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p><p class="ql-block">加拿大主要港市</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法语:Montréal,英语:Montreal),又称满地可,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圣劳伦斯河中的蒙特利尔岛及周边小岛上,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经济中心和主要港口,也是该省面积最大的城市。</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人口约410万(2016年),面积4259平方千米,是加拿大面积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一词来源于中古法语“Mont Royal”,意思为“皇家山”,蒙特利尔城中心的地标皇家山就以此命名。</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2013年,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893亿美元,这主要是得益于蒙特利尔发达的航空、金融、设计和电影等行业。</p><p class="ql-block">2006年,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城”。2017年,蒙特利尔被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评为世界最佳留学城市。</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Montreal</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满地可,北美巴黎,节日之城</p><p class="ql-block">行政区类别</p><p class="ql-block">市</p><p class="ql-block">所属地区</p><p class="ql-block">加拿大魁北克省</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渥太华河和圣劳伦斯河</p><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p><p class="ql-block">人口数量</p><p class="ql-block">410万(2016年)</p><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圣劳伦斯河,圣母大教堂,皇家山</p><p class="ql-block">机场</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火车站</p><p class="ql-block">中央火车站</p><p class="ql-block">地区生产总值</p><p class="ql-block">1893亿美元(2013年)</p><p class="ql-block">方言</p><p class="ql-block">法语,英语</p><p class="ql-block">现任市长</p><p class="ql-block">热拉尔·特朗伯雷</p><p class="ql-block">著名学府</p><p class="ql-block">麦吉尔大学,</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在法国来到魁北克省,梦想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前,共同生活在这里阿尔冈昆族、休伦族和易洛魁族经常有冲突。雅克·卡蒂亚是首个到达蒙特利尔岛的欧洲人,但欧洲移民在岛上的首个永久定居地直到1642年才建立起来,后来人们将Mount Royal命名这个地方,城市名字也大有可能起源于此。蒙特利尔迅速成为与易洛魁人进行毛皮交易的主要市场。1701年和平条约签订以前,殖民地常常遭受袭击。随着毛皮贸易的迅速发展,蒙特利尔逐渐成新法兰西帝国的殖民基地和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不过,该地的麻烦从没间断,首先是旷日持久的法国印第安战争(1757年—1763年)。这场战争成法国在北美势力范围的转折点,英国人在1759年攻下魁北克城,这也为最终占领蒙特利尔埋下了伏笔。而蒙特利尔短暂成为新法兰西的首都,直至玛奇德写利抗英力量向阿默斯特将军投降才回复原来的城镇身份。</p><p class="ql-block">英军占领期在1775年曾经中断七个月,因为美军攻下了蒙特利尔市。在这些事故之后,大量的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涌来,使到满市摇身变为北美第二大城。但这种发展趋势并非平稳进行。1837年,法裔起义反抗英国统治失败,继之是连串的放逐及处决惩罚。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地面世,蒙特利尔成为这新国家的主要海港、铁路中枢、银行中心和工业生产重镇。</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p><p class="ql-block">虽然蒙特利尔的毛皮贸易已日渐衰败,但到了1900年,不断扩展的航运业和铁路却使蒙特利尔成了加拿大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来此寻找工作的中欧和东欧移民造就了蒙特利尔的多元化特色。随着20世纪欧洲犹太人大批流入,蒙特利尔的各民族聚居区也不断扩大。两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持续,移民不断涌入,城市急剧膨胀,甚至让蒙特利尔一度成了“罪恶之城”,当然部分的原因要归咎于美国的禁酒令。美国禁酒年代,魁北克省成为整块大陆的供酒地,莫逊家族因此致富。与此同时,嫖娼和赌博业得到当局保护。伴随着蒙特利尔向制造业中心的过渡,城市中产阶级也渐渐冒出头来。</p><p class="ql-block">1911年,蒙特利尔市区人口达到50万人,并在接下来二十年的欧洲移民潮中增加一倍。20世纪50年代初,蒙特利尔人口过百万,市长Jean Drapeau也开始对蒙特利尔的未来建设进行计划。