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东:生命的韧性•从黑帮大院走出的光

冰雪丹妮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秋林后面阿什河原37号那片曾经被称为“黑帮大院”的土地上,一群十一二三岁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的故事,是特殊年代里最动人的生命诗篇,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b>抱团取暖:在黑暗中点亮彼此</b></p><p class="ql-block">动乱年代,当父母被带走,生活费断绝,这些孩子像散落的星星,却在苦难中汇聚成璀璨的银河。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共同体,谁家有事,全院的孩子都会挺身而出。我永远记得那个令人动容的场景:一个孩子家里爷爷离世,没有大人在场,动乱年代黑帮家里出事,没人敢出手相助,是院里同命运的一群十三四岁的男孩用被子裹住遗体,从楼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抬下来,素不相识的殡仪馆司机被他们的勇气和担当所震撼,默默帮助他们完成了最后的送别。</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互助精神,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尤为珍贵。孩子们分享最后的口粮,甚至为了生存冒险去偷一个窝头几片馒头,但他们从未忘记将食物分给更弱小的伙伴。这种“我有一口也给你半口”的无私,铸就了他们牢不可破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b>逆境成长:在泥泞中绽放光芒</b></p><p class="ql-block">与今天被呵护备至的孩子不同,他们在十二三岁就被迫面对生活的残酷。但也正是这种磨难,让他们早早学会了坚韧与担当。他们像路边的小草,经历狂风暴雨的摧残,却在第二天依然挺直腰杆,绽放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体现在生存技能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他们学会了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在压力下保持乐观,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正如白居易笔下的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韧性。</p> <p class="ql-block"><b>宽恕与超越:从苦难中汲取力量</b></p><p class="ql-block">然而,那段岁月留下的伤痕并未轻易消散。每当回忆起过去,许多人仍会忍不住落泪。这让我想起曼德拉的故事。这位在监狱中度过27年的伟人,出狱后邀请曾经虐待他的狱卒参加就职典礼,他说:“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我仍在狱中。” 我们的发小们,何尝不是在心灵的监狱中囚禁了太久?但他们的经历证明,苦难可以成为成长的催化剂。当年的互助精神,早已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底色。如今,他们中有的成为省部级领导,有的成为大学教授、科研骨干,有的成为商界翘楚,但他们中没有一人触碰法律的红线。这种坚守,正是对父辈教诲的最好传承,也是对那段岁月最有力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b>生命的馈赠:在废墟上重建希望</b></p><p class="ql-block">回顾过去,我们不应沉湎于痛苦,而应看到苦难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那些在困境中培养的生存能力、互助精神和道德底线,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正如季羡林在《牛棚杂忆》中用幽默化解痛苦,我们也可以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过去。曼德拉的宽恕告诉我们,放下仇恨,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而我们的发小们,已经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他们不仅走出了物质的困境,更在精神上完成了自我超越。</p><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再次相聚,让我们记住,我们曾是那片土地上最顽强的小草,经历风雨却愈发茁壮。让我们带着这份生命的韧性,继续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芒。因为,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哭泣,而是在流泪后依然选择勇敢前行。</p><p class="ql-block">愿我们的故事,成为照亮彼此心灵的光,永远温暖,永不熄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