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 纳米比亚:光影交织的梦幻摄影之旅

赵力

在非洲大陆的西南角,横卧着一片神奇的土地~~纳米比亚!这里是全球摄影人心驰向往之地,是造物主打翻调色盘后肆意挥毫的画布,更是用光影编织奇迹的魔幻剧场。当你的镜头对准这片土地,每按一次快门都是一次肾上腺素的飙升,每一幅作品都是让人惊艳的灵魂之作!<br>这里有让镜头疯狂的极致地貌:世界最古老的红沙漠在晨昏间上演色彩狂欢,死亡谷的枯树与盐沼构成超现实的光影大片,箭袋树庄园的 "沙漠烛台" 在星空下勾勒出神秘的几何图腾。这里有让人震撼的人文宝藏:辛巴红泥人用赭红色颜料书写千年游牧史诗,鲸湾港的海豚跃出海面时会在镜头里划出银蓝弧线,埃托沙草原的野生动物群像自带电影级运镜。更妙的是,你能在一天之内收割晨雾、烈日、夕照三种光影魔法,在越野车的轰鸣中捕捉沙海交汇的视觉冲击,在教堂彩窗下凝固信仰与光的共舞 —— 纳米比亚,就是为摄影而生的天堂!<div><br><div>2025.5.17~5.26 在十天的纳米比亚旅行中,不仅参观了首都温得和克的古老教堂,而且还去了箭袋树庄园、纳米布红沙漠45号/40号沙丘、死亡谷、埃托沙国家公园等景点,体验了鲸湾港乘船出海寻鲸、三明治湾越野车沙漠探险、大猫基地近距离拍摄猎豹捕食等活动、还在清晨、傍晚深入辛巴红泥人聚集地感受他们一天的真实生活,恍若隔世。</div></div> 箭袋树庄园:沙漠中的生命赞歌 <br>在纳米比亚的沙漠深处,箭袋树庄园是一曲凝固的生命史诗。这些学名叫做 "二歧芦荟" 的奇特植物,以灰褐色树干撑起伞状枝桠,表皮布满龟裂纹路,如同被岁月炙烤的陶俑。它们的枝干天生具有几何美感:主茎挺拔如柱,侧枝呈 60 度角均匀舒展,末端簇生的长叶已退化成尖刺,将水分蒸发降到极致。清晨的斜射光勾勒出枝干的青铜质感,投在沙地上的影子如同一幅立体版画;当夕阳为树冠镀上金箔,树影在赭红色沙丘上拉长成巨大的十字架,仿佛沙漠在向生命致敬。采用低机位仰拍,箭袋树就与靛蓝天幕形成了剪影,颇为壮观。 名称由来:当地土著部落布须曼人会砍下箭袋树的树枝,挖空其海绵组织,用来当作箭筒,因此得名箭袋树。<br>植物类别:虽被称为 “树”,但实际上是百合科芦荟属的巨型多肉植物,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芦荟物种之一。<br>体型巨大:最高可达 20 米,树干直径超 3 米,成年的箭袋树平均高度在 5 米左右。<br>银白枝干:银灰色枝干覆盖着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这些粉末能在纳米布沙漠的烈日下反射 70% 以上的紫外线,如同 “植物界的太空防晒衣”。<br>独特叶片:叶片呈灰绿色,螺旋排列,有一层厚厚的外皮,皮孔的数目极少,可将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减到最低限度。<br> 纳米布红沙漠:沙丘上的光影盛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纳米布红沙漠的 45 号、40 号沙丘,却是上帝打翻的赭红色颜料盘。这些高达 300 米的沙丘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现醉人的酒红色,棱线如刀削般锋利,在不同时刻演绎着光影魔术: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以低角度斜切沙丘,阴面呈深紫,阳面泛金红,明暗交界线清晰如五线谱;正午强光下,沙粒反射出金属般的光泽,热浪在沙丘间蒸腾,远处的沙脊线扭曲成海市蜃楼;黄昏时刻,夕阳将沙丘染成熔金之色,背阴处的冷紫色与天际线的钴蓝色层层递进,形成震撼的色彩交响乐,细腻的沙纹在侧光下如凝固的浪涛,而人物行走的剪影能凸显沙漠的浩瀚尺度。残阳似血、落日如金,竟在纳米布红沙漠得到了最好的诠释。</p> 纳米比亚 45 号沙丘位于纳米布 - 诺克卢福国家公园内的苏丝斯黎区域,是纳米布红沙漠中极具代表性的景观:<br>名称由来:45 号沙丘位于纳米比亚诺克卢福国家公园苏索斯维利沙漠谷地一带,因距离景区门口 45 公里而得名,也有说法称是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在为沙丘按顺序命名时,它正好是第 45 号。