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明说故事/三本先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537297</p> <p class="ql-block"> 指尖悬在“退出该群聊”的按钮上许久,最终轻轻一触,对话框里凝固的消息便永远成了过去时。群公告栏还挂着十年前的聚会通知,褪色的文字像一片风干的银杏叶,静静躺在时间的褶皱里。</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的蝉鸣还萦绕在耳畔,五湖四海的我们挤在同一间教室,课桌下传过的纸条、操场上追逐的身影,拼凑出最炽热的青春。那时没有微信群,分别后只能靠书信和偶尔的长途电话维系,后来地址变迁、号码更迭,许多人就这样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直到十年前的金秋,有人提议举办同学会,天南地北的我们才借着一张泛黄的毕业照重新相聚。推杯换盏间,有人说起当年暗恋的故事,有人展示孙子孙女的照片,笑声掀翻了饭店的屋顶。散场时,不知谁建了个微信群,指尖轻点,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便在数字世界里重逢。</p><p class="ql-block"> 刚进群的那段日子,群聊像永不停歇的喷泉。凌晨两点还有人分享老照片,配文“翻箱底找出来的,看咱们当年多嫩”;有人把珍藏的毕业纪念册一页页拍照上传,评论区瞬间被“泪目”“原来我当年这么傻”的留言刷屏。我们在群里分享孩子升学的喜悦,吐槽工作的烦恼,连小区团购打折的消息都能引发热烈讨论。可渐渐地,消息提示音从密集的鼓点变成零星的雨滴。有人开始在群里推销保险、保健品,回应者寥寥;有人分享退休后的旅行见闻,也只换来几个礼貌的点赞。</p><p class="ql-block"> 我从银海市来到金海市那年,通讯录里七八个“老同学”的名字曾让我倍感温暖。银行业务的营销重担压下来时,我满怀期待地向他们开口,想象着同窗情谊能化作业务的助力。然而消息发出去后,对话框始终静默,像被遗忘在角落的旧信封。倒是在马路,商场,小区偶遇的陌生人,愿意停下脚步听我介绍理财产品,甚至主动留下联系方式说“有需要随时找我”。这种冷热交织的反差,像寒冬里的冰锥,刺破了我对“同学”二字的幻想。</p><p class="ql-block"> 退出群聊的那一刻,我忽然释然了。三十多年的时光,足够让青涩少年变成两鬓染霜的中年人,足够让纯粹的情谊掺杂进现实的重量。人生本就是一列不断有人上车、下车的列车,有人陪你走过青春的盛夏,却未必能共赴中年的寒冬。放下,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给未来留出空间。那些散落在群聊里的欢笑与温暖,早已在记忆里生根发芽,而前方的站台,或许正有新的故事等待被书写。</p><p class="ql-block"> 推开院子的门,七月的风带着热浪涌来。墙角的向日葵曾是五月里最耀眼的明星,金黄的花盘追着太阳转,花瓣像被阳光吻过的火焰。如今它们垂下沉甸甸的花盘,褐色的籽粒饱满得快要撑破外壳,叶片在骄阳下褪去鲜绿,显出岁月打磨的褶皱——它们终究是退出了盛放的舞台。我轻轻摘下成熟的花盘,指尖触到粗糙的花萼,像握住一段沉甸甸的过往。这些被时光催熟的果实,即将变成新的种子,或是酿成醇香的油膏,在另一个维度延续生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就像退出那个微信群,不是告别情谊,而是与青春的喧嚣和解。当我们的鬓角染上银霜,便该懂得:生命的丰盈从不在喧嚣的簇拥里,而在懂得放下后的从容里。那些曾经照亮过岁月的“向日葵”,终将沉淀为记忆里的星光,而我们正踩着它们的影子,走向属于银发时代的新传奇——那里没有聚光灯的追逐,却有沉甸甸的收获,在时光里静静闪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