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 第一单元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向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发动进攻,制定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12.9”运动。 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 西北抗日力量大联合。中共中央积极开展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战工作,以西北地区的大联合推动全国的大联合。 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1935年2月和3月上旬,李克农在洛川先后与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张学良就联合抗日问题进行了两次商谈,达成互不侵犯的口头协议。 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中共中央驻东北军代表刘鼎。 1936年4月9日,周恩来、张学良延安会谈地址“城内基督教堂”。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张学良、杨虎城。 周恩来、叶剑英、博古在西安的合影。 油画《毛泽东在陕北》。 雕塑《战友情谊》。 陕北赤卫队队旗、军帽、公文包、火枪、大刀等文物。 1933年7月23日,中共陕北特委在佳县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决定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这是1934年7月到1935年7月《陕北根据地发展形势图》。 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印章;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之印。 1932年12月到1934年4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形势图》。 陕甘边革命武装使用过的军号、枪支等文物。 鼓、土炮、火枪等文物。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一行进驻延安城。 延安模型。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在延安凤凰山麓。 1937年2月,周恩来、叶剑英和国民党代表张冲在西安南郊谈判时的合影。 1937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北行营组织中央考察团来延安考察,受到中共中央代表博古、林伯渠和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 中共领导人和国民党中央考察团成员在延安合影。左起:叶剑英、邵华、朱德、涂思宗、毛泽东、萧致平。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 毛泽东在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时,为了营造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亲自撰写了《祭黄帝陵文》。这篇祭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崇高致敬,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决心和主张。 第二单元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向宛平县城和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中国共产党力主团结抗日。左上图为朱德在延安抗日集会上讲话。 洛川会议提出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红军改编,出师抗日。 开赴抗日前线。 场景再现:《东渡黄河》。 八路军军服、手榴弹。 《新中华报》关于阳明堡战斗的报道。1937年10月17日,八路军129师一部夜袭阳堡日军机场,击毁敌机24架。 1937年12月,新四军主力部队序列。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地区成功伏击了侵华日军。这场战斗不仅标志着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的首战告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八路军主力部队序列。总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任弼时。<div> 115师师长林彪、参谋长周昆(1938年3月失踪)、政训处主任罗荣桓、政训处副主任肖华。下辖343、344旅,全师约15000余人。<br> 120师师长贺龙,下辖358、359旅,全师约14,000余人。<br> 129师师长刘伯承,下辖385、386旅,全师约13,000余人。</div> 毛泽东《论持久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