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贤牛韵贯古今

雪润清韵 梁大智

<p class="ql-block">  汾河之畔的晋中平原,自古便是农耕文明的厚土。在西岸那片被岁月反复摩挲的土地上,保贤村如一头蓄力千年的耕牛,驮着光阴的重量从历史深处走来。这里的每一缕炊烟都诉说着传奇的过往,每寸黄土都浸透着牛的气息,每道年轮都镌刻着与牛共生的传奇——从明清肉坊的烟火,到如今“全国一村一品肉牛养殖示范村”的招牌,保贤人的故事,始终与牛的蹄印重叠,在时光长河里踏响浑厚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一日,老家的同学打电话来说:“咱村建起了一座石牌楼,上面还刻着你写的诗。”我迟疑了半晌说:“不会吧。”“没错,上面落款还刻着你的名字呢。”我这才想起来时任村里党支部书记梁金柱曾经让我给村里写过一首七律诗。不久我回家时,看见了这座高大的石牌楼,上面写着“全国一村一品肉牛养殖示范村——保贤村”。牌楼四柱上刻有:“祖传一业聚贤葩,黛瓦新墙润晚霞。牛壮奋蹄行万里,肉香醇美进千家。躬耕俯首称孺子,负重昂扬踏远遐。厚德金风吟四季,举杯玉露醉天涯。”果然落款有我的名字。保贤村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贩运、屠宰、加工肉牛的专业村。2019年9月,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望着这座精致的石牌楼,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那些关于家乡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来,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向世人揭开这座“牛村”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自古保贤就是个大村,它位于晋中平原的汾河西岸,这里土地平坦,水利条件也不错,真可谓土肥水美,风调雨顺。明天启五年(1625)《文水县志》记载:“保贤西堡,城围四百五十步。保贤东堡,城围二百步。”其实,位于保贤西北的保贤庄原来也和保贤村是一个村,后来由于洪水泛滥,把村子冲成了两个村。汾河水曾经从上游流到村东北,绕到村西,然后向村东南方向流去,把村子包围在汾河湾。过了许多年后,汾河改道村东。由于当年汾河绕村而流,形成了与此有关的地名:东河滩、西河滩、西河槽、城子湾,村东南是金圪洞。还有好多地是以姓氏命名的,牛王堂、范庄地、梁家圩、孟家地等。传说汾河改道与村北骨头滩有关,是骨头滩的气味把河神熏跑了。其实,这只是人们开玩笑而已。</p><p class="ql-block"> 当年闹红火时经常有人说这样的顺口溜:“保贤是好村村,圪溜拐弯一条龙,东头有的摇钱树,西头有的聚宝盆。”保贤村子东西长,南北短,四面都是水圪洞。南北方向有条中心老街,现在村西有了条街道;东西有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南大街,南北老街的西面有东西方向的二街、堡里街、六合旺巷,老街的东面有东西方向的孙家街、张家街、东门街。</p><p class="ql-block"> 保贤村有梁姓和韩姓两大姓,梁姓来自梁家堡,韩姓来自石永。另外有杜、杨、张、郭、孙等姓氏。村民按居住地址和街道划分,设立了社坛,梁姓为主的有东门社、西东社、梁堡社,韩姓为主的有和祥社、三信社、西老社,还有杂姓的婆婆社、太阳社等。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在社坛挂十王爷神像,举办祭祀活动,教育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社坛内有锣鼓,小孩们最喜欢敲锣打鼓,有的还举行高跷、秧歌等活动。有的社置有土地,土地收益用于社坛活动开支。</p><p class="ql-block"> 保贤村的民俗活动也颇具特色,其中求雨习俗就是重要的一部分。明清期间,每当天大旱时,村里就组织人敲锣打鼓,举着牌供执事,年轻汉子臂挂铡刀,去交城狐爷山接神祈雨。小旱时则在村中大寺求雨,仪式相对简单:组织七位妇女,用新脸盆和毛巾为十八罗汉像擦脸,边擦边说:“云彩都跑到你们脸上啦,擦一下让云彩到天上去吧。”当地小孩子脸脏了大人们也会这样说,怪不得老天爷不下雨,云彩都到你脸上了。</p><p class="ql-block">村东孙家街有座孙氏祠堂,附近便是奶奶庙。每当三月三赶枷儿会,枷儿是用稻草扎出来的。