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能够想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宜诺斯艾利斯</span>最热门的景点之一居然是一个墓地吗?</p><p class="ql-block"><b>(Recoleta Cemetery)雷科莱塔墓</b>园,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贵族墓园,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墓园之一,前两大墓地分别是意大利热那亚的斯塔列诺公墓(Cimitero monumentale di Staglieno)和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p><p class="ql-block">18世纪初,天主教在此建立修道院和圣母教堂。修士在西班牙语中是“los recoletos”,当地人便把这片地区叫做“la Recoleta”,即“修士的教堂”的简称。雷科莱塔名字来源于此。1822年,修会解散,政府便把修道院的 后院改建为贵族墓地。</p><p class="ql-block">公墓拥有希腊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门,里面共建有4691个墓室。与传统的墓地不同,这里的陵墓全部位于地面之上。这与国人入土为安的理念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墓地建于1822年,占地10英亩.先后入葬了7000个历代皇宫贵族。在阿根廷历史以来皇宫贵族的等级分明,只有历经十代的贵族才有资格入葬在此。</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这里长长的蔓藤、芳草萋萋、深深的墓园,刻满着岁月沧桑….这里有的不仅仅是墓碑,而是千奇百态墓室,每一个都有数说不尽的故事。这里是天堂故人与世俗生者心灵沟通的去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墓园小广场,再往前走便可见墓园的街巷。墓园设计得如整齐排列的街区。高高的墓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各个街道。如同一幢幢豪宅比邻而居。</p><p class="ql-block">四千多间墓宅,一眼望去,建筑风格精湛有序而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每个墓园都像一个艺术品,罗马式古典廊柱,德国般的严谨简洁,法式的巴洛克奢华……</p> <p class="ql-block">墓宅里的故人安放有序。祖先在上,后代在下。安葬有一定仪式程序。居说人故世后大多先埋另处。几年后捡骨收集铁盒里,然后装入棺木移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有的馆木尚存…….</p> <p class="ql-block">有的人去穴空…….</p> <p class="ql-block">有的华丽精致保存尚好………</p> <p class="ql-block">有的破败凋零,<span style="font-size:18px;">杂草丛生,</span>风雨飘摇……</p><p class="ql-block">也许家道中落,流落他乡,或早已绝嗣,无法修缮,人生无常,风水轮流转,即使是贵族,也有孤寂破落的一天,墓园里的岁月沧桑,让人发出一声长叹!</p> <p class="ql-block">美女Liliana【莉莉安娜(1944-1970)】在奥地利度蜜月期间去世,享年26岁,因为雪崩袭击了她住的酒店;她的丈夫幸免于难。而她在阿根廷的爱犬Sabú也在同一天离奇死亡。她的妈妈用哥特式复兴风格设计了她的坟墓,而雕像下面镌刻着她的父亲为她写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青铜色雕像的美女带着她心爱的小狗望向远方,美貌和年轻的身躯栩栩如生地凝固在青铜里,父母的悲伤透过诗歌,通过墓地,穿越时空,成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大卫•阿莱诺(David Alleno)之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1-1910 年)</span>:</p><p class="ql-block">大卫•阿莱诺是位守墓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用全部积蓄买下一个陵墓(这在当时实属例外)然后回家就开枪自杀,迫不及待地永久搬进了公墓。堪称“阿根廷第一敬业爱岗人士”</p> <p class="ql-block">著名政治家、外交官和记者何塞•克莱门特•帕斯(José Clemente Paz)的陵墓被公认为最优美的一个,由法国雕塑家朱尔斯•库坦(Jules Coutan)完成。在鸽子和天使的护送下冉冉升向天堂</p> <p class="ql-block">春去秋来,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呈现着历代贵族世界昨天和今日的众生百态,而且丝毫也没影响这儿的高贵定位。从成立那天起,公墓就是阿根廷人最向往的“永久家园”,死后能埋进来绝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已有23位阿根廷正副总统安息此处,包括倍受阿根廷人喜爱而被称为国母的“贝隆夫人”。