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这天气,简直热得人发懵!38度的大太阳底下,走两步路都能感觉鞋底要被晒化了。可就在这么个“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天儿里,发生了一件特别让人窝火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住在东台城际公寓的老两口,都是知青返城的,现在在建筑公司当普通工人。每天顶着大太阳在工地上干活,灰头土脸不说,汗珠子叭嗒叭嗒往下掉,衣服就没干过。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考了公务员,在镇上的办公室里上班。有天傍晚,女儿拿着刚发的高温补贴,开开心心回家问爸妈:“你们在外面干活这么热,公司发高温补贴了没?”老两口却无奈地摇摇头:“老板说现在房地产不好做,户外干活的人太多,补贴不发了,就办公室那几个坐着吹空调的有。”</p> <p class="ql-block">这事儿听着是不是特别离谱?明明国家政策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高温补贴就是给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额外消耗体力的劳动者的补偿。可到了现实里,最该拿补贴的建筑工人、环卫工、快递员这些在太阳底下“硬扛”的人,反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调研数据显示,办公室职员的高温补贴落实率超过80%,而那些在户外风吹日晒的一线劳动者,能拿到补贴的连40%都不到。这不成了“越晒越没补贴”的怪圈了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咱们仔细想想,为啥会出现这种颠倒的补偿逻辑?说白了,有些企业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心里压根就没把一线劳动者的辛苦当回事儿,觉得在高温下干活是理所当然的,多流点汗、受点累,好像都是应该的。就拿老两口所在的建筑公司来说,老板嘴上喊着经营困难,可真要是把所有员工的高温补贴算下来,能有多少成本?说到底,还是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出了问题,没把劳动者的权益当回事儿。</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有些企业算得精着呢,知道政策细则有时候不够明确,有空子可钻。就算被发现没发补贴,处罚力度也不大,违法成本低得很。而咱们一线的劳动者,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维权?就算想讨个说法,又是准备材料,又是找部门投诉,一来二去,折腾不起,最后只能忍气吞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问题不解决,实在说不过去!要打破这个怪圈,得从根子上使劲儿。首先,政策得更细致。不能笼统地说发补贴,得根据作业环境到底多热、每天暴露在高温下多长时间,分出个三六九等,该多发的多发,该少发的少发,让补贴发得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监督机制必须得跟上。光靠人社部门单打独斗可不行,得把工会和劳动者都发动起来。工会多去一线了解情况,劳动者发现问题随时能举报,人社部门加大处罚力度,要是哪家企业敢不发补贴,直接重罚,罚到他们不敢再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社会上也得转变观念。高温补贴不是企业给员工的“施舍”,而是劳动者应得的补偿。咱们得多宣传宣传一线劳动者的辛苦,让大家都知道,他们在烈日下的坚守有多不容易,让高温补贴真正回到“补偿高温劳动者”的正轨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像老两口,他们在工地上干了大半辈子,风吹日晒,为城市建设出了不少力。现在天气这么热,他们理应拿到该有的补贴。只有当每一个在烈日下流汗的劳动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咱们社会的劳动权益公平正义,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