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

许村

<p class="ql-block">作者:许 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789786</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翻开尘封的历史,有一张老照片给我很强烈的刺激,照片上的人物及她的故事总在我头脑中萦绕。</p><p class="ql-block"> 她叫梁速征,原名梁淑贞。1921年农历正月初八在西安出生,她的父亲梁彦如,母亲梁罗氏,她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她排行老大,她的父母勤俭持家有道,在生意上还算可以,在西安置有一院四合院,所以梁速征从小就有书读有学上,后来她在西安女子师范就读时接触了先进思想,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西安女子师范“民先”队长。</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她和一些进步同学毅然离家出走,1937年秋,前往延安参加革命,临走之前她母亲专门给她做了一件棉背心,这个紫色背心,羊绒里子寄托着母亲的不舍和心疼。</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梁速征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学习,火红的革命熔炉锻炼了她,一个月后她光荣加入了党组织。为了体现自己的刚强和与封建思想决裂,梁速征把她原来的名字“淑贞”改为速征。</p><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她在抗大任除奸干事。并随着抗大一起转移到了太行山上,先在太行野战除奸部受训,1940年12月她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的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任钳工二队指导员,该队队长是被朱总司令题词的“生产英雄”韩忠武。在韩忠武的影响下,梁速征从来都不把19岁的年龄放在眼里,工作和生产扑下身子和工友们一起干,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工作间隙她也会给没文化的工友们教书认字,她的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一次秋冬季,她听说我们的毛驴运送队从柳沟铁厂往黄崖洞兵工厂运送50炮弹毛坯时,天黑路滑,有的人和牲口掉到了山涧,队里组织工友报名前去救援,有个才15岁的工人也嚷嚷着要去,开始梁速征还做他的工作不让他去,结果她看到小伙子很执着,于是就把她穿着的棉背心给那个小伙子穿在身上。搞得小伙子怪不好意思的,梁速征说,你不穿就别去了。这样,这个小工友就带着指导员的体温出发了,胜利完成任务后,队里也发下了冬衣,小伙子才把棉背心还给了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1941年10月,日寇准备调集重兵对兵工厂进行“扫荡”,军工部立即动员工厂赶紧把机器设备掩埋,梁速征不顾单薄的体格,毅然和工友们一起埋机器,搬材料,忙的有条不紊。当她得知工人自卫队的工友要留下来参加黄崖洞兵工厂的保卫战,看到一个姓刘的师傅穿的很单薄,她立即将自己的棉背心送给他穿上。但是黄崖洞保卫战以敌我伤亡6:1的战绩胜利后,不幸的是刘师傅却牺牲了。而那个小伙子说,他师兄最后是嘱咐他一定要把棉背心还给指导员,还歉意的说,不好意思因为受伤让棉背心上沾上了血迹。听到小伙子说的,再看到棉背心上的血迹,梁速征的眼泪流了出来,她坚定的给小伙子说,虽然刘师傅牺牲了,我们就要化悲痛为力量,多多造枪造弹药为牺牲的工友报仇!过一段时间我要回延安了,我就把棉背心送给你留个纪念吧。小伙子知道拒绝不了,便十分珍重的用包袱包了起来,一直带在身边,留到全国解放。而照片上的那个婴儿就是梁速征回延安后生的女儿沈志农。</p><p class="ql-block"> 1949年,全国解放后,梁速征先后在公安部做保卫工作,1960年起她又到中央美院做了装潢系党总支书记。1984年1月9日,梁速征逝世,終年63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我接受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人才学院与央视联袂摄制的纪录片《人民兵工》的策划工作,成为该片的专家组成员。期间,摄制组在北京要采访太行老兵工后代。</p><p class="ql-block"> 那个夏天,我要在北京车道沟兵器北化集团大楼大厅里等待着前来接受采访的刘鼎之子文山、文石大哥,刘贵福之子建国大哥,张方之女和陆达之女,此前我曾经接到南京老兵工杜绍堂之女杜新民大姐一个电话,她推荐我认识一个沈志农大姐,她说志农大姐的母亲梁速征也是黄崖洞兵工厂的老兵工,当过副厂长,想寻找一下母亲在黄崖洞兵工厂时期的事迹材料,正好我在北京,要不然就在车道沟一起见面聊聊,所以我如是到了时,志农大姐已经在了,一番寒暄,我看到的志农大姐性格开朗,说话大开大合,嗓音有点哑,方形脸庞花白色的头发,一身休闲连衣裙让她显得大气和潇洒。</p><p class="ql-block"> 大姐告诉我她的想法,想给母亲做个纪念册,但是却没有母亲在黄崖洞兵工厂工作时的材料,我答应帮她收集找寻一下,一会儿,建国大哥到了,他们俩一见如故,原来建国大哥的姐姐与志农大姐是同学,小时候都有来往,今日等见非常高兴,我在一旁听着他们的交谈,记得了这次认识的开始。后来在北京老兵工后代重走父辈路太行行的时候,我接待了来自北京、南京、天津、太原、长治的老兵工后代他们一行人,又见到了志农大姐和她弟弟沈志工大哥,我把我了解到的信息也分享给她了。那次来长治来淮海集团的相聚成为大姐最快乐的几天,在黄崖洞见面,合影、上山,到平顺西安村和长治南石槽村的刘伯承工厂旧址,在淮海宾馆聚餐,哪里都有她爽朗的笑声歌声。疫情期间,杜大姐给我说志农大姐已经出书了,我就给志农大姐讨到了这本《思念》书画册。没想到,这次通话却成了我们的诀别。现在想起来我的心里都很可惜和遗憾,因为我拿到书后一直在想写个纪念文章还是书评来回馈志农大姐!然而想法未成,大姐已去,空留遗憾!</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抗战胜利的大年,恰逢中国妇女报记者陈姝女士来黄崖洞采访,寻找素材,于是,我就写了这个《老照片的故事》把这个多年心愿还上,并以此缅怀志农大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