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辰的美篇,(第166期)《曹全碑》隶书习作,古诗词一首

启明星辰

<p class="ql-block">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睛,故作此词。</p><p class="ql-block">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 class="ql-block"> 北宋·苏轼</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叙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class="ql-block">  《定风波》评鉴:</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是宋代词坛的绝唱,更是一颗穿越风雨的精神明珠。这首词以一次寻常的山行遇雨为引,却通过精妙的艺术构思与深邃的思想内核,构建出一幅气象宏阔的生命图景。 </p><p class="ql-block">一、自然意象与人生隐喻的双重构建</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片以自然风雨起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即以“莫听”二字斩钉截铁地拒绝外界风雨的惊扰。那“穿林打叶”的急促雨声,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人生路上猝不及防的打击与磨折。而“吟啸徐行”的姿态,则成为词人内心定力与超然态度的外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以物质上的“竹杖芒鞋” 与象征身份地位的“马”形成强烈对比。在“轻胜”二字中实现价值翻转--精神的自足远胜物质的丰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以反问振起,将“烟雨”升华为笼罩人生的种种困厄,“任”字则尽显笑纳一切、从容行过风雨的生命气度。</p> <p class="ql-block">二、艺术手法与精神境界的完美交融</p><p class="ql-block"> 下片笔锋流转:“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终将过去,“微冷”是现实体验,而“斜照相迎”则预示着苦尽甘来的希望。词人敏锐捕捉气候的细微变化,更暗喻着人生阴晴冷暖的交替流转。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如禅宗顿悟般直抵全词精神制高点。“萧瑟处”是来路的风雨坎坷,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二元对立的彻底超越--心中不起波澜,便无所谓外界的“风雨”或“晴”。 这并非对现实的麻木,而是主体精神强大到消解了外在际遇的绝对影响力,抵达了不为物役的澄明境界。此句以极简淡之语,道出极深邃的哲思,其艺术感染力正在于语言背后的无限精神空间。</p> <p class="ql-block">三、风雨人生中的永恒启示</p><p class="ql-block"> 《定风波》的意义,在于它通过一次微小的生活事件,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哲学。它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坐标,并非由外在境遇的顺逆来标定。当内心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定力与“吟啸徐行”的从容,便能在任何处境中保持精神的丰盈与自由。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更是为世人提供了一种超越困境的心灵法门--消解对立,回归内心的澄明与安宁。 </p><p class="ql-block"> 苏轼以一次偶然的淋雨,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永恒的精神晴空。那“竹杖芒鞋”踏过的不只是泥泞山径,更是生命苦难的象征;“一蓑烟雨”遮蔽的不仅是躯体,更是灵魂栖居的方舟。当七百年前的雨声穿透时空,依然叩击着现代人迷惘的心灵--原来真正的放晴,不在天际风云的变幻,而在于内心是否筑起了足以消融风的智慧堤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