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别名红骨顶、红冠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一种水鸟,以下为你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命名与分类</p><p class="ql-block">最早为黑水鸡命名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博士(Linné, 1758),其属名“Gallinula”在拉丁文中是小母鸡的意思,英语名“Moorhen”来自13世纪的中古英语,意为“沼泽母鸡”。黑水鸡共有12个亚种。</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成鸟:体长24 - 35厘米,体重141 - 400克。通体大致呈黑褐色,头、颈为带蓝灰光泽的黑色,虹膜红色,额板末端呈圆弧状覆盖前额,额板及喙部均为深血红色,喙端部为淡黄绿色,身体健康的雄性喙尖的黄色区域更大,额板的面积也更大,颜色更为鲜艳。上背部为有蓝灰光泽的黑色,下背部、两肩和翅膀的覆羽为橄榄褐色。胸部、上腹部、腹侧与上背部颜色一致,羽尖有少许白色部分,下腹部中央为白色。肋部羽毛呈灰黑褐色,上面有较宽的白色长条斑纹。翼缘和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缘为白色,飞羽羽轴为富有光泽的黑褐色,飞羽为蓝黑色。</p><p class="ql-block">●幼鸟:绒毛黑色,破壳当天即能跟随亲鸟下水觅食。亚成鸟身体主要是灰褐色,和成鸟全黑色差异较大,嘴部比较暗淡,也没有红冠。</p><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分布广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常见鸟类。</p><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主要生活在富有芦苇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水库、芦苇池、水渠和水稻田中,也会出现在林间和路边的水渠、疏林的湖泊沼泽地,很少生活在咸水中。喜欢用树木和水生挺水植物遮挡的水域,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400 - 1740米。</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活动规律:分为夏候鸟和留鸟,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春季4月下旬搬迁至繁殖地,10月迁离;长江以南多为留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于游泳,常出现在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较少潜入水中。除非在危急情况下,一般不起飞,飞行速度慢且不高,经常紧贴水面飞行,飞行不远又落入水面和水草丛中。</p><p class="ql-block">●食性特点:主要以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根茎、水虫、蠕虫、蜘蛛、软体动物、蜗牛、昆虫幼虫等为食,其中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白天活动和寻找食物,主要沿着水生植物的边缘游泳,仔细搜索和啄食茎上的昆虫和落入水中的昆虫,有时也在水边的浅水中取食。</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种群数量:2014年,全球黑水鸡数量在500万至1000万只之间,数量较为稳定,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2023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 <p class="ql-block">黑水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