这时,求子的人便来庙里“偷”面人,然后藏在怀里带回家。等生下男孩再来还愿,有的过满月或生日来还愿,有的开锁时来还愿。还愿时可以莲花大供,也可以捐点钱或粮食。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是保贤村的古庙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村里做生意的人较多,各种字号数不胜数。韩家的“魁盛余”是韩毓秀、韩毓华、韩毓恭兄弟祖上创办的,生意主要在北京,在村里二街有座三进四合院,紧靠着一座单体四合院,内有牛房、碾房等。杜家“合生昌”是人称牛头财主杜来祥和八牛财主杜来银创办的,北京开有绸缎铺,村里开有肉坊,村里宅院很大,有一长排的正房和南房;张家的“久成永”是张自和祖上创办的,也是在北京做生意;韩育琥继承祖上的“福泰全”饼面铺;还有梁家“元生昌”字号,这些都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在村东孙家街有座横五竖五的标准高门楼四合院,坐北朝南,砖雕垂花挑角门楼建在高高的台阶上,雕刻有椽飞、斗拱、花卉图案,门楼后檐檩枋间设木雕花卉垫木,门枕石雕刻有石狮两尊。院内正房面宽五间,东西厢房面宽各五间,有倒座南房。整座四合院四面一起修建,没有接口,垛口高墙,非常气派,这就是保贤首屈一指的韩兆元四合大院。据说,修此院时所用砖只要有一点破损,都不再使用。这些有残次的砖修了该院东面的醋坊和南面的牛房院。韩兆元人称常林先生,当年是北京的茶庄老板。</p><p class="ql-block"> 六合旺巷南有座组合式二进四合院,这座四合院是由五个院落组成的。圆大门进去是座非常精致的照壁,雕饰椽飞、斗拱、花卉、香炉宝鼎、琴棋书画等图案,上有砖制匾额题“神恩”,壁心为鹤鹿同春图案,两侧为竹子装饰。大门里墙壁上有彩色壁画。外院用花栏隔成两个院,一个是住宅院,一个是牛房院,牛房院有磨坊、车马棚。从外院正面分别有三座二门,通向三个里院。这座大院是人称梁润财主修建的,他的祖辈曾在外做生意。</p><p class="ql-block"> 二街“魁盛余”的对面有相邻两座高大的四合院,分别是韩寿礼、韩毓林祖辈修的,门楼上砖雕精细,有椽飞、斗拱、葡萄、花卉图案。</p><p class="ql-block"> 村西有一韩家的大门里悬挂一大匾,蓝色底上书写着“惠及乡里”四个金色大字,这是对韩家祖辈功绩的肯定。大院内韩士英、韩士俊兄弟俩分家时,两人到老圩地协商了一下就分开了,没有其他人参与。韩士英在村当医生,主要分得村里家产。韩士俊在绥远开茶庄,主要分得外地产业。后来,绥远茶庄遇到响马,茶庄被抢。</p><p class="ql-block"> 村南福泰全掌门人韩金财家族还保存着其先祖韩大基身着绸缎锦衣、头戴上红下黑圆帽的画像,左边是妻子武氏。上面文字显示,韩大基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终年81岁。武氏卒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终年90岁。韩大基出身贫寒的农家,因生活所迫,腰里别了双布鞋独自北上去大囫囵闯荡,从做豆腐起家,生意越做越大。多年后衣锦还乡,成了远近闻名的乡耆,在村里修建寺庙,造福乡里。据说,村里的财神庙、老爷庙、文昌庙及其照壁、奶奶庙等都是他捐资修建或修缮的。</p><p class="ql-block"> 孙荣先是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举人,曾任北直宝坻知县。孙荣先写了大量的诗文,特别是《登商山》《兰若神钟》《平陵晚照》《谷口秋风》等赞颂文水名景的诗,一直流传着。他在《平陵晚照》写道:“峪水齿平原,荒城废久矣。每从积雨余,树射斜阳紫。隐隐层堞悬,行人多误指。蓬莱阁未登,竟亦见云市。”《谷口秋风》云:“嘉禾寒露回暄味,古木秋风助晚妆。黄叶纷纷飞大地,青新北谷另时光。”</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1673)记载,保贤都梁大隆、梁大壮、梁栋为明代例监;孙志夔顺治年选贡,任慈利知县;孙才康熙年选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保贤村曾经有几座庙宇,村的中心有座大寺,庙门前三个石台阶,门上有“关帝庙”匾额,两面是牌厦。正殿三间,坐北朝南,殿内塑有雄壮的金脸关公坐像,两旁有周仓、关平。正殿两边是耳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塑有十八罗汉像,院内有两棵柏树。庙门两旁有两尊石狮,通身圆润光滑,大寺对面三十多米处是戏台,唱戏时有的孩子就坐在石狮上看戏。