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霏雨中追溯辉煌——桐城市伊洛小学师生在霍山三线军工博物馆的研学之行

胡劲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71, 128, 244);">( 空中俯瞰三线军工博物馆小视频 )</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71, 128, 244);">日期: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span> <span style="color: rgb(71, 128, 244);">上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71, 128, 244);">天气:阴有霏霏细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今日一早,细雨霏霏,我们桐城市伊洛小学中高年级师生一行从昨晚下榻的霍山县迎驾春风营地出发,乘车前往霍山县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展开了一场研学之旅。细雨中的旅行总带给人一份特别的宁静与沉思,也夹带着我们对这场研旅的好奇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位于霍山县诸佛庵镇仙人冲境内的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是藏匿在大别山深处的一枚时光胶囊。这里曾经是热火朝天的皖西老三线军工企业的所在地,现如今,变身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家专注于三线文化主题的博物馆,肩负着红色教育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动荡,中华民族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包围之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在这样一个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紧张局势下,毛泽东主席多次提出了要加强战备,指示“要准备打仗”、“第一线和第二线要搞三线”、“三线建设要抓紧”。按照毛泽东主席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64年做出了全国建设小三线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一场历史性的国防和经济战略布局。按照“大分散、小集中”“靠山、分散、隐蔽”的指导方针,1964年至1985年间,安徽西部大别山区成为小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带。在这一时期,霍山县先后建成投产和使用小三线企事业单位10家,以诸佛庵镇为首,就建有皖西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医院,占地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曾经有二万余人的职工与家属,在此奋斗和生活,抒写了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抵达三线军工博物馆时,春雨如丝,轻轻泛起了雾气,在烟雨中,霍山县三线军工博物馆虽然显得有些朦胧,却不减其庄重与肃穆,仿佛一位历经风雨的长者,在静静诉说着那段铁血岁月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们整队穿过博物馆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院中央那座标志性的建筑——一座按原皖西机械厂生产的原型同比例复制放大的24米高的六零炮弹模型。炮弹模型分为弹头、弹身、弹尾三部分,逼真而又巍峨,庄严地屹立于博物馆的大院内,仿佛时间的巨轮还停留在那个备战备荒的年代。六零炮弹,作为战争年代的重要武器装备,曾在中国人民抵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战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此刻,它以模型的形式出现在师生们眼前,仿佛是一部静默的历史教科书,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英勇抗争的故事。这座巨型六零炮弹模型不仅展示了我国过去军工生产的实力,更给我们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感受着老一辈军工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站在六零炮弹模型前,师生们认真地倾听着讲解员讲述着关于六零炮弹模型背后的故事,纷纷驻足仰望,仰望着的是历史的烙印,是英雄的精神,是国防的力量,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六零炮弹模型旁边,有一座盘旋而上六层高的红色钢构观光楼梯,楼梯的最顶端还搭建了一个连接炮弹用于观光的天桥。展馆的走廊外面,镶嵌着一个巨大的镂空钢构红五星,寓意红星机械厂。红星机械厂是一个军工厂,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里开始大量生产炮弹等军品,并陆续装备到部队。1993年1月安徽省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省属小三线军工企业进行了调整,将红星机械厂搬迁到合肥,2009年,红星机械厂改制更名为安徽红星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红星机械厂搬迁后,留下的厂房被改建为现在的安徽三线博物馆,用以纪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为中国国防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三线企业、军工企业以及无私奉献的三线人、军工人。站在这里,遥想当年数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或携带家眷,或单身一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深山峡谷,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土地,为祖国军工企业默默地奉献,他们的付出与坚守,如同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六零炮弹模型前面的一长方形草坪上,巍然屹立的56式迫击炮、63式水陆坦克、大型烟幕释放车构成了三线军工博物馆大院内一道庄重的历史风景线。这些曾经捍卫我国领土安全、主权完整的功勋装备,如今静静地伫立在三线军工博物馆大院内的展台上,无声地诉说着过去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故事和往昔那段弥漫着火药味却也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向前来参观的师生们传递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些军工展品,无论是炮弹、迫击炮还是坦克,都是我国国防防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呈现了我国过去的军事实力,而且也是对那一时代中国国情的直接见证。孩子们通过现场观看,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历史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也对他们萌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移步换景,我们来到了三线礼堂墙壁的一幅宣传画下,宣传画以质朴的土黄色为背景,象征着三线建设扎根在祖国质朴的黄土地上。宣传画正中,一面指引着前进方向热烈火红的旗帜下是一群三线工人、军人和科研人员并肩作战的场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生动剪影。宣传画中这群人物强健有力的身影、高扬奋发的斗志和坚毅如炬的目光,无不体现了三线人夙夜匪懈、默默奉献的革命情怀,生动地传达着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这幅宣传画,不单是墙壁的装饰,更是对那个年代和三线建设者们最深情的缅怀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宣传画左右两边白底红字“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体书法的时代口号苍劲有力。这句口号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在那特殊历史时期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它凝聚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与奉献精神。上三线,意味着背井离乡,面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好人好马”的坚守与付出,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根基。“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每个字都刻印着革命前辈们的血与火、汗与泪。这是那一时期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誓言,也是那个年代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直接体现。站在这方墙前,仿佛仍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畔久久萦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堵宣传画侧墙的结构与设计充分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建筑风格。它以热烈的火红、质朴的土黄、纯净的雪白以及深沉的瓦灰四色交织融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岁月的长卷,既弥漫着质朴无华的泥土芬芳,又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燃烧的气息,让每一位驻足于此的参观者都能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与精神风貌,从而引发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深情缅怀和对未来征程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室外参观结束,随后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踏寻先辈们的足迹进入博物馆展厅内,开始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展厅分三个不同风格的展区,全景式的展示了原三线军工厂生产、科研等经典场景。展区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丰富的历史资料、斑驳的历史机械和逼真的历史场景。每一件展品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三线建设时期的故事;每一处展墙都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展板都记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奋斗与拼搏,凝固了时光的记忆;每一格展柜中都凝聚着无数的情感与回忆,散发着光阴沉淀的醇香;每一席展台上都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精神,让历史的印记显得触手可及。站在这些充满厚重而又深沉历史感的展厅里,我们仿佛能听到机器轰鸣、金属敲击、火花飞溅、齿轮咬合的声音;感受到三线工人们紧张忙碌、满脸汗水、热火朝天、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场面。随着参观的深入,师生们还看到了许多当年三线工人们常用的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及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面对艰苦的环境依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师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武器装备展区,各种型号的枪械、炮弹引起了师生们极大的兴趣。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这些武器的发展历程和使用情况,让师生们对我国的军事科技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解说,师生们对军工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见证了我国三线建设者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孕育出卓越的军工科技成果,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让师生们印象深刻的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展区。这里展示了许多在三线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感天动地的事迹。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也让师生们认识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是他们捍卫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参观结束后,伊洛小学的师生们在博物馆侧墙的宣传画前面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次难忘的研学之旅。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出三线军工博物馆大门,虽然雨丝依旧纷扰,但师生们的心中已经明朗澄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只要我们秉持先辈们的敬业精神,发扬科技创新之力,就一定能够拨云见日,迎来属于我们的晴空万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71, 128, 244); font-size:20px;">( 一、二、三线分类介绍小视频 )</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胡劲松,男,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桐城市伊洛小学语文教师,作品散见于纸媒及网络平台。与纸砚相约,笔墨相守,用最美最真最深情的文字回眸岁月,书写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