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常老师给新疆学生包饺子过春节----南通记忆(59)

凝固的火焰

<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到南通师专中文831班委培学习,第二年师专单独开办了一个西北教师委培班。1985年寒假,我和西北委培班没有回新疆的八九个男女同学,假期被学校安排住进了校园一排闲置的砖木结构大平房内。假期,空阔的校园内只有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新疆学生孤寂生活着,忍受着思乡的煎熬。</p><p class="ql-block"> 西北班的班主任老师叫沈继常,有五十多岁了,人非常和善,像慈祥的父亲关心自己子女一样,经常来到平房宿舍对假期没有回新疆的同学问寒问暖。他常常感慨说,五十年代国家对大学生补助比现在多,那时的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比你们现在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过春节的时候,沈继常老师从自己家里搬来煤球炉、饭锅、菜板、菜刀,买来肉馅,在我们住的平房宿舍内,组织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吃。我负责烧火,那时南通市民家家户户用的煤球炉,外表是红砖色的,像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进三个蜂窝煤球,先要用细小的柴火棍引燃最下面的煤球,然后再往上加煤球,当最下面的煤球燃烧没有火力了,就把上面的煤球依次取出放一边,把最底下已经没有火力的煤球取出扔掉后,再把剩余两个还在燃烧的煤球按原来次序放回去,最上面再添加一块新的煤球。</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生人多,饺子包起来快,但煮起来慢,由于煤球炉火力小,下饺子的锅不大,饺子煮得很慢,每次煮熟出锅的饺子一眨眼的工夫就分食光了,根本赶不上吃的速度。沈继常老师耐心指挥大家围着煤球炉下饺子,就着一锅热汤,一拨接一拨下饺子,还不时加些凉水,整整煮了一上午,才把包好的饺子全部下完,让所有没有回家过春节的新疆同学都吃上饺子。</p><p class="ql-block"> 在南通师专校园平房宿舍包饺子过春节活动,是我一生中最温馨的记忆之一,沈继常老师指挥大家围着煤球炉下饺子的场景,深深刻进了我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p>