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之一,高度可达 325 米。<br>形成时间: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 8000 万年前,历经漫长岁月的地质变化和自然雕琢。<br>自然特征<br>外观线条:沙丘脊线清晰,线条优美,两侧的坡面陡峭而平滑,呈现出相对对称的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几何美感,从远处看,宛如一条巨大的红色绸带蜿蜒在沙漠之中。<br>沙质特点:这里的沙质细腻柔软,踩在上面仿佛行走在柔软的地毯上,且沙子富含铁质,质量很重,使得沙丘经历上千年的风暴洗礼都未曾自动过。<br>色彩变化:由于沙土里富含铁元素,在长期的氧化作用下呈现出红褐色。随着太阳角度和光线的变化,沙丘会不断变幻出迷人的色彩,日出日落时分,太阳低光照射,沙丘会呈现出一半殷红一半黑暗的独特景象,巨大的色彩反差极具视觉冲击力。<br> 死亡谷:苍凉中的震撼之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800 年前的骆驼刺树早已风干成炭黑色雕塑,虬曲的枝干指向苍穹,仿佛在诉说最后的挣扎。白色黏土硬壳上布满龟裂纹,裂缝中渗出的地下水早已在旱季蒸发,留下盐晶闪烁如碎钻。清晨阳光斜射,枯树在纯白地面投下淡淡阴影,远处的沙丘一片金黄,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采用佳能超广角镜头RF20~20F4L靠近枯树树干拍摄,焦点包围拍摄,形成了具有上佳清晰度的冲击力照片。</p> 纳米比亚死亡谷是纳米比亚西南部纳米布 - 诺克卢福国家公园内的一个独特景观,与 45 号沙丘相距不远,是一片被沙丘围困的 “白色粘土盆地”,里面有许多骆驼刺枯树,依然屹立在原地,与白色的土地、橙红的沙丘背景相互映衬,形成了如梦幻般的画面,是全球最魔幻的摄影背景之一。<div>景观特色<br>千年枯树:死亡谷内有大量沙漠刺槐古树,树木在失去水源后慢慢死去变干,毒辣的阳光将其烤焦,使它们的外表变黑,由于沙漠中干燥的气候和特殊的地质条件,这些枯树并未腐烂,依然保持着生前的姿态,屹立不倒。<br>色彩对比强烈:湛蓝的天空、橙红色的沙丘、白色的黏土以及炭黑色的枯树,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构成了一幅如油画般壮丽而又凄美的画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极具视觉冲击力。<br></div> 辛巴红泥人:古老文明的活化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奥普沃附近的村落,辛巴族妇女是行走的红陶雕塑。她们将红色赭石粉与牛油调和,均匀涂抹在裸露的皮肤上,形成天然防晒层,经年累月的涂抹让皮肤呈现紫檀木般的光泽。长发用红泥混合羊脂搓成粗粝的发辫,垂落在古铜色的脊背间。圆形茅草屋以树枝为架,覆以骆驼刺编织的草席,门前摆放着手工打磨的葫芦水罐。当晨光穿透炊烟,红泥人驱赶着牛群走向草场,赭红色的身影在金色草原上移动,宛如从岩画中走出的远古先民。特写她们佩戴的贝壳项链与铜制脚铃,细节处彰显文化传承,而逆光下红泥与皮肤的质感对比更具视觉冲击力。</p> 纳米比亚红泥人一般指辛巴族,他们是纳米比亚最具特色的传统部落,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br>历史与迁徙:辛巴族 17 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如今,他们依旧停留在原始状态,生活在纳米比亚西北部与安哥拉交界的库内内河流域科可兰德地区,人数不足两万。<br>生活方式<br>居住:辛巴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内面积一般有三四平方米。为防止房屋坍塌,屋内大都会竖起比较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辛巴男人的每个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栋篱笆房里,有多少篱笆房,就有多少个老婆。