大寺西面有西院,院里有东西房,西房曾经是阎王殿。后来大寺成了大队副业,西院成了学校。至今村里人把这里叫作“寺前头”。</p><p class="ql-block"> 村西北是座真武庙,庙门前有五个石台阶,两边各有一尊石狮。进入庙门是过厅,院内有花池、柏树。正殿三间,坐北朝南,塑有真武大帝神像。正殿两边有耳殿,经常放有供品。东西配殿各三间。村西南是关帝庙,村里人习惯叫老爷庙。庙门两边外面有牌厦,里面各有一间东房。院内有过厅,有西房三间。正殿三间,坐西朝东,塑有红脸关公像,两侧有周仓、关平。</p><p class="ql-block"> 村南城子道口东侧是座财神庙,庙门两边有牌厦,正殿三间,坐南朝北,塑有端庄肃穆的长脸财神像。村正南是文昌庙,在南胡道口东侧。文昌庙坍塌较早,一堆瓦砾,只有庙南一座照壁精巧别致、精美绝伦。村东邢家堡道口北侧有座观音庙,村里人叫奶奶庙,正殿两间,坐东朝西。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文水县志》记载,保贤还有慈云寺一座。</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文水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保贤没有钟鼓楼,出了一批杀剥侯。”这里的“杀剥侯”指在当地擅长牛肉屠宰加工的能人。所以保贤村不管是哪座庙,都没有建钟楼和鼓楼。</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明朝神宗年间,保贤就以牛肉加工而闻名十里八乡,出现过许多牛肉加工作坊,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家族股份企业。保贤牛肉的腌制和加工过程,都是根据牛龄的大小、部位的不同,形成了其独特的屠宰加工技艺,使煮出来的牛肉色泽红润,味道清香,肥而不腻,酥爽可口,名振晋阳大地。村里最有名气的肉坊有东头的郭学林、西头的韩守禄、北头的梁旺基等。保贤村北地下有一处很大很深的骨头滩,仿佛讲述着昨天这里屠宰加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相传远古时期,司掌三界的玉皇大帝巡视人间,见此地民风淳朴,特赐下一方鎏金牒文,牒文上篆刻的“肉坊”二字,在月光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晕,仿若神谕,成为保贤村开肉坊的“营业执照”。原来周边好多村都有肉坊,最后都倒闭了,只有保贤村越开越兴旺,这里成了牛产业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保贤的牛肉加工还吸引了外地客商。民国期间,郑元堂从河北辛集落户到这里做皮革加工,他利用祖传手艺生产的车马用具,方圆百里非常有名。从山东来的骨头客老五,是第一个收购牛骨头的客商,他专门收购牛腿骨,然后加工成筒子骨运走。</p><p class="ql-block"> 由于保贤村屠宰量大,本地牲灵匮乏,很久以前就主要靠从内蒙古牧区通过陕北赶牲灵赶过来,再从临县碛口集散地辗转汾阳杏花永安,最后赶到保贤村。这段赶牛历程,与陕北民歌《赶牲灵》中描绘的场景相映成趣:“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啰,哇哇的那个声……”。沿路也造就了许多牛商经纪人,也叫牙行。这一古老的牛商文化,至今流传,现在的保贤人仍有许多牛商经纪人朋友。</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候,每到赶庙会时,保贤人就把煮好的牛肉用独轮车推上,到庙会上去卖。各种卖货摊都摆在街道两侧,只有保贤卖牛肉的车子就摆在路中央,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原来在一次庙会上,因为占摊位发生争执,事情闹到商会,商会主席一听说保贤牛肉没地方摆摊,便说:“这么好的牛肉还能没地方摆?你们就摆到路中间吧。”从此,保贤牛肉的摊位就有了在路中央摆的特殊权利。记得小时候遇到赶集,那保贤牛肉的小推车或自行车还真是在路中间摆着。</p><p class="ql-block"> 独轮车是保贤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说,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独轮车,全村有300余辆。保贤人卖牛熟肉经常是推着独轮车走村串巷,上太原、大同,下长治、运城,甚至西安、包头都留下保贤人的足迹。