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自己打小就喜欢阅读文学书籍,古今中外凡是能看到的书籍尤其是文学名著,更是爱不释手。曾经一个时期也幻想过做一个有所成就的文人雅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到了初中高中年级的时候,正是头脑灵活、记忆力超强的年龄。在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的的严格要求下,熟背了许多唐诗宋词元曲和散文名篇。现在记忆中的许多诗词和古文的底子,都是当年的童子功。每当想起那个年代,心里就充满了对恩师的无限怀念和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在四川统计学校的时候,学业之余,就零零星星的学写一些新闻报道如消息。在班级报道组和学校广播站里时有新闻稿件被选用播报。后来毕业后在七里河区政府工作的时候,把单位里发生的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编辑整理后发送到区广播站播报。期间先后获得过区、市级宣传部门和媒体的优秀通讯员之类的奖励;也着手写过一些诗歌散文和小小说。在人民之声报当编辑记者的时候,采写了不少新闻消息专访,尤其是人物访谈;也尝试创作了几十行长的七言叙事排律。期间获得过省级单位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兰州市委市政府黄河文艺奖等。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绿叶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也曾经计划用自己在省残联工作近四十年的经历,写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后来感觉由于这样会涉及到对单位许多人和事的评价,不好下笔。目前还在筹划斟酌阶段,还没有下决心动笔创作。但是,期间的业余创作活动并没有停止。曾获得过一次网络诗歌比赛的一等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西部之恋》,另外结集成册后用内部书号出版了杂文集《静思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自从于去年底退休之后,有了大批自由支配的时间,陆续写了许多长短不一的散文和诗词。目前粗略统计了一下,已经有200多篇散文和将近100首诗词,超过了20万字。这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来说,是值得安慰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根据不同时期工作性质和时间宽裕程度,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东西题材都不一样,而且作品的数量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如今,通过反思对比和总结分析,发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正如这篇小文的题目所涉及的,开篇的时候我就说了,寻找并适应自己的写作方式,才是自己最好的创作状态。无论你曾经写过什么题材,不关你曾经写过多少数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写作长项和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思考,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写作理论水平方面更是有先天缺陷。经过多种尝试和探索,最终认为自己对写诗词和长短篇小说,都没有天赋、恒心以及驾驭能力。但是对于信手拈来的千字文如小散文,我倒是觉得创作起来更会得心应手一些。于是自己就有意无意地痴迷上了这种千字文和小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在退休这段时间里,我重新创作了一些作品,同时修改完善了自己过去发布的许多文章。这件事也得到了亲戚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如此以来,我想自己今后会在文字创作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蒲松龄写的自勉长联那样,“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生自古多磨难,但是生活终会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去,“铁钎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既使没有任何收获,如果创作能够伴随着我安度晚年,岂不美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