<br>生计:以畜牧种植为生,过去男人常年外出放牧狩猎,女人留守,如今男人们逐渐也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但女人依然在家里操持家务。<br>文化习俗<br>红泥涂抹: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 “红泥巴” 裹着,因此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红泥的原料是一种采自纳米比亚西北山区的红石,将其磨碎后,加入水和从牛乳或羊乳里提取的脂肪制成。涂抹红泥不仅可以抵御烈日暴晒、防止蚊虫叮咬,还能在沙漠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封闭毛孔、起到保暖的作用,同时也可除去身体上的污物,起到 “无水洗澡” 的清洁效果。<br>发型与装饰:辛巴族孩子的头发很有特色,男孩的辫子向后梳,女孩的辫子则向前梳。少女的头发在脸边自然垂落,结婚后的妇女则要将一些头发束在头顶,并绑上发冠。此外,她们还喜欢佩戴红泥做的项圈,以及金属腰带、脚环等装饰物。<br>婚姻制度:由于神秘遗传基因导致很多辛巴男孩在 15 岁之前夭折,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辛巴人的男女关系比较随意,三头牛就可以换一个老婆,且必须是一头公牛两头母牛。父亲兄长去世后,其财产包括老婆都由弟弟继承,父母则由兄弟出钱共同供养。<br>宗教信仰:辛巴人没有图腾,他们崇拜祖先、崇拜火,祖先火是维系民族的精神核心。<br> 鲸湾港出海:与海洋的亲密邂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鲸湾港的清晨,咸湿的海雾还未散尽,鹈鹕已在码头展翅滑翔。乘双体船驶入大西洋,成群的海豹趴在礁石上晒腹,黝黑的身躯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当海豚群从船侧跃出,流线型的身体划出优美的弧线,溅起的浪花在逆光中形成彩虹。建议使用高速快门捕捉海洋生物的动态,而广角镜头能展现海天相接的壮阔,尤其是当船行至鹈鹕岬,蓝色海面上成片红色的水母,黑色的海豹突然从水下冒出,绝对出乎你的预料,一种另类的视觉体验。</p> 鲸港湾出海是纳米比亚热门的旅游项目:<br><br>行程特色:<br><br>丰富的海洋生物观赏: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海豹、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它们在船边游动、跳跃,其中海豹常常会调皮地跳上船向水手讨食。我们运气不错,还看到斑点座头鲸。此外,还有鹈鹕、鱼鹰、海鸥等海鸟在上空飞翔,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海洋生态画卷。<br><br>美丽的海岸风光:沿途能欣赏到纳米比亚西海岸独特的海岸线景色,包括沙漠与海洋交汇的壮观景象,以及著名的鹈鹕岬等景点。船只乘风破浪前行,海风拂面,让人心情愉悦。<br><br>美味的海上餐食:从鹈鹕岬返回的航程中,船长和水手会为客人准备海上午餐,有鲜美的生蚝、香槟酒及各式当地小点心,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享受美食盛宴。在香槟的微醺中欣赏海中美景,岸边成群的海豹、海中高耸的石油钻井平台,想着一个星期前的此刻还在颐和园散步,真是犹如梦境。<br><br>鲸湾港市郊的粉色盐田: 当湖泊的盐度超过海水的盐度时,在高温和充足光照下,湖里的海藻便开始聚集红色 β- 胡萝卜素,使得湖泊变成粉色<br> 三明治湾越野车沙漠探险: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三明治湾是沙与海的狂欢场,4x4 越野车在 200 米高的沙丘间俯冲腾跃,引擎轰鸣声与车轮碾沙的沙沙声交织。