</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有着4000多个家族墓室的陵墓区,阿根庭人心目中“永不凋谢的玫瑰”—<b>艾薇塔.贝隆夫人</b>(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之家族墓地是必须去的。这是大多数人慕名到此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贝隆夫人现在的墓地是她的姐姐买来为全家合葬用的,因此她的身边有不少娘家人陪伴,墓碑名称也以她的娘家姓氏杜阿尔特(Duarte)来标记。</p> <p class="ql-block">贝隆夫人,常被当地人亲昵地称为:</p><p class="ql-block"><b>“艾薇塔”(Evita)</b>。艾薇塔的墓地其实是她自己家族的墓园,没有与贝隆先生葬在一起。上面刻着:“无论我消失或远离,请别为我哭泣。”<b>艾薇塔·贝隆</b>(西班牙文名:<b>Eva Perón,1919—1952年</b>是前阿根廷总统胡安·贝隆第二位夫人,又称贝隆夫人。1952年,年仅33岁的艾薇塔就因为子宫癌与世长辞,当时阿根廷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国葬,将近300万人走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为她送行。半个世纪后,天后麦当娜主演的好莱坞大片《Evita》和演唱的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更让她成了风靡全球的阿根廷标杆。</p><p class="ql-block">从一个私生女变成舞女,最终被誉为阿根廷“国母”,她传奇的一生驱使我们当天下午便参观了在城中心的“<b>艾𧃸塔博物馆”Evita Museum</b> 。</p> <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艾𧃸塔博物馆”Evita Museum</b></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示了Evita 生前的许多照片信件实物。很可惜的事,文字解说部分大多用的是西班牙语,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是用英语audio.</p> <p class="ql-block">艾薇塔是个出生卑微的私生女,但是她天生丽质,聪明过人且极具口才,艾薇塔很快变成阿根廷的娱乐圈名人,并结识了比自己年长一倍的贝隆上校(Juan Domingo Perón),两人迅速结为伴侣,艾薇塔利用出色的口才在丈夫入狱时四处演说,为贝隆出狱直至当选总统立下汗马功劳,并在27岁时成为阿根廷第一夫人。</p> <p class="ql-block">可能由于她贫穷且低下的出身,使得她对底层老百姓有更多的理解。她与丈夫一起推行强调国家复兴的“贝隆主义”(Peronismo),并创办了救助贫困的“伊娃•贝隆基金会”,还为阿根廷妇女争取到投票权,因此受到大量工人阶级的崇拜,成为阿根廷最有影响力的全民偶像</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政府甚至把她的头像印在了阿根廷100Pesos 的钱币上。</p> <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26日晚上8点25分,艾薇塔病逝,阿根廷人从全国各地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送别,16人在瞻仰她的遗体时因为挤撞丧生,政府不得不出动军队来维持秩序。</p> <p class="ql-block">艾薇塔的英年早逝使她在阿根廷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年轻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1996年,巨星麦当娜出演电影版的《Evita》音乐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银幕上塑造出了最经典的贝隆夫人形象,也让艾薇塔成为全球流行的偶像符号。</p> <p class="ql-block">万众敬仰的贝隆夫人死后并没得到安息,关于她遗体所发生的故事更是扑朔迷离:艾薇塔死后,她的丈夫胡安•贝隆总统让人对尸身进行了防腐处理,好供人瞻仰。据说负责处理尸体的那位博士居然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作品,以至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而经过他处理的贝隆夫人遗体栩栩如生,可每天都会有人在水晶棺前自杀…….</p><p class="ql-block"> 之后贝隆政府在军事政变中倒台,贝隆夫人的遗体也随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周转几十年,直至20世纪七十年代 才回归故里终于入土为安,被埋葬进了雷科莱塔公墓自己的家族墓地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阿根廷的精髓——探戈舞Tango</b></p><p class="ql-block"><b></b>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探戈的故乡,到此一游,探戈表演岂能错过?我们来布市的第二晚的晚餐便是在市中心的Cafe de Los Angelita’s渡过的。