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得四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大学教授的同学,约我共同完成《欲望学》之著作。我当时忙于生计,没有答应,但此课题却一直驻留在脑海里,略有闲遐,便会思索一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之欲望,古人曾有“七情六欲”之说,以生、死、耳、目、口、鼻(见《吕氏春秋》)论之,即贵生,恶死,五声,五色,五味,五臭。主要是从不同生理需求上进行命名。后来,因历史环境、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的不同,赋于了人生欲望的不同解释。在中国,儒释道三家都把眼、耳、鼻、囗、触、意所感知到的色、香、味、声、快、妙谓之欲念,(道家还增加了贪、嗔、痴三毒)皆在修行节制之教规之内,要求信众们通过学习,斋戒等途径,进行个人修行,以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学界则多以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享乐欲和性欲来区分六种本能的欲望。我觉得这比较科学和全面,因为这表达了每个人类个体从触角到意念,从低级到高级的基本需求。</p><p class="ql-block"> 人类做为一种高等生物,其各种生物需求都应该合理地逐步得到满足。这是现代行为科学的出发点,更是人类得以进化、发展的原生动力。例如:因为人的求生欲,社会才有了竞争,结社,建筑,防卫,治安,医疗等行为和行业;因为有了求知欲,才有了教育,学习,学校,作家,书藉,报纸,广电等行为和行业;因为有了表达、表现、享乐等欲望,才有了交友,聚会,演讲,文艺,明星,发明,名利,财富积聚等若干行为;因为有了性欲,才有了性爱,婚姻,美容,性医学,婚介所,生育,种族延续等社会现象……。古人曾把人们的六欲滿足度分为全生,亏生和迫生三类。全生者,能适宜地、全面地获得六欲的滿足;亏生者,其部份欲望受到压抑不被滿足;迫生者,则基本上丧失个人自由,在无奈地环境里苟活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个人欲望的全面适度地滿足,是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的主要标志 ,故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盛德大业至矣哉,富贵之为大业"。強国富民,使人民过得幸福,是历代圣贤或国主治国理政的归宿。在高度商品化的现代社会,各种消费品的研究开发和倾力推销,不都是为了人们六欲的满足吗?</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在改开之前,在极“左"的,不科学的说教和意识之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为名,不图利,吃不饱,穿不暖,言论不自由,劳作不自主,根本谈不到生活享受。应该就算“迫生”吧。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大幅提高,有的人巳实现了“全生”,有的人虽还停留在亏生层面,但全国范围内的衣食住行巳基本滿足,言论基本自由了,工作也有了可选择性,虽然对部份人来讲仍有些“亏生”,但较前巳经进步多了。“迫生”现象基本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儒教几千年的影响下,“克己复礼"的旧观念仍左右着相当一部人的意识,特别是若干老年百姓。思想依然禁锢,禁欲主义主导着人生。对当下的由社会进步所表现出来的若干制度和生活方式持怀疑和迷惘心态,这恐怕也算一种亏生状态吧。</p><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必定会拨乱反正,更新那些反科学,反人性的说教和制度,让人性回归自然,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