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寻踪录7:新芽破土

无涯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冬的晨雾像一层轻柔的白纱,笼罩着枫桥镇,石桥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通往仙境的通道。杨一言裹紧身上的厚棉衣,站在木工坊门口,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消散。他的手中握着一封来自国外的信件,那是林远的一个朋友,一位在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的华裔策展人。信中提到,他们计划举办一个中国传统手工艺海外巡展,邀请杨一言的木雕作品参展。​“阿言哥,这信上写的啥呀?”小胖凑过来,好奇地盯着信纸。​“是要我把木雕带到国外去展出。”杨一言的声音微微颤抖,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木雕能有机会走出国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沈秋水闻讯赶来,她的脸上带着惊喜与担忧交织的复杂神情:“这可是大事,可你一个人去行吗?”​杨一言摇了摇头:“我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怕是会遇到不少麻烦。”​就在这时,林远和苏瑶夫妇匆匆赶到。林远一进门就握住杨一言的手:“我刚好有个学术交流项目要去那个国家,可以陪你一起去,帮你翻译和协调事务。”​苏瑶也在一旁附和:“是呀,我们对你这些木雕作品很放心,有林远在,肯定能顺利展出。”​杨一言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他感激地看着林远夫妇:“那可太好了,全靠你们帮忙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小镇,老周的面馆里又一次聚满了乡亲们。大家围着杨一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叮嘱着。老周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拍着杨一言的肩膀说:“阿言,咱这木雕要是能在国外出名,那可是给咱整个中国手艺人都长脸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沈秋水则在夜里为杨一言收拾行囊,她仔细地把每一件必需品放进包里,眼神中满是关切:“你到了国外,要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就给我写信,我在这儿呢,一直等着你。”​杨一言握住她的手,温暖的触感驱散了冬夜的寒意:“我会的,我也会把国外的见闻都写信告诉你,让咱俩一起长长见识。”​出发前夕,杨一言和沈秋水来到了枫溪河边。他们并肩坐在河岸边的长椅上,望着潺潺流水,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一丝不舍。​“阿言哥,你说国外的人会喜欢咱的木雕吗?”小胖突然从身后冒出来,他的眼神中满是期待。​杨一言回过头,微笑着说:“会的,我相信他们会喜欢这些带着咱枫桥镇温度的手工艺品。”​带着这份信念,杨一言踏上了前往国外的旅程。一路上,他紧紧抱着装有木雕的箱子,那些木雕不仅是他的心血,更是小镇的希望。​展览所在的国家正值深秋,金黄的银杏叶铺满街头,与国内的枫桥镇有着别样的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杨一言跟随林远来到展览场馆,那是一栋风格现代的建筑,明亮的灯光和简洁的线条让人眼前一亮。​策展人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她是一位和蔼的中年女士,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木雕太美了,我相信它们会在展览上大放异彩。”她轻轻抚摸着杨一言的《枫桥夜泊》,眼中满是欣赏。​布展的那几天,杨一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亲自为每一件木雕摆放位置,调试灯光角度,确保它们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观众。林远在一旁帮忙翻译,同时也向策展团队介绍木雕背后的枫桥镇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览开幕的那天,场馆外排起了长队。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着对神秘东方文化的期待走进展厅。当他们看到杨一言的木雕作品时,不禁发出阵阵惊叹。​“这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吗?太神奇了,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生动。”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士站在《丰收》前,目不转睛。​一位白发老者则在《时光之桥》前驻足良久,他轻声对身边的翻译说:“这不仅仅是一件木雕,它讲述了一个小镇的历史和文化,我能感受到雕刻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杨一言站在一旁,看着观众们欣赏作品时脸上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木雕能跨越国界,触动这些陌生人的内心。​展览期间,杨一言还应邀参加了一场文化讲座。他带着沈秋水设计的《四季轮回》系列,在台上向观众讲述枫桥镇的四季变化和木雕工艺的传承。他的语言虽不华丽,但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深情,让听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丽的江南小镇。​“我从未想过,一件木雕能承载这么多情感和故事。”讲座结束后,一位年轻的观众握着杨一言的手,眼中满是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此同时,国内的枫桥镇也因为这次展览而热闹非凡。媒体纷纷报道杨一言的木雕在海外的成功,小镇的木雕产业再次迎来高潮。老周的面馆推出了 “海外风情面”,用独特的酱料和食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小胖则在木工坊里忙碌着,为新的订单准备材料,他的手艺在实践中越发娴熟。​沈秋水每天都会收到杨一言从国外寄来的明信片,每一张都详细记录着他的所见所闻。她把这些明信片仔细地贴在卧室的墙上,看着它们,就像是杨一言就在自己身边。​“秋水姐,杨一言哥的木雕在外国火了,我们是不是也得好好努力,不能给他拖后腿呀?”小雨兴奋地冲进沈秋水的工作室,她的手中拿着一份最新的订单列表,上面的数字让她眼睛放光。​沈秋水点了点头,她的目光落在手中的木雕上:“对,我们不能光靠阿言一个人,得让整个小镇的木雕都走出去。”​在她的带领下,镇上的木雕艺人们开始尝试新的风格和题材,将枫桥镇的现代生活融入传统工艺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一言的木雕在海外的巡展越办越成功。他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枫桥镇的木雕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一张亮丽名片。​然而,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并非全是风光。每当夜深人静,杨一言常常会想起家乡的枫溪河,想起沈秋水在河边洗衣的身影,想起老周面馆里飘出的阵阵香气。孤独感如同影子般紧紧跟随,但他知道,这份思念正是他前进的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巡展接近尾声。杨一言站在空荡荡的展厅里,轻轻抚摸着那些即将归乡的木雕。它们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见证了枫桥镇木雕的蜕变。​“该回家了。”他轻声呢喃,心里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回到枫桥镇的那天,石桥上挤满了迎接他的乡亲们。沈秋水站在人群最前面,她的身后是小木,孩子挥舞着小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杨一言快步走下桥,紧紧抱住沈秋水和儿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但更多的是幸福。​“阿言,你可回来了,镇上的木雕都盼着你呢。”老周拍着杨一言的后背,语气中带着几分哽咽。​小胖则举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欢迎阿言哥凯旋”,引得众人一阵欢笑。​晚上,小镇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晚会。篝火在广场中央熊熊燃烧,人们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杨一言抱着小木,坐在沈秋水身边,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咱枫桥镇的木雕,总算是闯出了一片天地。”沈秋水依偎在杨一言肩头,轻声说道。​杨一言点了点头,他的目光投向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这只是开始,以后咱还要带着木雕去更多地方,让全世界都知道枫桥镇。”​篝火的光芒映照在他们的脸上,也映照着小镇美好的未来。在这个属于枫桥镇的夜晚,希望的种子已经种下,等待着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