据老人们回忆,去太原卖肉一般都是四五个独轮车一起走,太阳落山时就出发了,走累了就坐下来抽锅烟,天亮时就赶到集市,收工赶回家又是三更半夜,有时候走远途得几天几夜。这样,与半路打劫者打斗,为摆地摊争斗就成了家常便饭。于是,保贤村便有了传习武术的传统。</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梁来勇到张家口外,学得少林正宗长拳,从事保镖业近30年,民国十五年(1926)回归故里。之后,在张家口一大盐店护院的张国俊告老还乡,他在外学得形意、八卦太极拳。清末民初,保贤逐渐形成了三大拳房,村北丑师梁来勇的少林拳房、村南老春虎韩疏的传统长拳拳房、村东活猴儿张国俊的六合形意拳房,三家拳房各具特色,各有绝活。少林拳讲究的是“禅武合一”,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套路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勇猛刚健,快速有力,突出一个“硬”字。传统长拳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较多,整套动作是以长击为主。六合形意拳是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六合统一,形神一致以意支配动作,威力无穷。<br> 村里二街上有座二进院古宅,里院正房八间,东西配厢房;门楼外院较大,有南房与大门,东西廊房。这里是梁来勇保镖生涯结束后修建的四合院,外院就成了他练拳授徒的地方。<br> 保贤武术最可贵的是没有武人相残的恶习,他们武艺精湛,武德高尚,胸怀坦荡。梁来勇、韩疏、张国俊三位拳师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他们的徒弟也可以串拳房学艺,相互研究套路,交流手法,甚至可以结拜,有时还共设拳场授徒传艺。久而久之,保贤形成了集三种拳术之长的独特拳术。因为保贤练武人非常团结,卖肉摊位一窝摆,遇到不平事一窝上,外界便把新创的拳术称之为保贤窝儿拳。<br> 窝儿拳外讲少林,内讲形意,内外兼修。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表演舒展大方、红火热闹的看拳和实战骁勇果敢、所向披靡的战拳。<br> 其实,保贤外出卖肉推的独轮车,车上的很多器具都是武术器材:架推车的肩带是绳鞭,卖肉的刀子是匕首,太阳伞的柱子是少林等身棍,八根伞骨是鞭杆。遇到抢劫的,随手就有武器在手。那把用红帐子撑起的太阳伞,不仅是保贤牛肉的招牌,能遮风避雨,更因红帐在光照下折射出的暖光,让牛肉色泽愈发红润诱人。<br> 保贤习武者甚众,发生的故事也很多,民间一直流传着:“梁来勇的一圪抖、老春虎的桩、张国俊的活猴儿没人挡,梁志贤的腿、杜世祥的飞、梁志信的鹰抓虎扑、巧三儿的诡,大圪节的膀子、雷海龙的掌,雷疙瘩的食指能敲破碗,梁世祥的胳肘、田桂子的腰、海昌儿的五虎棍打满场。……”老春虎单枪刺野猪、梁来勇只身斗稽查、张国俊智取七后生、田桂子勇战阎军……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武林形象,都有着一串串的精彩故事,为保贤窝儿拳书写了光辉的一页。<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 其实,保贤村里的故事很多。胡宗贤,民国三十年(1941)曾任三区代区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任三区区长。胡宗贤一身胆量,头戴礼帽,骑一辆自行车,只身去信贤鬼子据点锄奸,然后大摇大摆地出了信贤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宗贤任文水县第一任公安局局长。村里还有位支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梁雪亭,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后回村安葬,蒋介石、阎锡山、孔祥熙都送了花圈并每人220个现洋,何应钦写了挽联。曾是阎锡山特警队队长的王吉祥,解放太原时自杀在霸陵桥上……<br> 村里的学校从大寺西院迁至村南原文昌庙旧址附近,学校南面操场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大水池,课余同学们就在水池边捉蜻蜓,胆子大的就跳下水去游泳。当时,保贤村完全小学的名声很大,校长贺汉臣是北辛店人,教学管理非常严格,经常在教室窗外听课,每天放学都有个简短的校长总结。