那里有正宗的阿根廷晚宴和精致的探戈剧场。</p> <p class="ql-block">探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初起源和流行在底层民众之中。混合着源自欧洲和非洲各种艺术的杂交变异。带有非洲的强烈节奏感,意大利的民间歌舞元素,和19世纪德国传入的手风琴乐器,渐渐地把本属下里巴人的调情逗乐的娱乐形式打磨成世界五大高雅舞蹈之一。</p> <p class="ql-block">客人入席了😄🙏 剧院内,红丝绒大幕垂挂的舞台周围环绕着设计别致的壁灯吊灯。木制长形条桌椅代替了观众席,餐桌上酒杯刀叉摆放有序,透明的高脚葡萄酒🍷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晚餐开始了:开胃菜,主菜,甜点,咖啡和茶。做工考究的沙拉。烤制鲜嫩的牛排,或味道浓郁的猪肉,漂亮正宗的西式甜点。地道的阿根廷葡萄酒和咖啡……</p> <p class="ql-block">队友们</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不同形式的探戈接踵而来,强烈的节奏和优美夸张的舞姿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在阿根庭的最后一天我们用一整天的时间参观了一个离布市不到两小时车程的:</p><p class="ql-block"><b>Santa Susana Ranch </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精 典 的<b style="font-size:18px;">高乔农庄Gauchos Ranch</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16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了在“新大陆”能够立足扎根,从欧洲带来了牛、马、羊等牲畜,新的物种在幅员辽阔、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牧草丰美的阿根廷大地迅速繁衍。没有土地的西班牙白人四处流浪,一部分与土著妇女结合,高乔人就是他们的混血后裔。</p><p class="ql-block">Gauchos 高乔本为西班牙语意为“流浪汉”🤭</p><p class="ql-block">进入19世纪后,大部分高乔人结束了游牧生活,定居下来成为农牧业的雇工或小农场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这个农场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高乔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讲西班牙语却又</span>保留较多印第安文化传统,信仰天主教,从事畜牧业。习惯于马上生活,英勇强悍,<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性好动,热情奔放,骁勇善战,且非常好客,</span>曾在19世纪初叶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3000英亩的农庄,成立于19世纪80年代,由爱尔兰人Francisco Kelly创办,他以妻子Susana Caffrey.的名字命名了这座牧场。与其他农场一样,农庄今天仍在全面运营,但与邻近的农场不同,它还作为阿根廷功史文化的宝库,向游客展示每日的高乔表演和民间舞蹈。这一点,加上它与首都的便利接近,使其成为时间有限的游客的完美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午餐厅</p> <p class="ql-block">阿根庭炭烤</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煎饺</p> <p class="ql-block">午餐之后的探戈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家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家族历史</p> <p class="ql-block">家庭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马骨椅🤭</p> <p class="ql-block">农庄挺大,足有3000英亩,维护的很好👍🏼</p><p class="ql-block">整齐修剪过的绿色草坪,远处的马车,天边的云朵,仿佛使人回到欧洲18世纪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坐上马车出去遛弯儿了🤭🤭</p> <p class="ql-block">农场游的户外活动,尤其是最后一场“<b>指环王</b>”比赛,把活动推到了高潮👍🏼👍🏼🌹🌹</p><p class="ql-block">这是高乔人最珍贵的技能:骑术的展示。骑在马背上的高乔男人们,列成横队,快马加鞭,全速奔跑,用长矛穿过并取下悬挂在横梁上的一个大小如钥匙圈的小环。这需要非常精湛的马术:速度,稳定性和精准性!赢者往往会高举带着小环的长矛,得意洋洋地奔向观众,炫耀他们的战利品和骑士风范👍🏼👍🏼👍🏼🌹🌹🌹</p> <p class="ql-block">这场精采的“指环王”比赛是本日农场游的画龙点睛之处,也为我们头一个南美10天游画下了完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