当车辆冲上 "大爸爸沙丘" 顶端,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左侧是层层叠叠的红色沙丘,如凝固的岩浆流向内陆;右侧是湛蓝的大西洋,海浪正亲吻着白色的沙滩。车体倾斜 45 度角的瞬间,沙粒从底盘簌簌滑落,远处的沙丘脊线在热气中浮动,恍若置身于火星表面。我们三三两两,或在山丘顶部使用相机记录车辆腾空的动感瞬间,或在山腰拍摄车辙形成的曲线,这种与自然纹理构成有趣的人工印记。</p> 鲸港湾三明治湾越野吉普冲沙是纳米比亚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乘坐专业越野车在沙丘间穿梭,体验刺激的同时欣赏沙海相连的独特美景。<br><br>活动特色:<br><br>刺激冲沙体验:乘坐专业改装的四驱越野车,在高耸的沙丘间飞驰,向导会驾驶车辆从近百米高的沙丘俯冲而下,在近乎垂直的坡面上漂移腾跃,带来强烈的失重感,仿佛乘坐天然的沙漠过山车。<br><br>独特景观欣赏:三明治湾一半是大西洋,一半是纳米布沙漠,能看到倒沙入海的奇妙景观。行进途中还会路过当地盐田,可看到沙丘一样的盐堆和大片晒盐湖,运气好还能发现鲸湾盐场的粉色秘境。<br><br>野生动物观赏:沙漠中生活着变色龙、阔趾虎、蜥蜴等小动物,经验丰富的向导会带领游客寻找它们的踪迹,并讲解相关知识。此外,三明治湾附近的浅水滩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游客有机会看到成群的火烈鸟、鹈鹕等鸟类。遗憾的是这次我们去的有些早,上游雨水丰沛,火烈鸟还没有迁徙过来纳米比亚,一根鸟毛都没看到。<br> 颇有情调的安排,沙漠冲沙半程小憩,几辆越野车的司机不约而同的忙乎起来,竟然快速搭起一个铺着桌布的简易餐台,各种酒水和食物一应俱全,大家各取所需。一个没忍住,我喝了好几杯冒着气泡的冰镇香槟,真是无比的惬意。 大猫基地:与猛兽的近距离接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清晨的大猫基地,我们是第一批客人,围栏内的非洲狮正享受清晨的慵懒,金色鬃毛在树荫下泛着绸缎光泽,瞳孔在晨光中缩成细线;猎豹修长的身躯紧贴地面,流线型的体态彰显速度之王的优雅。基地采用半开放式环境,允许摄影师在安全距离内捕捉猎豹捕捉地面上的逗猫布袋,猎豹的速度确实超级快,身影在镜头里面一闪即逝,好几位拿着长焦的团友都没能捕捉到满意的镜头。建议使用中焦镜头,能够抓拍到猎豹飞奔的身影,突出动物的神态细节,清晨的侧光还能展现皮毛的质感。</p> 纳米比亚的大猫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洲猎豹和花豹保护区,主要对伤残和幼崽进行治疗和野化驯养,最终让它们回归大自然。<br>以下是纳米比亚四个主要大猫基地的介绍:<br><b>哈纳斯野生动物保护基地</b><br>位置与交通:距离首都温得和克较远,道路状况不太好,前往此处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br>特色活动:可以陪同猎豹散步,是最有名的大猫基地,因 “花少” 等节目而被大众所熟知。此外,还可以参加 feeding tour 喂食活动,观赏狮子、猎狗、鸵鸟、花豹、羚羊、疣猪、狒狒等多种动物。<br><b>CCF(Okonjima)</b><br>位置与交通:位于奥奇瓦龙戈地区,离埃托沙国家自然保护区比较近,可以在前往埃托沙的途中顺道参观。<br>特色活动:作为比较传统的猎豹基地,这里每天都有观看豹子的活动,但游客不能与豹子亲密接触,只能在一定距离外观赏,适合想要了解猎豹生活习性和保护情况的游客。<br><b>Nannkuse Wildlife Sanctuary</b><br>位置与交通:距离首都温得和克较近,交通相对便利。<br>特色活动:由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赞助,这里也提供溜豹子的活动,游客可以与豹子亲密接触,但同样不允许拍照。<br><b>箭袋树庄园 Mariental</b><br>位置与交通:距离首都温得和克大概四个小时的车程,附近拥有大片的箭袋树,对于喜欢观星拍星空的游客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br>特色活动:目前是纳米比亚唯一一个可以和大猫散步并且拍照的地方,庄园内的豹子很温顺,不怕人,喜欢被摸头和舔人。