贺汉臣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那时候学校里课外生活也丰富多彩,有体育队、武术队、美术队、军乐队、文艺队等,培养了不少人才。杨启才是位各种乐器件件精通的老师,而且能排练出不少精彩的节目,他打造的学校文艺宣传队全县有名,经常参加县里的文艺调演。保贤学校成为县里的武术试点,郭如龙老师带领的武术队屡获县赛奖项;村里的武林人士在全国比赛中也多次斩获金、银奖等荣誉。<br> 保贤村里也有业余晋剧团,每年都在大寺对面的戏台上给村民们演戏,有时也到外地演出,他们排演的《龙江颂》《海港》《智取威虎山》《朝阳沟》等晋剧,深受群众喜欢。后来,韩明儿、梁列仙等一批村剧团的骨干,还被山西省艺校和县级晋剧团录用。其实,保贤历史上还出过一名著名晋剧艺术家,那就是在唱腔三调三弯、二音耍得特别好的二奴奴。她本名张金枝,只是大部分人只知道她的艺名。她专攻晋剧,擅长青衣、小生戏。她的嗓音非常细腻,老百姓说比豆面还细。她潜心苦学,长进很快,唱腔音调准确,咬字清晰,真嗓假唱,假嗓真唱,给人以圆润细腻、音域宏阔之感。特别是她的“二音”,在晋剧界很少有人能与她相媲美。张金枝先后加入平遥、汾阳晋剧团演出。1955年后转入离石晋剧团。1956年,参加晋中地区戏曲会演中,荣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参加省戏曲会演中,荣获演员二等奖。她演出的《舍饭》《祭桩》《永寿庵》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其花腔艺术在晋中平川,特别在吕梁山区享有盛名,流传着“硬可跑断腿,不能误了二奴奴的戏”之说。她的人物传被收录到《文水县志·人物》中。<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div> 大寺中供奉的关公金身泥塑,在“破四旧”时期,曾用东方红拖拉机拖拽却未能撼动,最终被众人合力推倒,化为一堆泥土。<br> 从那时候开始,村里就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屠宰加工牛肉了,但是屠宰的技艺还在偷偷流传,不过不是宰牛,而是宰羊了,保贤村成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重点村。上面工作组的人常住村里,成天在高音喇叭里做宣传,教育社员们不要搞投机倒把。他们还给保贤村编了段顺口溜:“刀子一扎,脖子一抹,皮子一剥,车子上一搭,太原一刮,票子一沓。”当然,这是“资本主义”的票子。不管怎样,屠宰的技艺确实让保贤人的生活过得比别的村殷实。<br> 白天,人们要上工参加劳动,我们三队队长郭怀英是个精明能干的汉子,他的哨子能吹出与众不同的调子,像战士的集结号。父亲梁巨俭是三队会计,只要听到哨子声,便和大伙便聚集到生产队大门口,按照队长派工去干活。夜幕如墨,将保贤村悄然笼罩。生产队的哨声早已停歇,白日里集体劳作的喧嚣归于沉寂,唯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划破乡村夜晚的宁静。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夜色下,村里却有几户人家的院落开始躁动起来——为了生计,有人悄悄将院门紧闭,点亮昏黄的油灯,熟练地操起屠刀,将一两只羊迅速放倒。刀光在黯淡的灯光下闪烁,整个过程小心翼翼却又干脆利落,仿佛是一场不能被外人知晓的秘密行动,这行动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院子里飘出煮羊骨头的阵阵肉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口带着肉香的骨头,便是童年记忆中最甜蜜的慰藉。尽管大人们反复叮嘱不能声张,但孩子们还是忍不住和小伙伴们悄悄分享这份喜悦,那也是满院孩子们所期盼的幸福。<br>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保贤村才真正围绕牛产业,形成了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全村人都在牛身上做文章。村里高大的单坡顶砖瓦房一幢一幢地盖了起来,常常引起外来人员的羡慕和赞叹。<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div> 富起来的保贤人需要产业提升和飞跃,这就不能不提到保贤村产业的推动者和开拓者韩维义。<br> 韩维义曾经是保贤村的党支部副书记,说话有板有眼,他有思想,讲实际,大伙儿都喜欢听他讲话。