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同民安关隘”(小盈岭),位于现福建泉州南安市与厦门市翔安区交界处,是古代连接泉州府与同安县的驿道关隘。</p><p class="ql-block"> 该地现存“同民安”石坊遗址,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同安主簿朱熹为抵御风沙所建,原坊毁后于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石砌关隘,现存石拱门、交界碑及盈岭古寺等遗迹。</p><p class="ql-block"> 岭上还留有南宋末帝赵昺南逃途经此地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 唐代始建的盈岭古寺曾毁于元明,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建,寺内保存清代“二十四孝”石雕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另有朱熹离任时刻“板辕”巨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在此设伏击败清军,史称“小盈岭大捷”,促使漳浦、海澄等地清军归附,明军势力扩展至漳州南部。</p> <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离任同安主簿前往建阳时,同安百姓沿驿道挽留,争相拉住其轿子边沿以示不舍。</p><p class="ql-block"> 朱熹为感谢民众厚意,在道旁巨石上题刻“板辕”二字,并镌刻“同民安”三字以示纪念。 </p> <p class="ql-block"> “同民安”关隘又称“同民安”石坊遗址,始建于宋朝,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关隘所在岭口形如漏斗,东北风长驱直入,古代沙溪一带民田苦为风沙所害,曾有一句谚语“沙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走”。</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二十三至二十七年(1153~1157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在此建石坊、植树,用于堵截风沙,手书“同民安”三字刻于石坊上,寓意“以坊补缺,安定斯民”。</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石坊塌圮。</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马巷秀才林应龙等呈请倡捐,就原址将坊改建为同安通往泉州之关隘,关隘拱门上留用朱熹所题“同民安”石匾,关隘东侧立石碑,为同安知县吴镛撰写的《改坊为关记》,字迹已风化模糊。</p> <p class="ql-block"> 南安市、翔安区共同建立的小盈岭郑成功古战场碑记。</p> <p class="ql-block"> 盈岭古寺位于厦门翔安区内厝镇后垵村小盈岭西南坡,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建遗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包含前后两殿及天井廊道。</p><p class="ql-block"> 寺内保存有清代花岗岩墙裙、夔龙纹'柜台脚'、青斗石雕二十四孝图板等文物,主殿东墙嵌有乾隆十七年《盈岭大士寺业碑记》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宋代、废于元明、复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该寺作为"同民安"关隘文化遗址组成部分,近年启动新修缮工程强化文化遗产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