</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蒙特利尔人口已经超过百万,蒙特利尔新任市长吉恩·德拉波为改变城市的旧貌而制定出了一系列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地铁系统和地下城,蒙特利尔港口的扩张,与圣劳伦斯河的海路的加宽。这段时期高楼竞相矗立城市之上,43层的玛丽城广场和47层的Tour de la Bourse。另外新建了两个博物馆,并于1966年开通了地铁和多条高速公路。蒙特利尔在城市清洁、鼓励城市重新发展上取得辉煌成就,并成功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吸引了超过5000万的游客,这也大大提升了蒙特利尔的国际知名度。</p><p class="ql-block">除了1960年代初的那5年外,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拉波都是倍受市民爱戴的蒙特利尔市长。尽管如此,多伦多还是赶超了蒙特利尔,成为了加拿大的经济中心,这主要是是由于魁北克分离主义活动主导了20世纪60年代蒙特利尔的政坛。由此引发的“静默革命”最终在工业和政治上法裔魁北克人争取到了更大的发言权,并确立了法语在魁北克省的主导地位。到了21世纪,蒙特利尔已成为世界上人口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区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大致上以圣劳伦大道为中心分界,大道以东为东区,西边为西区。2002年,蒙特利尔实行一岛一市,也叫大市,2004年部分市郊及西岛英语区投票决定恢复自己的城市,不受蒙特利尔市的管辖。但是对外来说,岛上的地区都被认为是蒙特利尔地区,如科特圣庐的人给外地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自己来自蒙特利尔,而不是科特圣庐市。蒙特利尔的市中心则位于玛莉亚城,上接皇家山公园,下临圣劳伦斯河。此地区有十数座摩天大楼(蒙特利尔市法规定不能超过皇家山的高度)。</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语言区域划分:</p><p class="ql-block">圣劳伦斯(英语区)</p><p class="ql-block">西南区(法语区)</p><p class="ql-block">凡尔登(英语区)</p><p class="ql-block">北蒙特利尔(法语区)</p><p class="ql-block">皇家山高原(法语区)</p><p class="ql-block">玛莉亚城(法语区)</p><p class="ql-block">安茹(法语区)</p><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位于魁北克西南部圣劳伦斯河与蒙特利尔河汇流处的蒙特利尔岛上,面积4259平方千米。蒙特利尔坐标为北纬45°30',西经73°35' 。蒙特利尔岛扼五大湖至大西洋海道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蒙特利尔发达的海运。</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的圣劳伦斯河以北为山区和高地,城市东面紧邻加斯佩半岛,西面为圣罗伦斯低地,蒙特利尔还有两座海拔较高的山峰,分别是海拔1622米高的蒙特德伊贝维尔山和海拔1268米高的雅克卡蒂埃山。</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在几个气候区的交际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这里降雨非常丰富,年均降雨量为897mm。</p><p class="ql-block">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日平均气温为-10.4℃,平均最低温度达到-14.9℃。因此当地气象预报常把风力降温的因素考虑在内。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温度为20.9℃,日平均最高温度为26.3℃。历史上记录的最低温度出现在1957年1月15日,为-37.8℃。最高温度出现在1975年8月1日,为37.6℃。中高湿度的气候在夏天很常见。春秋两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mm之间。春秋则有少量降雪。</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处于几个气候区的交界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四季分明。按柯本气候分类法,蒙特利尔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湿润,经常超过30℃,平均高温达26℃,平均低温为16℃。</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蒙特利尔的人口约为185万,其大都市区(包括周边城镇)的总人口约为457万,是加拿大第二大大都市区。</p> 老城 <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老城</p><p class="ql-block">加拿大蒙特利尔历史文化核心区</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老城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是展现该市六个世纪历史风貌的核心区域。其建筑融合法式第二帝国风格与文艺复兴元素,圣母大教堂、市政厅和旧港等历史地标完整保存了18-19世纪的城市肌理。游客可通过漫步鹅卵石街道,感受古典建筑群与圣劳伦斯河沿岸景观交织而成的时空穿越体验。</p><p class="ql-block">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p><p class="ql-block">代表建筑</p><p class="ql-block">圣母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法式第二帝国</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地下城(Montreal' Underground City)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威尔玛丽区的一个地下商业街,长达17千米,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步行街全长30千米。