每当村里放映电影时,村民们就能听他给大家讲讲形势。后来他出任了县皮革厂、针织厂、线材厂厂长,再后来他放弃了这些厂长职务,在保贤村成立了贤美食业有限公司,他看准了牛肉加工这块大市场。贤美产品以高质量、高品位,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并以其清真食品特色,创造了名副其实的贤美名牌,被确定为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韩维义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贤美牛肉加工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r> 贤美的名牌效应不仅给保贤人带来新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理念,村里人越来越懂得了品质的重要,越来越知道了品牌的重要。特别是近年来,保贤村十分注重在发展牛经济的基础上,开拓牛文化。从文祁公路向北,一条宽敞整洁的“牛街”展现在眼前。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店铺林立。无论是厂家的标志,还是店铺的招牌,以及墙壁上的文字标语,处处都体现着保贤村独特的牛文化。在浓浓的牛文化氛围中,一个个牛肉品牌也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贤美、牧标、汇丰源、胡兰乡、和冠亨、聚贤、关公、吕梁山、三留、留源香、生元、老汤、晋得亨、陈氏如意、晋乐、佳康、贤锋、忠轩、韩记香驴以及山驴肉……<br> 随着原党支部书记梁金柱的年龄增大,村里顺利进行了新老班子交接,杜学枝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他带领两委班子成员韩宝祥、梁石磊、张团柱、韩景浩、梁美琴等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了村庄亮化、美化、硬化、绿化;推进了电网、吃水管网、大暖、退水等工程改造提升;以及村周围的道路的硬化铺油,坚持进行“六乱”整治……<br> 现在保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着与牛有关的产业,养牛存栏在3万余头,年屠宰8万余头,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还经营牛皮、牛筋、牛骨、牛油、牛黄、牛胆……这些环节中已经融入了许多现代的经营元素。<br> 时代已经不是推着独轮车的时代了,也不用担心被抢劫而去学武术了。不过作为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保贤窝儿拳和保贤六合形意拳还在村里及周边传承。文水县是“全国武术之乡”,曾在保贤村举办了全县传统武术交流展演活动。<br> 文化是一种资源,是凝聚了某一群独特精神价值的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保贤村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资源在保贤村创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创响乡土品牌”的“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道路上,一定会让保贤越走越牛。<br> 站在新时代的田埂上回望,保贤村的故事恰如一幅流动的画:古牌楼的石雕里藏着明清肉坊的秘方,牛街的霓虹中闪烁着非遗拳术的光影,现代化厂房的机器声与汾河的流水声交织成新的乐章。这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始终坚守着对牛产业的执着与热爱,传承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老的拳房到飘香的牛肉,从传统的庙会到创新的品牌,每一个元素都在诠释着保贤人的智慧与坚韧。如今,它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向世人展示着“一村一品”的强大生命力。未来,相信保贤村将继续以牛为媒,以文化为魂,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牛村”的名号响彻四方,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