水坑)。</p><p class="ql-block">这是村西南角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村东北角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村北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村西北的水塘,水面上有一只黑水鸡在觅食。水塘边上就是爱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条位于达官营村东边的南北乡道叫“达礼路”,即从达官营村到礼义庄的路。</p> <p class="ql-block">村东面不远就是卫运河河堤,卫运河在村北从东面蜿蜒往西。</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里比较老的一处房子,原来是一个类似书店的地方,现在是邮政快递服务网点。</p> <p class="ql-block">在村西北位置,有一个爱心广场,是爱心人士捐款建设的。广场东南角(就是上述那个水塘边上)立有功德碑。广场北边(照片里右侧)即是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在村内遇一李姓村民,很健谈,给我讲述了很多关于达官营村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他说,当初的达官营村在现村子北边的河道位置,由于运河河道因水大而南移,将村子一分为二。后将村子南移重建。村里原建有三个清真寺,即北寺、中寺和南寺,三寺早已损毁不见,现在的清真寺于1937年重建,位置大致是原中寺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坐西朝东,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有两进院落。这是二进门里情景:正面是大殿,左右是讲堂。男女水房在大殿的南北(照片里是左右)两侧,这张照片里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真寺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大殿的北侧拍的,右边应该是所谓的水房。</p> <p class="ql-block">大殿屋顶上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在清真寺的背面(即西头)的山墙上面,刻有“民国二十六年 清真寺 王应鸿书”字样。</p> <p class="ql-block">查资料,清朝有个王应鸿,是江南中国山水画“娄东画派”画家。而题写“清真寺”的王应鸿是在民国二十九年(1937)重建清真寺时,肯定不是这个画家王应鸿。</p><p class="ql-block">网上查不到这个王应鸿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而达官营村清真寺正门上方的牌匾,是2018年杨金水阿訇赠的,清真寺三字由张秀伦题写。</p><p class="ql-block">可能是百度百科上介绍的这位:</p><p class="ql-block">“张秀伦</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台海书画联谊会理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通州区中仓街道书协会长,北京通州区政协文史特邀委员。”</p> <p class="ql-block">这是达官营村清真寺侧门(北门),直通大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卫运河河堤上拍的清真寺全景。</p> <p class="ql-block">卫运河河堤路,左侧即是达官营村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真寺北面的卫运河河道。</p> <p class="ql-block">六十岁的李姓村民(回民)还给我讲述了很多有关村内姓氏的故事,他说村内老人都知道村子的历史,他也是听父亲说的,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p><p class="ql-block">他说,他们这个回族村,以前有“洪”“白”“蓝”“黑”四姓,是纯正的回民,其它的回民姓都是外来的。从前,只要有不是回民的外姓人来村落户,必须成为回民。</p><p class="ql-block">他还说,从前一说起达官营村的姓氏,有人编成一句很容易记住的话,叫“小米粥,菜盛一碗”。意思是村里有肖、米、周、蔡、程、衣、宛(或万)等姓氏。有一些姓氏的人现在已经没有后人了。</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达官营村现有满、纪、王、李、洪、马、陈、曲、肖等九大姓氏。 ‌</p><p class="ql-block">李姓村民还说,达官营村的“达”指的是满族。他们村“满”姓的祖先叫满开不花,是帖木儿的后裔,因避祸迁来此地。</p><p class="ql-block">他说的这些应该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传说,读者不必较真。据资料讲达官营村名因达鲁花赤兵营而来。老李说的“达”,可能是“鞑虏”的“鞑”之误(这也是我个人的分析),“鞑虏”是清朝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p><p class="ql-block">“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以《大札撒》为根本,结合当地的同时惯例行使统治权。”</p><p class="ql-block">老李侃侃而谈,跟我讲了一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我从中了解到了不少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在某些方面,我应该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p><p class="ql-block"> 老拍2025.7.6整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