庄园早晨景色美丽,水塘边经常会有犀牛、长颈鹿等野生动物过来喝水。<br><div><br></div><div>我们这次去的是CCF(Okonjima),位于奥奇瓦龙戈地区</div> 埃托沙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天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托沙盐沼旱季的饮水是非常珍贵的,埃托沙公园内酒店边上的一个水塘简直是动物们的天然舞台:大象用鼻子卷起枯草,耳朵拍打驱赶蚊蝇;角马群围成警戒圈,幼崽在中心低头饮水;偶尔出现的鬣狗在远处徘徊,金黄的毛色与枯草浑然一体。旁晚时分,大象、犀牛等大型动物就像排队一样来水塘喝水,大象走了犀牛来,犀牛走了又有大象来,寂静之中程序井然,让我们愕然。</p> 埃托沙国家公园位于纳米比亚北部,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最著名的野生动物园之一。<br>建立时间:1907 年,当时的德国总督宣布该园为动物保护区,此后公园面积不断变化,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目前面积约 2.3 万平方公里。<br>名称由来:“埃托沙” 在当地语言中意为 “白色干水之地”,源于园内一个长 130 公里,宽 50 公里,面积达 4800 平方公里的巨大盐沼。<br>自然景观:<br>埃托沙盐盘:世界上最古老的盐沼之一,白茫茫的盐盘在阳光下闪耀着梦幻光泽,日落时分,光线柔美,盐盘被染成橙红色,与蓝天、白云和远处的沙漠构成绝美的画面。<br>荒漠景观:公园内除了盐盘,还有大片的荒漠区域,八千万年时光雕刻出的沙丘曲线优美,朝阳一面如鲜血般殷红,背阴一面如黑夜般深邃,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br>动物资源:<br>种类丰富:园内有 110 多种哺乳动物,其中不乏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如黑犀牛等;还有 323 种羽色各异的鸟类,三分之一为候鸟,以及 100 多种爬行动物。<br>动物迁徙:雨季时,数以万计的斑马和角马从东北面的安多尼平原迁徙而至,长颈鹿和大象群也会跟随,后面还跟着大群跳羚、非洲南部棕羚及白羚,狮子、鬣狗、猎豹及野狗等食肉动物也尾随其后。旱季时,盐沼干涸,动物又会再次迁徙,在盐湖表层留下无数脚印延伸到遥远的地平线。<br>旅游体验<br>观赏动物:清晨和傍晚是观赏动物的最佳时间,在 Okaukuejo、Halali 等主要水源地,可能会看到狮子捕猎的场景,还能观赏到被盐盘 “染白” 的白象群。此外,参加夜间观赏之旅,可以看到豺狼、斑鬣狗和豹子等白天躲藏的动物。<br> 温得和克教堂:信仰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温得和克的晨雾尚未散尽,这座赭红色砂岩构筑的哥特式尖塔已刺破云层,以君临天下的姿态俯瞰着城市的苏醒。作为纳米比亚最具辨识度的地标,基督教堂不仅是殖民时代的建筑标本,更是光与信仰共舞的神圣剧场,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跨越世纪的光影传奇。<br></p> 这座由德国建筑师戈特利布・雷德克设计的教堂,始建于 1907 年赫雷罗战争结束后,最初名为 "和平教堂"。其基石从欧洲跨海而来,石英砂岩采自本地阿维斯水坝,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雕琢的门廊与德国进口的三口青铜钟,共同编织成殖民时代的建筑寓言。新哥特式的尖顶高达 40 米,飞扶壁的阴影在墙面上切割出锋利的几何图形,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玫瑰窗,则以铸铁花饰勾勒出流动的自然曲线。最富戏剧性的是教堂侧面的浮雕:战争场景与圣经故事交错,征服者的铁蹄与受难者的锁链凝固在砂岩中,成为殖民历史最直观的注脚。 非洲四国之旅,从2025.5.16~6.6,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