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六

闲庭信步

<p class="ql-block">  7月5日上午8点,我们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清水河镇酒店出发,向石河子进发。中午时分,在乌苏市吃过中饭,继续向目的地前进,大约2:40左右,终于到达石河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不是空调的凉意,而是一股穿越时空的热浪——那是七十年前十万大军挺进新疆时卷起的沙尘,是军垦战士在亘古荒原上点燃的第一把垦荒之火,更是凝结在这座建筑里的不朽兵团精神。</p><p class="ql-block"> 站在博物馆门前,我抬头望见两侧陈列着退役的农用飞机,机身上"军垦农航"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那是王震将军的亲笔题词。这些曾经翱翔在天山南北、为兵团农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铁鸟",如今静静守望着这座用血汗浇灌出的城市,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步入一楼展厅,一组震撼人心的场景立刻攫住了我的视线:漫天黄沙中,一队战士背着简单行囊,手挽着手在沙漠中艰难前行。这是1949年解放军战士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场景复原。</p><p class="ql-block"> 在二楼的展柜中,一件特殊的展品前围满了观众——这是一件缀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讲解员告诉我们,进疆初期物资极度匮乏,军垦战士们主动将一年一套的军大衣改为两年一套,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只为省下资金投入工业建设。这件"百衲衣"上的每一块补丁都是一枚勋章,记录着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看似普通的农具却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把用炮弹壳和废铁打制的老旧坎土曼,还有"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历史,还有复原了兵团人最早的住所——地窝子……</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压轴之作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幅宏大的半景画。所谓半景画,就是部分实物与油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当灯光熄灭、音乐响起时,整个画面仿佛活了起来:我看到了战士们放下枪炮拿起锄头的历史瞬间,看到了荒原上第一犁翻开的沃土,看到了棉田里银浪翻滚的丰收景象...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心潮澎湃,耳边似乎回响着王震将军那句气壮山河的誓言:"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座城市,留给后人!"</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我忽然明白:石河子之所以被称为"戈壁明珠",不仅因为它是一座从荒原上崛起的现代化城市,更因为这里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