蒙特利尔地下城连接10个地铁车站、2000个商店、200家饭店、40家银行、34家电影院、2所大学、2个火车站和一个长途车站。</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法语:Stade olympique,英语:Olympic Stadium),位于加拿大魁北克,是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场地,可容纳5万6040人。也曾经是职棒大联盟球队蒙特利尔博览会队(Montreal Expos,2004年后迁往美国华盛顿)的主场。拥有一座高175米的高塔,为世界上最高的倾斜建筑物。</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美术馆(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博物馆,1912年12月正式开馆,位于蒙特利尔舍布鲁克大街1379-1380号。主体建筑由爱德华·马克斯威尔和威廉·马克斯威尔兄弟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1991年由莫什·萨夫迪主持扩建南侧现代风格新馆,两馆通过地下通道连接。馆藏逾3万件艺术品,涵盖欧洲绘画(毕加索、伦勃朗等)、加拿大本土艺术(七人画派)、因纽特原住民艺术及装饰艺术品等。其前身可追溯至1860年成立的蒙特利尔艺术协会,1897年依托贝纳亚·吉布捐赠建立加拿大首个美术展览室。1909年启动新馆建设,1948年定现名。20世纪80年代起增设现当代艺术专题展区,装饰艺术部自1917年开始系统收藏。现有五座展馆构成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老城起源于1642年建立的旧港,初期作为皮毛与木材贸易枢纽。1878年建成的市政厅标志着该区域成为行政中心,其建筑融合巴洛克雕饰与文艺复兴对称结构。20世纪后期,菲利丝·兰伯特主导的修复工程使18世纪的仓库与19世纪商业建筑得以完整保存。</p><p class="ql-block">圣劳伦斯河沿岸的旧港保留着1642年建造的码头遗迹,现存砖石结构多为1840年工业化时期改建。拉辛运河开通后(1825年),老城区形成现存规模的建筑集群,成为北美保存最完整的法语文化遗产区。</p><p class="ql-block">核心景点</p><p class="ql-block">圣母大教堂建于1829年,采用新哥特式双塔设计,内部彩绘玻璃记载了蒙特利尔建城以来的重大事件。教堂祭坛雕刻耗时十年完成(1870-1880年),金箔装饰面积达240平方米。1994年著名歌手席琳·迪翁在圣母大教堂举行婚礼,使其全球知名度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市政厅建筑群1878年落成的市政厅由建筑师佩罗与哈奇森联合设计,正立面立柱采用蒙特利尔本地石灰岩。1967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蒙特利尔市政厅发表'自由魁北克万岁'演讲,引发重大政治事件。建筑顶部钟楼仿照巴黎市政厅样式,钟声至今沿用19世纪铸造的铜钟。</p><p class="ql-block">旧港遗址区沿岸长达2公里的石板路保留着17世纪货运轨道痕迹,19世纪建造的Bonsecours市场现改造为手工艺品中心。旧港瞭望塔建于1856年,塔高45米,可俯瞰圣劳伦斯河航运全景。冬季河面结冰期(12月至次年3月),该区域会开放北美最大露天溜冰场。</p><p class="ql-block">游览体验</p><p class="ql-block">游客可通过步行探索雅克·卡迪亚广场周边的鹅卵石小巷,街道两侧的铸铁路灯与锻铁招牌均按19世纪原貌修复。德阿姆广场每周日举办露天艺术市集,展出本地画家的水彩作品与手工琉璃制品。</p><p class="ql-block">建议游览路线从圣母大教堂出发,向东经兵器广场至旧港遗址,全程约需1天。每年7月蒙特利尔国际爵士音乐节期间,老城区街道设有20余个露天演出场地。冬季游览需穿戴防滑鞋具,部分历史建筑内部供暖设备仍保留19世纪风格。</p> 圣母大教堂 <p class="ql-block">波斯可斯圣母教堂,加拿大蒙特利尔历史悠久的圣母教堂。</p><p class="ql-block">波斯可斯圣母教堂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老港附近,其塔顶的圣母玛利亚雕像以面向圣劳伦斯河张开双臂的造型闻名,被称作"水手教堂"。该教堂由玛格丽特修女于1678年发起建立,现存建筑经多次修缮仍保留孔雀绿穹顶等特色元素,内部陈列着大量水手为祈福航程平安所赠的船模。作为蒙特利尔重要历史建筑,教堂兼具宗教功能与旅游属性,游客可通过橙线地铁便捷抵达。</p><p class="ql-block">塔顶圣母雕像高约4.5米,呈现双臂展开的祝福姿态,青铜铸造的雕像表面经特殊工艺处理形成独特蓝绿色泽。孔雀绿穹顶采用多层铜板叠加工艺,氧化后形成渐变色效果,在蒙特利尔城市天际线中具有高度辨识度。外部圣母雕塑需近距离观察。</p><p class="ql-block">内部装饰包含彩绘玻璃窗,以天主教故事为主题,其中东侧玻璃窗描绘圣母领报场景。主祭坛上方悬挂着水手捐赠的船模吊灯,现存帆船模型均按真实船只比例缩制。1675年玛格丽特·布尔吉里斯修女发起建造倡议,1678年完成木质结构教堂,1702年被焚毁后于1771年重建石质教堂 。1886年增建钟楼时新增圣母雕像,1996年考古发掘中在教堂地下室发现原址地基遗迹。2017年完成最近一次大规模修缮,重点修复了穹顶铜饰面与彩色玻璃窗。</p><p class="ql-block">侧厅'感恩之舟'展区陈列着1734年至今水手捐赠的船模,最大展品为圣劳伦斯河货轮'蒙特利尔号'的1:20模型 。地下室博物馆展出考古发现的17世纪礼拜器具,包括银质圣餐杯和绣有金线的祭披。北侧走廊保留着1901年意大利移民捐赠的圣母马赛克镶嵌画。可惜没时间上去看看。</p> 诺特丹圣母大教堂 <p class="ql-block">这是戈莱恩特·埃尔·多阿内的一处杰出典范,体现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精髓,采用了如拱门、垛墙和露台等典型元素,从而真正构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群。该建筑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一种在伊斯兰建筑中本应占据突出地位的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场前头的雕塑</p> 广场附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