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p><p class="ql-block">河南三门峡陕县的地坑院最具代表性,上网一搜“地坑院”,就是这里。我早就听说过这个神奇的地方,今年从云南回来的路上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剑门关一带的三国文化,另一个就是地坑院。</p><p class="ql-block">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到了地坑院,原以为能看到村民生活的状况,到了才知道,原来早已开发成一个成熟的景区。村民都不见了,地面上是游乐设施和商业、餐饮场馆,地下院落是陕县民俗和特产展览,村民过去的生活都挂在通道的墙上,这里就是一个陕县的特产交易会和陕县特色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这是景区大门口,修建得宏大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是介绍陕县的展室。</p> <p class="ql-block">穿过展室是通往地坑院的路,路上的装饰透着农村文化的喜庆。</p> <p class="ql-block">路旁还有露天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的前奏很长,都是介绍地坑院的。</p> <p class="ql-block">这组文化墙揭示了陕州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个窑洞式的地坑院房门都紧闭着,可能还未开发利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民俗宾馆,体验住地坑院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进入地坑院像进入迷宫,不知道地坑院在哪里,只能顺着路标走,沿途看装饰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投影放映厅,主要的功能就是介绍陕州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通道像走入地宫一样,来到了地坑院,这里的确是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上空挂满了红灯笼,院中的影壁上是介绍陕州地坑院的文字。下面窑洞式的住房里都是介绍陕州地坑院的今世前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面介绍陕州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里面介绍庙底沟文化,庙底沟地坑院也是一处原始公社的村落遗址,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证据,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里介绍陕州的地理位置及陕州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着陕州文人的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地面出入口。从这里上来先从地面上看看地坑院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原来,地坑院四周是一圈不到一米高的矮墙。我觉得矮墙的好处是可以防止雨下大了,大量的雨水灌到院内、同时可以防止乱七八糟的杂物被风吹到院内,有利于保护窑洞边缘。现在矮墙上都注名编号和院子现在的名称,这个是摄影院,里面展示的是电影器材。</p> <p class="ql-block">红灯笼盖顶,透着喜庆。</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戏曲院。</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果树正在开花。</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泥塑院。</p> <p class="ql-block">书画院。</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这边是民俗文化院和儿童乐园。</p> <p class="ql-block">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在地面上浏览了地坑院村的概况,又下到其他地坑村内看展览。通道的墙壁上就是当年村里农民个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展销当地特产柿子醋、山楂醋。</p> <p class="ql-block">还有摔碗酒。</p> <p class="ql-block">这孔窑洞里展示陕州民间剪纸艺术。</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民间门窗工艺。</p> <p class="ql-block">地下走廊里展示革命样板戏的宣传画和当年村里的学生、军人、村民进行的文体活动和学习毛著的动人场面,把人们带回那火红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大院,有回忆当年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的生产、生活、学习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知青纪念馆里有实物、有照片记录下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当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人们衣着朴实,精气神十足。</p> <p class="ql-block">有当年的电影海报。</p> <p class="ql-block">有农村电影放映器材展览。</p> <p class="ql-block">有公社的会计室、卫生室等机构。</p> <p class="ql-block">看着门楣上的宣传画,不禁让人想起风清气正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院里有当年播放过的电影,还有皮影戏等娱乐项目。</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出售雕刻的皮影。</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院院相同,这可能就是当初原始公社的特征吧,只要顺着参观路线走,每个院都能走到。这个院里展示的是彩绘制陶工艺。</p> <p class="ql-block">年代虽然不是很久远,却反映了时代变迁,正对面的彩陶上描绘的是领袖像。</p> <p class="ql-block">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院内,展示陕州剪纸艺术。</p> <p class="ql-block">陕州剪纸传承人黄亮娥现场献艺,中央电视台多次进行报道。她围绕社会主义主旋律创作了《九大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长征》、《天井人家唱和谐》、《陕州十景图》等60余幅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宣传做出了贡献,作品远销德、美、日、韩、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内聚集了许多人,在等待一场杂技演出。</p> <p class="ql-block">头顶地爬台阶,这都是真功夫!</p> <p class="ql-block">喝进一碗煤油,然后一口口的喷出来。</p> <p class="ql-block">飞斧头表演。</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内有餐饮,是游客小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老碾盘,石磙开裂了,展示的是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个杨家院是1896年开挖的,历时10年建成,挖了12孔窑洞,总面积224平方米,此院住过杨家6代人,曾四世同堂。这是曾经的婚房内的摆设。</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农村量器具和生产生活用具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这个休闲大院,窑洞里展示了过去的一些商铺场面,院内又是个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地坑院出来,顺着出口路线走是餐饮一条街,只是现在门庭冷落。这是陕州十碗席餐厅。</p> <p class="ql-block">仿古商业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出口处的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地坑院,意犹未尽,感觉看到的都是文物、商店、游乐场,没有村民真实的生活,人间烟火气少,像个大型地方博物馆、消费娱乐场,好在亲眼看到了地坑院的模样,也算不虚此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