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一中——我人生的摇篮一(生活篇1)

萧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邯郸一中——我人生的摇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母校学习生活八年的回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萧凤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引 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假如我能活80岁,那么我生命的十分之一,是在我的母校——邯郸一中渡过的。“文革”对“老三届”的搁浅,使我们这届学生成了母校历史上学龄最长的一届。</p><p class="ql-block"> 从1960——1968年,我在一中学习、生活了八年(初中、高中和“文革”)。后来,我的女儿荣肖磊也在这里读完三年高中,考上了大学,并成为“文革”后母校发展的第一名中学生党员。对于这片培育了我们母女两代人的热土,我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中学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生活上衣食无忧,学习上精力旺盛,思想上逐渐成熟。可我们所处的是个特殊太多的时代。在这里,我们在感受花季年华的浪漫与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苦,目睹了1963年大洪水的泛滥,经历了1966年邢台大地震的波及,遇到了两年“文革”的急流险滩……阴差阳错,使我们丧失了高考深造的机会。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受到了更多的培养和教育,经历了更多的熏陶与磨炼,母校成为永远催人奋进、健康成长的人生摇蓝。</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八年历程,生活的艰辛与快乐,求知的刻苦与勤奋,劳动的锻炼与感受,做人的初探与觉悟,师长的教诲与影响,同学的相处与情谊等,许多事情都刻骨铭心,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值此母校80周年大庆之际,我搜索记忆,把这八年的点滴回顾记录下来,做为一份薄礼献上,以表学子的一片诚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生活篇——瓜菜代 旧庙堂 风餐露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个古怪的标题,现在的青年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一中学习、生活过的人,都会理解它的特殊含义,因为它是那个年代校友们真实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1、大海碗·机动粮·露天餐</b></p><p class="ql-block"> 1960年9月,十三岁的我怀着一颗自豪的心,从当时的“小宝塔”西关小学,考进了无限憧憬的“小清华”——邯郸一中,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中学时代。</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赶上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那是个因“天灾人祸”导致“内忧外患”的年代。天灾——“三年自然灾害”(即1959-1961年持续三年,我国因旱灾粮食年均损失率相当1949-1959年平均的3.46倍,造成了粮食的奇缺),人祸——苏联逼债(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突然从我国撤走了全部专家,撕毁了援华协议,并在危难之时向我逼债),两者加起来,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吃饭成了七亿人民的大问题。于是,党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共渡难关”。我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如今的青少年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学生绝大多数住校。进校第一天注册时,除了交七块钱的书费、学费外,每人还要另交四角钱,发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大海碗用来打饭。</p><p class="ql-block"> 食堂的伙食费是每人每月七块钱,每天八两粮,其中粗粮70%,主要是玉米面、高梁面和红薯, 细粮30%,主要是白面。学校有大小两个伙房,小的教工用,大的学生用。学生食堂实行份饭制——早餐三两:一两的小馍或窝头、红薯一个,二两的玉米面或高梁面粥一瓢(一海碗,以下同)。中餐三两:三两的大馍一个,菜汤一瓢(水煮菜叶加少量明油)。如遇改善,则是三两糊涂面条(谐音:汤面条中加面粉搅拌而成);晚餐二两:玉米面或高梁面粥一瓢。早晚餐没有鲜菜,每人一片白萝卜咸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天如此,当时我们还不知炒菜为何物。记得上了高中后,厨房为了改善伙食,做过一次炒鸡蛋,可是,大家发现里面还带有血丝,吃着直反胃。后来才得知,原来这是来自养鸡场里未孵出小鸡的“照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人的学生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六十年代的<b>大海碗</b></h3> <p class="ql-block">  学生食堂只有厨房,没有餐厅。上初中时,是每班一个盛饭桶,每餐由生活委员集中打饭,分给同学,等每个人的碗里都分均匀之后,才可以开吃。同学们每人端个大海碗或大饭盆,在伙房外边或附近操场围成一圈,蹲地而吃——这就是我们的露天大餐厅了。吃饭时,大家谈天说地,交流见闻,就象农村的“饭市”。很少有人把饭端回宿舍或教室吃,因为那样饭菜易凉,而且没有这种“雅兴”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也是这样<b>蹲地就餐的</b></h3> <p class="ql-block">  有的同学饭量大,不够吃,可以用“机动粮”(即从家里拿粮票在学校换的内部粮票)再买。一些没有“机动粮”的同学,就喝白开水或用白开水泡咸菜(咸菜是定量供应,市民每人每月可凭副食本购买1斤)充饥。我每晚下了自习后,就常是这样补充“营养”的。</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盼望星期天,因为那时就可以回家揩家长的“油水”了。记得初三有一位男生家在某县农村,星期天回家后,他如饿虎扑食,家人把节省下来的食物让他敞开肚子吃,他就吃呀吃呀,肚里饱了嘴里还想吃,直到吃的沟满壕平……然而,他却再也没能回到学校,因为他贪食而活活地撑死了!</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到学校,大家无不为之惋惜。张家仁主任为此专门在大礼堂召开全校大会,教育大家从这个沉痛事件中吸取教训。不少家长得知此事后,就省吃俭用,为孩子攒粮票换“机动粮”,免得星期天回家吃出事来。</p><p class="ql-block"> 可是,有了“机动粮”把握不好,也会出问题。常言道:半大小子,吃傻老子。十几岁的青少年正是吃得多、长得快的时候。上高中时,有一次我们班在当时的河北工学院(现为海军第十八研究所)旧址劳动,中午开饭时,几个男生就用“机动粮”给一位饭量大的赵同学打赌,说他能吃多少就给他买多少。于是,这位平时难得足食的同学一连吃下了两大盆熬粉条菜加八个馒头,结果撑得卧在一个地坑里,一下午都没能动窝。参与这件事的同学,都后悔自己的鲁莽差点惹出事来,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呢。</p><p class="ql-block"> 自从发生“吃出人命”的事件之后,不管谁有了啥病再去校医室,老校医王青雯都忘不了操着她那浓重的家乡话嘱咐一句:<b>“同学,多喝白开水,少吃机动粮。”</b>这句话成了王医生的“至理名言”和当时学校尽人皆知的口头阐。</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十年代的<b>河北粮票</b></h3> <p class="ql-block">  我上高中时的同班老同学张建新看了我的回忆文章后,有感而发,随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律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b>《摇篮:生活篇 -1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建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岁月蹉跎第一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诗如画忆云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稀糊白薯寻常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萝卜咸菜特供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偶有余粮曾暴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常无营养少深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瓷海碗人中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机动粮戒口头禅。</p> <h1><b>(未完待续:生活篇2~3)</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